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1895—1945)在线阅读
会员

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1895—1945)

李钧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42.5万字

更新时间:2025-04-22 16:31:05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1895-1945)》主要进行了三个层面的研究工作:第一个层面上理清了1895-1945年间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潮流脉,探析了民族主义思潮对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重写了一部清晰、系统、完整的“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史”;第二个层面上从宏观的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潮流变入手,上溯到具有民族主义性质的曾国藩“卫道变器”说和康有为“托古改制”论,而重点则对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思想进行辨析,旨在弄清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源流及其差异;第三个层面上着重解读政治民族主义文学和文化民族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作品,阐释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美学特质,为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有益资源。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7-04-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李钧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钩稽鲁迅杂文内在的修辞逻辑、文章形式、生成语境及作家的主体位置,以鲁迅杂文中固有的“生产者”“消费者”等概念为核心,开拓研究的新视点,追求构建对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的认知”,再一次在不断试错的意义上接近甚或进入鲁迅杂文,创新我们走进鲁迅及20世纪中国的理论资源和话语资源。
    李国华文学29.7万字
  • 会员
    本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概括地论述了从18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俄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过程,详细阐述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潮、流派、团体出现的前因后果、各次论争的内容与背景、各种观念与主张的基本含义。对于其中比较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以专论形式阐述其学术精要。该书还对俄国文学批评的各种思潮、文学创作倾向、社会运动方针的紧密结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研究。它是俄语语言文学界由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第一部有分量
    周启超等文学37.8万字
  • 会员
    本书重在阐述文学理论的实践特质问题,并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探讨文学理论的功能、价值以及理论机制问题,在实践走向、范畴开掘、原理反思、理论演进等方面对文学理论实践视域的展开提出重要设想,并立足学科体系、教学状态、文学现实和地方本土文学文化资源,对文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行具体分析,探讨打开封闭的文学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推进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
    张永刚文学17.4万字
  • 会员
    阳明后学郭子章政绩显著,著述宏富,哲学思想深邃。本书从史料、郭子章著述及其友人的记述中勾勒郭子章的生平行述,清楚地展示郭子章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人际交往状况;结合郭子章著述,深入考察各地地域文化特色,彰显郭子章在方志文献与文学文献上取得的成就;考察郭子章文学作品,探析其诗歌、经世致用之文、笔记小说等文体创作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抽绎郭子章《豫章诗话》及相关论述中的诗学思想,肯定其首
    邱美琼 罗春兰 王小虎文学15.5万字
  • 会员
    本书立足于连接“文学”与“地理”的“文学空间”,从“文学空间”的“外层空间”进入“内层空间”最后到文学史意义,研究清末民初小说中的京沪文学空间,重点探讨了空间与小说家都市体验、空间与小说中的文本空间、空间与小说空间叙事等内容。
    纪兰香文学27.4万字
  • 会员
    周立波是一位创作丰沃、影响深远的作家,中国的文学批评却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未对其给出应有的历史评价。在激情蓬勃的年代,周立波的作品因为“不够理想”和“不够纯粹”而受到打压,而在“新时期”,其作品义因“告别革命”的时代风潮而备受冷遇。周立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塑造成了一个犹豫徘佪的踟蹰者或是激情涌动的盲从者,他长时间被批评界所低估和片而阐释。本书对周立波的文学创作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将他的作品和“五四
    张维阳文学15.3万字
  • 会员
    《楚辞》是承载丰富的中国远古人类文化资源的经典诗歌文本。本书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整体论的跨学科视角,以《楚辞》的文化英译为取向,分析其英译的历史状况和发展势态;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考察了《楚辞》各经典译本的整体翻译面貌,思考译者主体性对《楚辞》英译的影响;探索《楚辞》所蕴含的人类文化的表层物质系统、中层技术系统和深层社会意识系统的文化价值在翻译中的整体开采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典籍英译实质、翻译
    张娴文学16.8万字
  • 会员
    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循着“从周边看中国”的学术视野,本书从整体角度探讨了滇缅抗战时期与云南建立了特殊联系的旅行者、考察者,云南本土作家以及中国远征军将士、随军记者,他们如何通过旅行、采访、行军、战斗、勘测、筑路等行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学实践,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感知对象。这些基于实地体验的云南书写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书
    董晓霞文学23万字
  • 会员
    本书截取新中国十七年这一段,通过细致梳理和分析大量文献,考察外国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批评的核心问题,揭示具体历史语境中批评观念的本质特征、表现形态、内在逻辑、演变轨迹,廓清文学批评范式转移的发展过程。既考虑到问题之间的历史与逻辑联系,又体现某一问题所包含的历史内容与思想深度,追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现代性追求的精神脉络。
    李松文学22.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