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云三嫂救起的落水者,不是别人,正是黄成安。

本来,黄成安叫黄婆婆劝了一番以后,并没打算出门。由于黄婆婆这么多年来,是第一次说服黄成安。她心里高兴,还没到中午,便将腌制的半边猪舌和一只秋天捕回来熏制的野鸡煮熟,专门给黄成安做了一道下酒菜。黄婆婆把菜和碗筷摆上桌子后,黄成安又取出当年黄公子送他的酒来,畅饮了几杯。

酒足饭饱,黄成安感到热乎乎的。黄婆婆又给他泡了一杯浓茶。黄成安坐在木椅上,一个人品了一会儿。飞来一只小鸟,在树上跳来跳去。黄成安历来就有逗鸟的习惯,便把两个指头塞到嘴里,学着鸟儿鸣叫。可冬天的鸟,随便怎样逗它,就是不叫。黄成安玩了一阵,觉得无聊。就偷偷拿着弯刀、绳索,独自出门,砍柴去了。

因为喝过酒,上了山后,黄成安反应迟钝。加上地面有层薄冰,砍柴时,只顾用力,不料脚底一滑,就从悬崖上掉了下去。幸好有山崖上的树枝,挡他一下,才落到了堰塞湖里去。不然,要是直接掉到山崖底下,就算不把脑袋瓜给他摔破,也要把他摔成残废。

黄成安换上竹哑巴的衣服,穿上别人送给马马儿的成人裤子,烤了一阵火后,身体恢复了很多。大家与他交谈,可黄成安只是咿咿呀呀。

“看到没有?他也是哑巴。”李幺姑说着,又扯了黄成安一把,“唉,我给你说嘛,这个是你的救命恩人哟。”

黄成安听李幺姑说话,立即站起身子,要给云三嫂磕头。

云三嫂匆忙伸出双手,拉住黄成安说:“不可以,不可以。你大爷几十岁了,给我磕头,天下没有这本书卖。出手相救,这是人的本能。反过来,如果我落水了,你也会这样做的。把你从水里捞上来,也没多大一个事情。好好休息吧。只要你身体没问题,我们就放心了。”

黄成安把周围看了看,认出这里是饮水台,就对着云三嫂他们,咿呀起来。

“大爷,”云三嫂问,“你是不是想回家去?”

“嗯,”黄成安连连点头,“嗯,嗯。”

“那这样吧,我们送你。”云三嫂说,“你家多远?”

黄成安比了个手势——六里。但他不想再麻烦云三嫂他们了,一边摇头,一边摆手。意思要一个人回去。

“问题在这里,你一个人回去,我们不放心。”云三嫂说,“哪怕你身体再好,毕竟才刚落过水。”

“帮人帮到底。”李幺姑挤眉弄眼说,“我们送你回去。”

当然,云三嫂要送黄成安,既是出于真心,怕他摔倒。也想顺便打听曹王坝的确切位置,同时了解一下附近的情况。可李幺姑的话,不外乎就是想得到一点吃的东西。

黄成安本想一个人回去,带上老伴,一路来感谢一下。云三嫂他们坚持要送他回去,心想反正都是一样的,也就没再推辞。

云三嫂给竹大娘交代几句后,便与李幺姑、竹哑巴一起,护送黄成安走了。他们穿过一片林子,沿着之字小路,翻过一道山梁,老远看见前面有个松树林。黄成安抬手一指,然后比比划划。他的意思是说,那里,就是他的家。

大家又往前走。上了一道坡,绕过一道弯,老远看见一个老妇人,正在门口东张西望。云三嫂估计她是哑巴大爷的老伴,要他确认,黄成安便点了点头。

大家快要走到门口时,黄成安抢先走到了他老伴——黄婆婆前面去。黄婆婆见有生人一路,心里诧异起来。再一看,黄成安穿的是别人衣服,手里还提着湿淋淋的衣服裤子。于是问道:

“老头子,你,你这是怎么了?”

“大娘,”李幺姑说,“大爷他落水了。”

“哎呀,”黄婆婆嚷道,“你真是。”

“嗯,嗯,嗯。”黄成安给黄婆婆比画,说这几个是他的救命恩人。

“快快快,请到屋里坐,请到屋里坐。”黄婆婆说着又回过头来,说,“不听话,落到哪里的水里去了呢?”

云三嫂说:“大爷他落到湖里去了。”

“什么,小海子?那么深。”黄婆婆说,“要不是你们救了他,只怕淹死在里面,都没人知道呀。感谢你们,感谢你们。”

“大娘,我给你说吧。其实救大爷的,”李幺姑指着云三嫂说,“是这个云三嫂。”

“云三嫂?”黄婆婆扭过头来,看着云三嫂,“哎呀。”

竹哑巴也指着云三嫂,对黄婆婆咿咿呀呀,嚷个不停。

“太感谢你了,太感谢你了,”黄婆婆对着云三嫂,再三说道,“真的太感谢你了。”

“这些都没什么,怕大爷走路不稳。所以送他回来。”

“看嘛,尽找云三嫂他们麻烦。给你说得好好的,就是不听。”黄婆婆说,“快去把衣服换了,不然会着凉的。”

黄成安叫黄婆婆一嚷,转身走进里屋,换衣服去了。

“我家老头子,他叫黄成安。几十岁了,就这个性格,犟。”黄婆婆说,“敢问几位恩人,你们怎么走到这深山老林里来了呢?”

