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汉代军事诏策奏疏研究
更新时间:2021-03-26 16:58:21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在中国古代,君臣关系处于治理体系的中心,而诏策与奏疏则是治理能力优劣的集中反映。本书的研究向人们展示出汉代诏策、奏疏的生动面貌与独特地位: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文笔雄健典雅。这是中国诏策与奏疏走向成熟定型的时代,为后世君臣的交流与互动确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首先,汉代的诏策奏疏或可成为当代中国如何审时度势吸取外来先进文化与传统优秀文化的典范。汉代吸取秦代唯法至上、独尊法术的治理方式,在早期试行了休养生息、谦和守成的“黄老之治”,造成了文景之治的一度繁荣,但是董仲舒看出了其中蕴藏的与高度中央集权相悖的文化危机,汉武帝采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尚法尊儒”并稳定2000年之久的文化格局与治理方式。其次,汉代的诏策奏疏可为中国当代边患的“战”、“和”互补战略提供启示。本书所列的汉代诏策与奏疏向人们清楚地显示了汉代应对匈奴及南越边患的两手策略,其征战诏策以汉武帝最多,不少诏策义正词严,道出了反抗侵略的微言大义,如《欲伐匈奴诏》:“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边境数惊,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益封卫青》诏:“匈奴逆天理,乱人伦,暴长虐老,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造谋籍兵,数为边害。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在征讨打击之外,也有不少涉及和亲、礼待、防守等和平方式的诏策奏疏,如汉宣帝的《以客礼待单于诏》:“盖闻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单于称北蕃,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而诸侯王及大臣这方面的奏疏更多,如淮南王刘安的《上书谏伐南越》,韩安国的《匈奴和亲议》,董仲舒的《论御匈奴》,主父偃的《上书谏伐匈奴》,等等。这些或可成为当代中国处理周边关系的借鉴。
品牌:清华大学
上架时间:2016-06-01 00:00:00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清华大学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娜
最新上架
- 会员1947年12月,吴嵩庆将军出任财务署署长,总管全国军费,也被牵入了“上海国库黄金运台湾厦门事件”。1949年春,金圆券巨贬,国民党军队不得已开始以黄金银圆补给部队,吴嵩庆深得蒋介石信任,负责黄金军费运用。此日记即记载1948—1950年国民党政府的军费收支,1948年8月之前,军费使用法币;之后到1949年4月,为金圆券;1949年5月至年底,直到国民党军退到台湾,都使用黄金银圆作军费,其间,7军事15.6万字
- 会员本书收入两岸专家学者、退役将领等共研抗战历史的论文40篇,这些文章本着“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的宗旨,围绕日本侵华战略和战争进程、国共抗日、抗战历史记忆和传承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坦诚交流。相信这些思考和研究,会对加深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认知,推进两岸交流与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军事57.1万字
- 会员在海防受到剧烈挑战时,一个国家如何应对以保卫其政治经济核心区?本书从倭乱对明代国家海防的挑战出发,叙述明政府面对袭击时具体的防御应对和调整。全书研究由军、兵两个方面构成的“军政格局”下明代海防所涉职官设置、各层级配合与实际指挥的制度运作过程,揭示明代海防格局、部署以及制度的调整和改变,展现近代早期国家在制度操作层面的探索和一些困境。通过对实际海防形态的叙述和分析,增进对明代国家及其组织运作的认识和军事11.1万字
- 会员“一.二八”事变期间,日军对上海及周边的杭州、苏州等地也多次进行了空袭,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设施的破坏在当时引起了各界的共愤,“防空”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我军就取得了“八一四”空战大捷,防空部队在南京防空战中有效地阻击了日军侵略步伐,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在抗战中有力地配合其他兵种和盟国空军奋勇抗敌,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军事20.8万字
- 会员在人类文明史中,每一个民族的战争史都是其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不断的征战中,集精神、智慧、技术、财富于一体的武备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阶段武器的制作水平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最为突出的标记,它们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本书作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通过对古籍史料的研读,并结合相关的绘画、雕塑,以及历代出土的甲胄实物和诸多收藏家的藏品进行反复考证,归纳出了跨越三千余年的军事34.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