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普遍、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状况。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是发生劳动关系和反映社会劳动关系性质的重要载体,所以,企业劳动关系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尺度。

一、劳动关系的内涵

作为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通常包括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以及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因其内容涉及人们生存条件的最基本方面,所以,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是要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充分结合,提高企业的和谐程度。

在实践中,企业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包括:

(1)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关系;

(2)企业经营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关系;

(3)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组织的关系;

(4)工会与普通职工的关系。

其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核心。

二、劳动关系的三个要素

劳动关系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的客体和劳动关系的内容。

(一)劳动关系的主体

劳动关系的主体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主要包括劳动者、劳动者的组织(工会、职代会)和用人单位。随着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作为企业劳动关系重要主体的劳动者的构成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劳动者中,既有合同制职工,也有劳务工、临时劳务工、“协解”返聘工等,劳动者成分比较复杂。

(二)劳动关系的客体

劳动关系的客体是指劳动关系主体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共同指向的事物,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时间;

(2)劳动报酬;

(3)安全卫生;

(4)劳动纪律;

(5)福利保险;

(6)教育培训;

(7)劳动环境。

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变化和劳动者主体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劳动关系客体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我国,劳动者的人格和人身不能作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劳动关系的内容

劳动关系的内容即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的规定,劳动关系主体双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如图1-1所示。

图1-1 劳动关系的内容

三、劳动关系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用工制度、薪酬制度、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使企业的劳动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特点。当前,企业的劳动关系主要有以下几项新特点。

(一)劳动关系市场化

劳动关系由以往的国家与劳动者的“一体化”劳动关系,转变为现在的企业和劳动者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所构成的雇用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解除、工资报酬和其他劳动条件从过去完全由国家决定,转变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自主协商处理。企业用工、劳动者就业以及工资待遇等,由过去政府(通过计划)决定转变为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劳动关系的确立与运行实现了合同化,即通过劳动合同规定具体的劳动条件,并以此来调整劳动关系。

(二)劳动关系复杂化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各种非传统的、灵活的用工形式,比如合同工、季节工、临时工、劳务合同工、“协解”返聘工、劳务派遣工等。

企业用工形式和就业形式的变化引起了劳动关系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关系短期化、企业用人劳务化、劳动关系模糊化等情况,影响了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质量。

(三)劳动者地位可能被弱化

在有些企业,存在着劳动者地位被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企业在订立劳动合同或制定企业规章制度时,存在着法定条款缺失和劳动者的义务重于企业权益等问题。

(2)反映用人单位侵权违法情况的立案数量增加。

(3)一些企业劳动条件差,存在明显的劳动者职业伤害问题。

(4)一些企业中存在劳动者超时加班现象。

(5)一些企业存在着设备陈旧、作业环境差、噪声、高温甚至有毒有害气体等危害。

(6)企业经营者、管理层与一般劳动者利益分配差距拉大,劳动者的利益表达途径不顺畅。

(7)劳动者参与民主管理缺失或流于形式。

(四)劳动争议案情内容比较复杂

由于劳动争议的内容涉及劳动关系双方的劳动条件、安全卫生、薪酬待遇、休息休假等焦点问题,使得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难度加大,处理时间拉长。同时,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的案件中,因调解无效,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而向法院起诉的案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都说明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复杂性和处理的艰难性。

(五)调整企业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完善

随着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的加强,《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下简称《就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等相继颁布并逐步完善,劳动保障立法与执法、劳动监控、劳动争议处理以及机构建设等都取得了很大发展,初步建立起劳动关系法律调整体系框架。具体如图1-2所示。

图1-2 劳动关系法律调整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