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译文纪实)
更新时间:2024-06-20 14:08:25 最新章节:文后
书籍简介
非虚构文学奖、新潮纪实文学奖、本屋大赏非虚构图书大赏提名。宫下洋一在前作《安乐死现场》中介绍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对安乐死接受度较高的西方国家,人们对安乐死的态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现状。这次,《选择安乐死的日本人》将目光转回日本,着眼于这个安乐死尚未合法化的东方国度。西方人注重个人的意志,东方人注重家庭的观念,所以安乐死在西方更容易被接受——这是宫下洋一在前作中的看法,但现实情况真的如此绝对吗?前作出版后在日本引起热议,宫下收到的读者来信中不少人提出,当今日本人的人生观已与过去不同,希望常年旅居海外的宫下能够重新审视。正在此时,宫下收到了多系统萎缩症患者小岛女士的邮件,邮件的标题是《我打算在瑞士安乐死》……宫下跟踪采访决心安乐死的小岛女士,记录下她的心路历程以及她与家人的互动。在与更多赞同安乐死的日本人深入接触之后,宫下对家庭观念与个人意志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体悟。“所谓成熟的社会并不是单方面地强行要求人必须活下去的社会。”——大宅壮一
品牌:上海译文
译者:熊芳
上架时间:2023-10-01 00:00:00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上海译文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日)宫下洋一
- 会员什么才是幸福的死法?历时两年,辗转六国,一场颠覆生死观的采访之旅。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作品。有难以忍受的病痛、没有治愈的希望、能够明确地表达意愿、没有患者期望的治疗手段。这是实施安乐死的四个基本条件。但痛苦该如何测量?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国、西班牙、日本,从西方到东方,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纪实文学15万字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以抗战时期的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这两个体现国共合作的政府文化机构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它们的组织建构、文化活动和文艺政策,通过第三厅、文工会在抗战时期的表现及其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种种影响,来重新观照生存于战争和政治的纠缠之中的现代文学的发展路向和生存机制。第三厅和文工会是观照国统区抗战文艺的一条重要线索,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中革命功利主义的一脉在抗战时期的发展和壮大。《野玫瑰》和《屈原》的两军对文学17.7万字
- 会员本书由长期关注“三农”问题、多次蹲点下姜的《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王慧敏(笔名劳罕)执笔,以2017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长篇通讯《心无百姓莫为官——习近平同志帮扶下姜村纪实》为基础,记录了下姜村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展现了党员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的为民情怀,被列入中宣部2018年重点主题出版物。文学7.9万字
- 会员在太平洋深处的血色甲板上,幸存者讲述着残酷的生存法则;在巴丹吉林的死亡沙海中,两个年轻人用生命丈量人性的刻度;在深圳霓虹照不到的角落,“三和大神“在欲望泥潭里沉浮挣扎……杜强以手术刀般精准而又冷静的笔触书写人性纪实:这里有被烈日蒸干的理想主义,有在物欲中溺亡的尊严碎片,也有在绝境时刻的道德崩坏。这不是虚构的寓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生存启示录——当命运将你推至悬崖边缘,你会在坠落前抓住哪根人性的绳索?文学9.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