
会员
《文学评论》六十年总目与编后记
更新时间:2019-01-04 19:35:57 最新章节:索引
书籍简介
《文学评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大型学术刊物,主要内容为关于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史问题、中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和评论文章。本书汇总了《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周年以来刊物的总目录索引和编后记。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文学评论》六十周年的目录;第二部分为六十年以来的编后记汇总。
上架时间:2017-09-01 00:00:00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旨在对在华俄侨作家创作中的“中国韵味”和“中国色彩”做出整体考察,揭示“在华俄侨作家的中国书写”这一文学现象所展现的独特的精神内涵,从而进一步认识在华俄侨文学所蕴含的丰富而多彩的时代风貌。全书重点剖析了俄侨作家复杂的文化心态,从中国自然与民俗、中国城市、中国人三个层面分析了俄侨作家的中国书写的具体表现,探讨了俄侨作家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最终认识到:在华俄侨作家的中国书写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19.4万字
- 会员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引发了乡村的巨大震荡,乡村变革随即面临一系列难题,而中国的脊梁人物——乡村建设的先贤梁漱溟、费孝通和卢作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自觉地投身这一历史巨变的过程。他们带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总论题,积极地探索中国乡村的出路。在这一脉络中,赵树理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位置。本书要讨论的是,虽然赵树理的声名主要来自他的文学成就,但作为中国乡村问题持久的关注者、参与者,其同样具文学13.1万字
- 会员本书以伍尔夫文本的原创性研读为出发点,研究伍尔夫关于小说创作的非个人化诗学,剖析其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联,探究伍尔夫非个人化诗学对莎士比亚等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继承与创新,挖掘其与艾略特等同时代作家非个人化诗学的区别,探讨伍尔夫非个人化创作理念在其小说中的实践,以及分析其对陈染等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深刻影响。文学19万字
- 会员竹枝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字载体之一,其形式固定、内容庞杂、风格谐趣,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传承,成为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以元代至民国时期京津竹枝词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与范围,初步探析京津竹枝词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描摹其中所记述与呈现的城市民俗生活与城市民众类型。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引入民俗文献的体例与立场问题,重点探讨以诗体形式存在和流传下来的京文学18.8万字
- 会员《全宋诗》的重出误收研究,本质上属于文献考证的范围,强调言必有据、多闻阙疑、广罗文献、甄辨真伪。从传统考据学的研究方法入手,大体多为个案研究和散论性质。怎样把这些个案散论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一个合理的框架,纲举目张,条分缕晰,有理有据,结构完备,既融通自然,又具备多向拓展研究的衍生空间,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故本书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关注点放到对重出误收整体特征的观照和分类属性的阐释。文学25万字
- 会员青木正儿是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本书以青木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近代日本文化语境,集中考察了青木正儿在中国戏曲史、文学史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成果,明确了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辨析了近代日本中国学是如何通过回归中国文化的本原来确立中国之“差异性”以及如何寻求“自我”本质的努力过程。文学16.8万字
- 会员13—14世纪的中国由于蒙古人的世界征略活动,实现了沙漠与海洋两大出口的全球性开放格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经贸与文化交流臻于鼎盛,这个时期的丝路纪行文学也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与包容的典型代表。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配合研究生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中外交流与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研究》而撰写和出版的线下辅助教材。全书由绪论、文学43.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