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专题一 当代中国、巴西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报告

“中巴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课题组

在当代世界,中国和巴西是具有较大影响的发展中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两国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中巴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经过反复磋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巴西社会学会合作开展“中巴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课题项目,并于2012年上半年分别在各自国家开展了“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研究”。中巴双方在此次调查中采用相同格式和内容的问卷,运用相同的抽样方法对不同类型学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于了解中巴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和价值观趋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根据课题方案,中国、巴西都是在2012年开展问卷调查的。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中国在北京市和上海市选取了6所大学开展调查,共有调查样本1800个,有效问卷1708份;巴西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选取了4所大学开展问卷调查,共有调查样本2429个。

一 中巴大学生的家庭与友情

1.中巴两国大学生绝大多数生活在结构完整的家庭中,巴西大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比例远高于中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与朋友共同居住的比例显著高于巴西大学生

调查显示,中巴两国大学生的家庭结构存在一定差异。70%以上的中国大学生与父母共同居住,巴西大学生所占的比例相对低一些,约为60%。巴西大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比例为14.3%,远高于中国大学生(3.2%)。巴西大学生生活在重组家庭中的比例为4.1%,高于中国大学生(1.6%)。中国大学生与朋友共同居住的比例为18.1%,显著高于巴西大学生(7.5%)。另外,巴西大学生与伴侣共同居住或独居的比例为6.4%,明显高于中国大学生(1.9%)。

中国和巴西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上有一定相似性。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家庭规模较小,城市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比较两国的家庭结构时产生明显差异。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的中国大学生没有兄弟姐妹,他们的伙伴更多的是同学、朋友,这反映在居住模式上即与兄弟姐妹共处的比例较低,与同学、朋友共处的比例较高。

2.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巴西大学生母亲高学历的比例高于父亲

调查数据显示,中巴两国的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中国大学生父亲的受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的接近40%,母亲的这一比例超过30%。巴西的统计数据与中国较为接近,但是母亲的受教育水平明显较高。

在中巴两国大学生父母的高等教育水平统计中,巴西大学生的父母是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普遍高于中国。最为突出的是巴西大学生的母亲,受过研究生教育的比例高达15.3%。本科学历以上的比例为44.7%。根据巴西国家教育调查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2004年)显示,巴西接受各级教育的女性人数多于男性,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女性占毕业生总数的60%左右。

3.在父母的职业方面,公务员和有编制的就业身份是占比最高的职业类型

两国大学生父母的工作领域几乎覆盖所有的行业,但相对较多的人数就职于公共政府部门、服务行业和工业领域;从父母从事的职业看,较多是公务员和其他行业中正规(有保障)就业人员。

公务员和有编制的就业身份是两国大学生父母所占比例最高的职业类型。在巴西,这一特征尤为明显。巴西大学生的父亲是“登记雇员”的比例为31.7%,是“公务员”的比例为17.2%;母亲是“登记雇员”的比例为25.1%,是“公务员”的比例为24.5%。在两国大学生父母的职业中,“公务员”是占比最高的职业。相对而言,中国大学生母亲的职业是“公务员”的比例要低得多,仅为8.8%,而在巴西是24.5%。

4.中巴两国的大学生都热心交友,并以兴趣相投作为主要择友标准

调查发现,中巴两国大学生都表现出交友广泛的人际关系特征。73.0%的中国大学生朋友数量在10个以上,62.6%的巴西大学生朋友数量超过10个。学生时代结交的朋友是大学生朋友圈的主要构成要素。

大学同学和中学同学是两国大学生最主要的朋友来源。在中国,通过别的朋友或通过参加社团交友也是交友的主要途径,比例分别为32.8%和18.2%。而在巴西,地缘特征以及宗教因素构成了交友的桥梁,巴西大学生中有25.5%的人通过家人和邻居建立朋友关系,还有15.4%的人在教会结识朋友。这种交友途径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反映了两国大学生不同的社会交往结构。

无论通过何种途径交友,两国大学生在择友标准上表现得相当一致。兴趣爱好相投、值得信赖、思想相似是大学生们最看重的三项品质。这些择友标准反映了大学生们更看重朋友的内涵,而不是以外表、社会地位等作为衡量标准。