“给大娘说。”云三嫂说,“我们从正县出来,走十多天了。”

“哦,你们是正县来的。”黄婆婆问,“那外边的情况,现在怎么样?”

“哎呀,说不得,连续几年灾荒,接着又是战乱。”云三嫂说,“今年更倒霉,屡屡遭到军兵抢劫和杀戮。大家逃的逃,跑的跑。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人了。”

“呀喂呐。”黄婆婆惊讶道,“搞来那个样子呀?”

“怎么?”李幺姑问,“大娘在正县那边,有熟人?”

“没有,没有。”黄婆婆慌忙说道,“只是顺便问问。”

“大娘,”云三嫂问,“你知道曹王坝,离这里还有多远吗?”

“曹王坝?”黄婆婆把头摆了摆,说,“不知道,没有听说过。”

黄婆婆搞不清楚曹王坝,再问也是白问。云三嫂便把话题一转,说:“我看大娘,你们这个地方,住家还是很好,是吗?”

“哎呀,好什么哟。方圆上百里,尽是大山。”黄婆婆老老实实说道,“热天,雨水多得很,冬天,又冷得要命,生活一点都不方便。虽说这半山腰上,是有几户人家,可是他们全靠采药和狩猎为生。一辈子,就只有那么辛苦了。”

问曹王坝,黄婆婆不知道。想在这里落脚吧,这地方显然不适合。李幺姑想,如果继续这样呆下去,只会把挖山芋的时间耽搁,不如赶快给我们来点实惠的吧。于是,她站起身来说道:“大娘,大爷到家了,我们也准备走了。”

“不忙不忙。”黄婆婆说,“我去烧一点开水。”

“不去了,大娘。”云三嫂说,“我们还有事。”

“都不走。”黄婆婆说,“一起就在这里吃顿素饭。我马上煮。”

“不可以。”尽管云三嫂肚子很饿,但她却没有做出,迫切需要吃东西的样子。“不可以。”

“嫌我家穷?”黄婆婆想把云三嫂说来没法推辞,“是吗?”

“看你说到哪里去了?”云三嫂说,“不瞒你大娘说,我们人多,一百多个,你管待不起。”

黄婆婆听说是一百多个,不敢再喊大家吃饭了。“老头子,几位恩人要走。”黄婆婆说着,也走进了里屋去。

大家心里都在猜想:这次,老两口肯定要送一些粮食。于是,他们瞪大眼睛,都把里屋的篾笆门盯着。

没用多久,黄成安与黄婆婆走了出来。

“几位恩人,你们执意要走,我也不留。”黄婆婆还了竹哑巴衣服,又把一包东西,恭恭敬敬递给云三嫂。说,“一点小意思,请你收下。感谢你们的救命之恩。”

“不行,”虽然云三嫂不知道里面包了什么东西,但她估计应该比较值钱。“不行。”

黄婆婆见云三嫂连连摆手,便故意把布帕扯开一角。露出一根金条,几个翘宝,好像还有一副玉镯。论价值,算是相当不错。

“大娘,说句实在话,这些东西我们用不着。还是留着你们自己用吧。”李幺姑很干脆地说道,“这个时候,除了粮食……”

“对,大娘。”云三嫂打断李幺姑的话,“心意我们领了。”

竹哑巴站在一旁,一边嚷着,一边指指画画。

云三嫂不收金银,竟让黄成安和黄婆婆受窘:家里除了这些,就只有十来斤小麦。即使全部拿来送给他们,虽然已经竭尽全力,但旁人看来,还是太不够意思了。怎么办呢?不可能马上把㭎炭拿去换粮食回来吧。黄婆婆与黄成安悄悄商量一阵,还是决定忍嘴待客,送点麦子算了。

“既然不要那些东西,那就请把这一点麦子收下吧。”黄婆婆说,“只是太少了,不好意思。说句实话,家里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可以吃的东西,不然我肯定要多送一些。请云三嫂千万不要见怪。”

云三嫂看见麦子,心里顿时高兴起来。可听黄婆婆说,家里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吃的东西了,她伸出去的手又很快缩了回来。

她想:你救了人家,收一点礼物,确实是在情理当中。但是,我把麦子拿走了,老两口又吃什么呢?再说,就这么一点点粮食,即使拿回去,是我一个人要呢,还是大家分呢?全都该我要吧,显然不对。大家分吧,又分不够。

“不。还是你们留下,你们留下。”

李幺姑立在旁边,瞟了云三嫂一眼,心里道:这些东西可以要呀,我们好需要它哦。有了它,就饿不死了,还推辞什么嘛?

竹哑巴也死死盯着布袋,但他不便伸手去接,只是咿咿呀呀,很纳闷。

“大娘,我就给你明说吧,我们确实很需要粮食,但无论如何,这粮食我是不能收。因为我已经知道,这是你们家里唯一的一点粮食呀……”

“哎呀,云三嫂真是,心慌人。”李幺姑心里道,“经常就这个性格,什么都要考虑别人。自己饿来走路都不稳了,还撑面子。你不需要吗,我们需要嘛,就不替我们考虑一下。”

“你们年龄大了,过日子也不容易。”云三嫂说,“不要以为欠我们多大人情,其实没什么,真的没什么。”

“遇上真正的假聪明了。”李幺姑跺了一脚,又在心里道,“最多再饿你三天,叫你爬都爬不动。”

竹哑巴也急得把两手拿在大胯上使劲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