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汉歌咏:汉代西南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线阅读
会员

夷汉歌咏:汉代西南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李东红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历史史学理论25.8万字

更新时间:2024-04-26 15:54:36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秦汉时期,“巴蜀以西以南”的广袤地域,以及生活在此区域内的众多族群被称为“西南夷”。两汉对西南夷的开拓与治理,奠定了此后二千余年中国西南边疆政治稳固、多民族交错杂居、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西南夷故地保留了大量汉代物质文化遗物、遗迹与遗址。透过物质文化遗存,回顾其社会文化意义,可见汉代设治、交通、移民、汉文化、内地礼俗对西南夷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本书旨在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民族志材料,多维度呈现汉代西南夷社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揭示西南夷社会文化变迁转型的真实图景,阐明西南夷在汉代大一统国家制度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历史逻辑。
上架时间:2024-02-01 00:00:00
出版社:中华书局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李东红
主页
  • 会员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权,具有以佛教治世,以佛法教化人民的文化传统,其社会、历史、文化各个领域都受到佛教影响,被誉为“南天佛国”。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文献记载,以及佛教物质文化遗产中,触摸并感知到南诏大理佛教信仰的盛况。本书为多学科融合视野下的新成果,从东亚佛教交流史,特别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出发,通过社会历史情境、佛教与社会、佛教文化遗产三大板块的呈现与探讨,用丰富的史料与科学
    李东红理论26.8万字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革命和危机有什么共同规律?每一次政权解体和崩溃是否有迹可循?美国为何会在21世纪20年代突然经历动乱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机又将在何时降临?为了揭开历史周期的面纱,历史动力学开创者彼得·图尔钦基于汇编的史料记录,采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运动部分”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网络,试图找到和平与冲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在书中,图尔钦首先回顾过
    (美)彼得·图尔钦历史17.3万字
  • 会员
    色诺芬是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并称的古希腊三大历史学家之一,不仅著有《希腊史》《长征记》等后世传颂的佳作,而且撰写了很多短篇文章品评其时的城邦制度与人物事件。《古希腊经济和政治》是色诺芬七篇简短论著的集合,包括《家政论》《论财源》《斯巴达政制》《阿格西劳斯》《希耶罗》《论骑兵队长》及托名色诺芬著的《雅典政制》。这些文章虽短,却在颇具有开创性,是古典时代最早论及家庭生活管理、城邦开源节流、骑兵作战训练
    (古希腊)色诺芬历史21.2万字
  • 会员
    《旧制度与大革命》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大革命却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在本书中,作者除了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之外,还提出了许多引发后来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思考与探索的现象与问题,例
    (法)托克维尔历史15.1万字
  • 会员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
    王晴佳历史16.1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刻工研究一直是传统文献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对清代刻工作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五章,分别对清代刻工的题名方式、数量与分布、组织运作形式、代表性刻工的刻书活动及他们与出版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写样者、刻工对清代版刻字体风尚的影响等问题展开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全书一方面立足于版本学、目录学等传统文献学科,搜集与整理了数千条刻工题名材料,从而奠定了比较深厚的文献基础;另一
    郑幸史学理论26.1万字
  • 会员
    本书选择了元明清戏剧中重构次数较多,且具有典型性的项羽、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这五个人物展开研究,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楚汉战争中人物的重构缘由、楚汉战争中人物的重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元明清戏剧重构对《史记》及中国文学的意义。
    靳希史学理论13.3万字
  • 会员
    书中通过区别直接史料、间接史料,官家记载、民间记载,本国记载、外国记载,等等,使人了解各种史料的价值。详细分析了各种史料的鉴别与应用方法,将自己的心得体会金针度人,为后来人做研究提供了便利。
    傅斯年 朱渊清导读史学理论12.1万字
  • 会员
    本书由绪论、方志的起源与发展、方志体例、方志编纂基础、志书各种体裁编写、诸志编纂探讨、方志的资料工作、方志功用与读志用志、旧志整理、方志续修、方志评论、地方志与地方年鉴和方志事业管理等13章组成,是一部既可用于方志学课程教学与方志编纂培训,又可服务于方志事业发展、推进方志学学科建设的论著。
    杨军昌史学理论39.7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一本立足“以人为本”的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著作,围绕民国时期边疆学人,分为群体和个人两种维度,对民国时期学界关于边疆与边政问题及中华民族整体性建构问题作了深入地探讨,充分展示了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筑的早期努力。本书首先聚焦学人群体,探讨他们的边疆观念和边政主张,梳理他们对中国边疆研究的学科努力;然后关注学人个体,强调学人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与学术成就之间的关系,并对以边疆学人为身份标识被研
    汪洪亮史学理论21.5万字
  • 会员
    本书基于隋唐之际社会转型的历史背景,从山东士族文化这一视角出发,在梳理其文化渊源与文化境遇的基础上,从儒学重塑、史学实践等多个层面剖析山东士族文化变迁与坚守相互交错的特质,揭示山东士族在家风、学风、政风等方面的演变脉络、文化内涵及其关联性;在时代理性与群体自觉交融的场景下,揭示山东士族通过文化接触、文化适应而最终保持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境界,展现这一时期文化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独特侧面与意义。
    路学军史学理论23.9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