二 中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毕业打算

1.70%以上的中巴两国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填报志愿相符,中国大学生有转专业意愿的比例是巴西大学生的两倍

中巴两国大学生均有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目前所学专业与当初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是相符合的。当问到“如果有机会你是否会选择换专业”时,34.1%的中国大学生给予了肯定回答,16.8%的巴西大学生表示愿意换专业。在换专业的原因方面,54.5%的中国大学生表示“对现专业没兴趣”, 27.6%的表示“是为了更好的就业”。不难看出,中国大学生之所以表现出较高比例的换专业意愿,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味追求热门专业,未被录取后调剂到其他专业,产生了心理落差,因而在入学后仍表现出换专业的意愿;另一方面是高校所设置专业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毕业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现供需脱节的情况,也使部分大学生对专业前景产生忧虑,萌发换专业的意愿。

大学生在大学所学专业,往往决定了他们毕业之后乃至今后人生的职业道路。在专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上,个人爱好、就业机会是大学生们考虑最多的因素。在中国,大学生选择专业受家庭影响的比例较高(30.5%),大约是巴西大学生的三倍(10.1%),而巴西大学生选择专业是“出于爱好”的个人选择的比例为69.4%,远高于其他影响因素。这表明中巴两国在家庭教育方式与个人独立性塑造方面存在差异。中国大学生的家庭观念更强,尽管考大学选专业是个人选择,但是作为家庭成员的孩子依然要听取父母的意见。巴西大学生的个体自主性更强,他们选择专业大多出于自己在某一领域的兴趣爱好。两国大学生的相似之处在于,选择专业时都会慎重考虑该专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前景,尤其是巴西大学生在这方面考虑得更多,这凸显了他们的个人自主性,即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另外,中国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时表现出“求稳”的温和思想,“因为有就业保障”、“高考容易考上”等影响因素的比例都高于巴西大学生,符合中国人常说的“先就业再择业”、“先上学再就业”的处世哲学。

2.中巴两国的大学学制不同,中国大学生更加勤奋刻苦,上课时间与课余学习时间均多于巴西大学生

在大学学制方面,在本次调查的中国大学生中,91.5%为全日制学生,巴西的这一比例仅为23.0%。巴西的大学学制更加灵活,晚间上课的比例占40.0%,上午上课的比例占34.9%。从在学校的上课时间与课余学习时间的比较来看,中国大学生不仅在学校的上课时间更长,而且课外学习时间也多于巴西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每周平均上课时长超过25小时的占49.2%,即约一半的大学生每天上课时间超过5小时,几乎全天都在上课。巴西的这一比例仅为中国的一半左右。中国大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也较多,接近40%的中国大学生每周课余学习时间超过11小时,14.5%的人每周学习时间在20小时以上,巴西大学生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27.7%和7.1%,明显低于中国大学生。

3.多数大学生愿意出国留学,美国是中巴两国大学生最想去的留学国家

中国和巴西的大学生都有积极的留学意愿,71.7%的中国大学生和91.5%的巴西大学生渴望出国深造。但是,在两个国家,仅有不到10%的学生参与过学校的交流或交换生项目,通过学校出国留学的机会较少。中国和巴西同属发展中国家,能够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优质资源的高等教育成为不少学生的愿望,美、英、法、加拿大等国家是两国大学生较为青睐的留学国家。

4.中巴两国大学生都表达出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意愿,巴西学生更换专业进修另一门本科课程的比例更高

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大学深造读研究生”是两国大学生的第一选择,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特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高学历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巴西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更高(65.5%),高出中国大学生近20个百分点;选择毕业后“开创自己的企业或公司”的比例(12.1%)明显高于中国大学生(6.9%), “对毕业后没有规划”的比例(2.2%)低于中国学生(7.3%)。有换专业打算的巴西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有22.5%的人选择“进行另一门本科课程学习”,而中国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4.5%。可见,巴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选择与专业的一致性,即使在第一个本科学习中没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仍然会不断努力,追求自己喜欢专业的学习目标。

三 中巴大学生的工作经历与就业期望

就业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中国和巴西大学生看来,青年时期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担心找不到自己专业的工作”(中国大学生为12.2%,巴西大学生为17.4%)。可以看出,能够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是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共同的期待。

