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认知理论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口译认知理论研究

王建华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语言文字17.3万字

更新时间:2023-09-25 18:03:13 最新章节:参考文献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口译认知理论包括传统的释意理论、精力分配模型,但是,口译认知理论必须深入到口译过程认知中,从而建构可指导口译实践的理论与方法,口译过程认知包含最基本的口译过程,口译信息一旦进入人的加工机制中,认知加工即时启动,包括口译信息感知、过滤、选择、注意、提炼、转换、记忆和表达等多个环节,感知过程必然包含过滤和注意选择,新的存储和提取以及转换过程无不影响着口译的信息加工过程,因此,口译认知理论需要建构在过程之上,整体过程下又需要子过程建构,此认知理论研究的结果必将有效指导口译实践过程。该书包括传统认知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过程,从而构成整体的认知理论。
品牌:人大数字
上架时间:2019-09-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大数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建华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重文的專題性著作。緒論闡述了韓道昭《五音集韻》的成書價值,重文的内涵與發展沿革,以及《五音集韻》重文的術語系統、字料來源和基本類型。正文依卷次逐條考辨《五音集韻》一百五十二個韻字頭下所屬的九百餘例重文字形,基本嚢括了韻書中的生僻、疑難和典型重文。全書材料翔實,條理清晰,考證嚴密,層層剖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邱龙升社科19.8万字
  • 会员
    本书以中共中央办公厅2012年4月12日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为依据,详细阐释了机关常用公文的含义、特点、作用、格式和写法,每种文书都列举了最新的或典范的案例以供参考。全书共分上、下二编,上编为公文写作基础知识部分,下编为公文写作实践部分。
    刘晓玲社科14.6万字
  • 会员
    本书为对中日韩三国国民使用的“性向词汇”的对比研究。“接辞”为日语中的概念,相当于汉语中的词缀,本书的对比研究着眼于此。可以说,本书的内容是对《中日韩三国“性向词汇”及文化比较研究》的延申和拓展,擦词用了词汇学、语法学等研究方法,同时援用修辞学、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等多种方法,探究中日韩三国“性向词汇”在构词方面的共性和特点。研究立足于调查和数据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靠性。
    施晖 栾竹民 李成浩社科18.1万字
  • 会员
    本书本着系统全面、学以致用的原则,详尽地阐述了各类公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全书共分9章,分别介绍了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公务类文书、事务类文书、经济类文书、规章类文书、会议类文书、贸易类文书、书信类文书以及礼仪类文书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书中选取的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贴近实际需求,引导读者边学习、边总结、边实践。本书采用全彩印刷,版式活泼,重难点一目了然,语言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
    博蓄诚品编著社科8.1万字
  • 会员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也是汉语言文学感发、灵动的活态,因私塾废除和年代久远而近于绝学。本书从概念辨析、传承历史、基础理论、规则方法、体式范本和重要腔调六个方面对吟诵做了系统研究。概念辨析和传承历史,旨在从繁杂、散碎的文献中梳理出吟诵的产生和演进脉络,描绘吟诵艺术的自觉路径;基础理论和规则方法,由节奏入手,逐层递进,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音乐学的三维视角研究,以求深耕学理、庞清规则;体式范本和重要
    杜红亮社科24.2万字
  • 会员
    本书基于结构主义音系学理论,使用声学分析方法,对达斡尔语布特哈方言的元音声学特征、辅音声学特征、音段音系、超音段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语音学著作。
    哈斯其木格社科10.7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一本近代语言史著作,总体论述了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特点,指出日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时间、典型的事例。介绍了从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工作,到20世纪初中国人汉译日书的历史经过。以《时务报》《日本国志》《辞源》《官话》等文本为例,讨论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并专门考察了“热带”“陪审”“化学”三个名词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和普及的过程。
    (日)沈国威社科41.1万字
  • 会员
    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每年2辑,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民俗学等。本书已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书中主要刊发海内外具有原创性的文学研究论著,旨在交流学术信息,展示学术精品,维护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社科29.7万字
  • 会员
    误读是20世纪文论的关键词之一,是文学阅读中最常见的现象。本书勾勒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谱系:解构的思维方式和解释学的“合法偏见”等,描述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基本特征。重新审视了后现代误读理论的范畴语言、他者等,从语言的角度看,解构性、修辞性是误读生成的内在机制。从现象学的角度看,文本是一个他者,他者是理解的极限、形而上学的极限,用描述替代解释成为方法论的重要变革。后现代误读理论同时产生了正负两种效应,
    李兵社科3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