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自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解读自杀: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张杰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17.2万字

更新时间:2019-12-13 20:38:48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自杀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课题,在任何一个国家也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者则是它的8~10倍。今天,中国的自杀率从20世纪80年代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降到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呈现出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征,如精神疾病患病率低,自杀率农村高于城市、女性等同于男性等。自杀率的急剧下降和典型特征是众多因素尤其是经济、社会、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本书在对中国自杀者进行长期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社会学的参照论,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自杀的扭力理论(StrainTheoryofSuicide)。扭力或不协调的压力,不同于单一的压力,它至少包含两个相互冲突的压力源或变量,主要包括四种: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相对剥夺和危机应对技能的缺乏。“不协调的压力”或“扭力”形成后,在其导致自杀行为的路径中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调节,以及精神病理学因素的干预或强化。张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对辽宁、湖南、山东16个农村县的调查研究,为自杀的扭力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书中的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式自杀”,以及更有针对性地预防自杀。
品牌:人大数字
上架时间:2016-09-15 00:00: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大数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张杰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当你不得不面对反社会人格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研究,玛莎·斯托特博士揭示了反社会人格者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帮助你应对这些危险的互动。本书介绍了破坏性自恋、暴力反社会人格者、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同事、商业机构的反社会人格者等类别,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反社会人格者。通过了解和你打交道的人,你就能知道如何应对,从而摆脱反社会人格者对你的影响。通过这本书,作者对人类行为和正常观念
    (美)玛莎·斯托特心理13.1万字
  • 会员
    本书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便一直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奠基性著作。此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消除偏见。而奥尔波特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提出偏见要比人们想象中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
    (美)戈登·奥尔波特心理12.4万字
  • 会员
    自德尔斐神庙刻下“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千百年来,人类对自我的探问始终不断。在本书中,自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罗伊·F.鲍迈斯特博士综合前沿的研究成果,汇聚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呈现了人类自我的全景——它是如何发展和运作的,它为什么存在,以及它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儿童如何发展出稳定的自我?什么是自尊?如何构建自我知识?我们如何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如何自我呈现?在28个
    (美)罗伊·F.鲍迈斯特心理31.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