1.从兼职工作经历看,巴西大学生兼职工作的比例和强度明显高于中国大学生,两国大学生打工更多地是为了积累经验

大学生要找到满意的工作,上学期间的打工经历是其重要的资本。从对中国和巴西大学生的调查来看,两国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打工,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大学生“做了某项有报酬的工作”的比例为24.0%,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多在2~5小时。巴西大学生“做了一些带薪工作”的比例高达52.5%,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多数是在20~30小时。从数据分析看出,巴西大学生有过打工经历的比例高出中国大学生近一倍,打工时间也比中国大学生多。

从兼职工作的目的来看,中国和巴西大学生都高度认同打工要兼顾经济需要和工作经验积累(中国大学生为25.0%,巴西大学生为17.3%),如果在“出于经济需要”和“积累经验”这两方面进行比较的话,中国和巴西大学生也都高度认同“积累经验”比“出于经济需要”更重要。可以看出,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在打工目的上,积累工作经验是打工的第一目的,他们打工更多是为今后的就业做铺垫。在这一目的实现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收入成为打工者的次要目的,他们认为一定的收入是他们劳动的基本体现和正常所得。

在对没有打工经历的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中,中国和巴西大学生没有打工的理由分别是:“我从事学习的时间不允许我打工”(中国大学生为26.4%,巴西大学生为29.9%); “我不需要打工”(中国大学生为25%,巴西大学生为17.8%); “我家里不让也不乐意我在上学时打工”(中国大学生为14.1%,巴西大学生为11.6%)。两国大学生在不打工的理由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而“找不到打工和实习处”(中国大学生为10.6%,巴西大学生为11.2%)、“打工的工资总是太低”(中国大学生为2.6%,巴西大学生为5.3%)不是没有打工经历的主要理由。可以看出,在不打工的中国和巴西大学生群体中,他们把学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从工作与专业匹配度看,巴西大学生兼职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明显高于中国大学生,两国大学生在寻找正式工作时期待专业对口

从兼职工作的性质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来看,中国和巴西大学生的差异明显。仅有27.7%的中国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有关,而高达66.1%的巴西大学生从事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有关。这表明,中国大学生的兼职工作性质多样化,范围比较广,并没有和所学专业相结合,巴西大学生的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紧密相关。

对于正式工作与专业的匹配度,中国和巴西大学生都“打算找个与我毕业专业对口的工作”(中国大学生为53.3%,巴西大学生为69.8%)。可见,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对于未来的正式工作期待与所学专业明显相关。对于兼职工作而言,中国大学生在专业的匹配度上没有巴西大学生要求的明显。

3.从就业方向看,中国和巴西大学生更倾向于继续深造或寻找一份稳定工作,两国大学生对于工作的选择因素有明显差异

对于就业方向看,中国和巴西大学生有一致的想法,他们首选“到政府部门工作”(中国大学生为17.5%,巴西大学生为19.0%),或“到私营企业工作”(中国大学生为13.8%,巴西大学生为10.8%)。选择“开创自己的企业或公司”的比例都低于10%(中国大学生为5.1%,巴西大学生为7.0%)。从就业方向调查发现,中国和巴西两国大学生选择去政府部门或私营企业就业的比例高,选择自主创业的人非常少。

对于未来工作的选择,中国大学生影响工作选择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有保障”(53.9%); “业务成长机会多”(42.7%); “有时间学习和照顾家庭的工作”(41.7%)。巴西大学生影响工作选择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我喜欢或感兴趣”(76.3%); “业务成长机会多”(75.2%); “工作条件好”(70.9%)。两国大学生对于工作选择的要素有明显差异。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更注重工作的稳定和个人时间的保障,巴西大学生更强调对工作感兴趣的程度和工作条件。而两国大学生都没有把收入因素作为未来工作的最重要因素,双方选择“报酬高”的比例都没有超过30%(中国大学生为24.0%,巴西大学生为30.3%)。这表明,收入因素虽然对于两国大学生而言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于未来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两国大学生的选择有区别,其中,中国大学生选择的是“工作的保障”,巴西大学生选择的是“工作的喜欢程度”。

四 中巴大学生的闲暇娱乐生活

1.大部分中巴大学生参加社团组织,两国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类和舞蹈类组织的比例接近,但在参与其他类型社团组织上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显示,76.6%的中国大学生和61.2%的巴西大学生是校内外社团组织的成员。从数据来看,中国大学生参与社团组织更为积极和活跃。社团组织数量和类型众多,活动频繁,已经成为中国高校的一大特色,高比例的中国大学生参与社团组织与此相关。相对而言,巴西大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的比例更低。中巴两国大学生在社团参与方面的差异还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宗教类组织的参与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大学生仅有5.7%的人参与宗教类组织,而巴西大学生参与宗教类组织的比例达到了25.9%。(2)在地域或民族组织的参与上,中国大学生的比例明显更高。中国大学生有10.1%的人参加了此类组织,而巴西大学生仅有1.3%参与此类组织。中国人素来注重老乡观念,老乡会是中国高校中比较活跃的一类青年社团组织,因此,有较多中国大学生参与老乡会等地域类组织。(3)在音乐类和艺术类组织的参与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大学生在这两类组织的参与比例上都比巴西大学生高。中国大学生参与音乐类组织的比例为16.4%,巴西大学生为10.8%;中国大学生参与艺术类组织的比例为14.8%,巴西大学生为4.1%。

中巴两国大学生对体育类组织的参与具有相似性,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对体育类社团组织的参与比例都排在各类社团组织的首位。两国大学生在参与比例上接近,中国大学生参与体育类组织的比例为20.8%,而巴西大学生的比例为22.8%。在参加舞蹈类组织方面,两国大学生的比例相当,中国大学生的比例为8.9%,巴西大学生的比例为7.1%。

2.在闲暇活动的场所选择上,两国大学生表现出明显差异

在闲暇活动的场所选择上,两国大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去电影院的巴西大学生比中国的多,有58.6%的巴西大学生去电影院,比中国大学生(29.3%)高出29.3个百分点。(2)去教堂的巴西大学生(21.5%)比例远高于中国大学生(2.1%),这是因为在中国既没有这样的传统,也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3)去酒吧的巴西大学生(39%)比例远高于中国大学生(2.9%)。这主要是由于两国文化差异,在中国,酒吧、夜店消费较高,活动氛围也不适合大学生参与。(4)喜欢待在家里的中国大学生比巴西大学生多。中国有36.9%的大学生选择待在家里,而巴西大学生只有19.9%。(5)中国大学生(25.7%)去公园广场的比例明显高于巴西(15.5%)大学生。此外,更多的巴西大学生(53.4%)会去朋友家,中国大学生(35.0%)选择去朋友家的比例比巴西大学生低(18.4%)。这是因为中国大学生绝大多数是异地求学,去朋友家并不十分方便。

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在闲暇活动场所的选择上比较明显的共性是都喜欢逛商场,比例分别为45.5%和43.4%。这可能是因为商场的消费选择性强,适合各种经济消费能力的群体。

3.中巴两国大学生在假期的休闲生活都比较丰富,但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差异明显

中巴两国大学生在假期休闲生活内容上的差异体现在以下方面:(1)选择旅游的巴西大学生比例(61.4%)是中国大学生(24.7%)的两倍多。中国一般把旅游理解为较远距离的出行,花费较高,对于绝大多数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来源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旅游受经济条件限制较大。(2)参加聚餐宴会的巴西大学生(30.6%)明显多于中国大学生(21.4%)。(3)选择聊天的巴西大学生(36.6%)比中国大学生(16.4%)多,中国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静下心来坐在一起闲聊的人越来越少,这是社会发展的共性。(4)选择打工的中国大学生(13.0%)比巴西大学生(6.9%)多。这与中国的大学学制有关,中国大学生在上学期间都是全日制学习,学习紧张,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打工,而假期或周末的空闲时间相对集中,因此,部分大学生选择这个时间段打工,以增加社会经验。(5)假期选择上网的中国大学生比例(58.6%)高于巴西(31.2%),这与中国网络娱乐内容丰富、大学生网络普及程度高和上网费用低廉有关。

两国大学生在假期休闲生活内容的共性体现在运动和阅读方面。两国大学生在假期选择运动的比例相同,都是14.7%;在假期选择阅读的比例也相当,分别为32.2%和30.6%。中巴两国大学生都喜欢与朋友、同学或父母一起出去,然而中国大学生喜欢独自外出的比例(22.8%)高于巴西大学生(11.2%)。

五 中巴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参与

1.中巴两国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不同,中国大学生上网娱乐或购物的比例高

中巴两国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不同,中国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依次是:进入自己的社交网站(44.9%)、谷歌聊天或QQ聊天(38.7%)、看电影(34.7%)、查看电子邮件(22.2%)等;巴西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依次是:进入自己的社交网站(77.8%)、工作或学习(73.7%)、查邮件(64%)。在上网玩游戏方面,中国大学生的比例(19.8%)高于巴西大学生(7.3%)。在上网聊天方面,中国大学生的比例(20.5%)高于巴西大学生(4.2%)。在网络购物方面,中国大学生的比例(15.3%)高于巴西大学生(3.2%)。

2.中巴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组织,在宗教信仰方面存在区别

在参加社会组织方面,中国大学生参加的社会组织依次是:人道或慈善组织(40.7%)、生态环保组织(37.%)、群众性运动健康组织(26.7%)和政党组织(24.7%);巴西大学生参加的社会组织依次是:人道主义组织或保护组织(47.5%)、群众运动组织(21.3%)、环境生态保护组织(15.7%)。相比较而言,巴西大学生参加政党组织的比例(6.4%)远低于中国大学生(24.7%)。

中巴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区别较大,14.5%的中国大学生信仰宗教,女性大学生信教的比例略高于男性大学生。其中,信仰佛教的最多,占57.5%;其次是基督教,占29.1%; 6.5%的信仰伊斯兰教;2.8%的信仰道教。75.6%的巴西大学生信仰宗教,其中女性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80.9%)高于男性大学生(68.7%), 56.2%的巴西大学生信仰罗马天主教,17.0%的信仰基督教新教。

3.中巴大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严重,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调查数据比较分析发现,多数中巴两国大学生认为生物多样性丧失、江河湖泊和海洋污染、城市污染等环境问题达到严重的程度。其中,中国大学生认为目前中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空气污染(56.3%)、城市和家庭的垃圾处理(12.2%);巴西大学生认为目前巴西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滥伐森林(32.4%)、大量没有处理的家庭和城镇垃圾(31.3%)。

中巴两国大学生都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中国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不乱扔垃圾(60.9%)、节约用水(54.3%)、节约用电(44.2%)和分类回收垃圾(19.7%)。巴西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是:不乱扔垃圾(84.3%)、不乱伐森林(36.5%)、节约用水(34.8%)和 节约用电(24.0%)。

六 中巴大学生的青年观

1.中巴大学生对青年时期优势的认识有较多共性,对青年时期缺陷的认知有差异

青年观可以理解为对青年或青年时期的看法。中巴两国大学生的青年观有较多共性,都认为青年时期的好处在于:有理想有目标、可以享受生活、拥有健康且精力充沛、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有家庭作为依靠。中巴大学生对青年时期缺陷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对未来缺乏安全感、不能自立。其中,在对未来缺乏安全感的认知上,巴西和中国两国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2.6%和45.2%;对不能自立的认知上,巴西和中国两国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33.6%和61.0%。另外,中国大学生认为青年时期“容易受影响”的比例为32.1%,而巴西大学生的比例为2.4%。巴西大学生“担心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比例是41.5%,而中国大学生的比例是26.8%。

2.中巴大学生对当今青年关注问题的解读不同,对青年的价值追求认识不同

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巴两国大学生对当今青年关注问题的解读不同。中国大学生认为“最折磨当今青年的问题”是: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世界(46.4%)、道德败坏(35.0%)和失业(23.3%)。巴西大学生认为“最让当今青年沮丧的问题”是:暴力(53.4%)、毒品(40.4%)和失业(29.6%)。这种差异与两国的就业、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中国大学生认为青年的价值追求主要是:自由(38.4%)、平等(36.6%)、伦理道德和诚实(35.9%)、正义(30.8%)、关爱家庭(30.0%)。巴西大学生认为青年的价值追求是:诚实有道德(51.5%)、重视家庭(47.5%)、尊重种族多样性(26.4%)、正义(24.8%)。这个结果与两国的文化传统不同有关系。

七 中巴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

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调查表明,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关注政治,但很少参与政治;他们对家庭的信任度最高;他们的信息获取来源于网络、朋友和同学;他们普遍认为政治参与渠道较少。

1.在政治参与态度上,中国和巴西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政治关注者,而不是政治参与者

在政治参与现状上,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几乎不认同自己是政治参与者。“认为自己是政治参与者”的比例均不到20%(中国大学生为18.1%,巴西大学生为10.1%)。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对政治不了解、不感兴趣、不参与的比例分别高达81.9%和89.9%。青年不参与政治不代表青年不关心政治。中国和巴西大学生都普遍不同意“当今的青年不关心政治”(中国大学生为65.0%,巴西大学生为42.0%)。这表明,两国大学生对于政治只是一名关注者,而不是一名参与者,“我竭力了解政治,但不亲自参与”(中国大学生为37.5%,巴西大学生为67.6%)。

中国和巴西大学生不参与政治的原因很多,其中显著的一个原因是政治参与渠道的限制。分别有44.4%和62.3%的中国和巴西大学生不同意“在政治上有青年表达自己的渠道”,将近90%的中国大学生认为“青年通过现有权力机构参与的可能比较小”(88.8%),也有53.4%的巴西大学生对此表示认同。两国大学生还表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青年比当今的青年参与政治更多”(中国大学生为72.5%,巴西大学生为78.3%)。大学生不参与政治也有其他原因,其中中国大学生认为政治问题“太复杂了”(36.2%),巴西大学生认为“腐败问题突出”(66.1%)。关于腐败问题是否影响青年的政治参与,有13.4%的中国大学生表示认同,明显低于巴西大学生。这表明,腐败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重要政治发展问题。

2.在政治信任度上,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对家庭的信任度最高,对其他组织的信任度呈分散状态

在对不同组织的信任度上,中国大学生对家庭是最信任的,该比例达到56.5%。对执政党、武警部队、政府、国际组织、学校的信任度较高,对教会/寺庙、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度较低。巴西大学生也最信任家庭,“很信任”的比例达到69.3%,对学校、军队、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的信任度较高,而对议会和政府的信任度很低,不信任程度分别达到67.2%和67.9%。

3.在信息获取方式上,中国和巴西大学生更信赖网络媒体和朋友、同学

在信息获取方式上,中国和巴西大学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选择比例最高的方式是“网络、电子信箱、微博、社交网站”(中国大学生为92.9%,巴西大学生为95.0%)和“朋友和同学”(中国大学生为82.8%,巴西大学生为83.4%),这两种方式的选择比例均已超过80%。而两国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不经常使用的方式是“电台新闻”(中国大学生为55.2%,巴西大学生为30.4%)。大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行为模式的特点。

4.在政治参与途径上,中国和巴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明显较少,相比较而言,巴西大学生更少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和巴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明显较少,这直接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实践。在调查中,中国大学生参加最多的组织是“学生会”,达到68.5%;其次是“人道或慈善组织”,达到40.7%;排在第三位的是“保护生态或环境小组”,达到37.0%。与中国大学生相比较,巴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更加有限。巴西大学生参加最多的组织也是“学生会”和“人道或慈善组织”,所占比例分别是29.8%和36.9%。

八 中巴大学生对两个国家的印象

中国和巴西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大学生积极评价对方国家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也理性判断两国持续增长的经贸关系。

1.中国和巴西大学生都积极认同对方国家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但巴西大学生对中国的环境问题印象突出

中国大学生对巴西的印象总体良好,认为巴西在“推动世界和平”、“保护环境”和“各国人民的联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按照1~10这十个数字来递进表示贡献的大小,中国大学生选择5以上(包含5)的比例分别达到55%、60%和59%。巴西大学生也积极认同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保护环境”和“各国人民的联合”方面做出的贡献,按照1~10这十个数字来递进表示贡献的大小,巴西大学生选择5以上(包含5)的比例分别达到64.2%、55.2%和74.4%。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大学生认同中国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贡献,但有20.6%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对于保护环境没有做贡献。

2.中国和巴西大学生都理性认同双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两国的经贸关系是两国发展的关键和活力所在。对于双方持续增长的经贸关系,两国大学生普遍认为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中国大学生为79.5%,巴西大学生为73.0%)。这表明两国大学生对于双方国家的经贸关系有着理性的判断和期待。

撰稿:郭开元、杨守建、陈晨、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