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题解及主要研究内容

借助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空间转向”的方法论,从“关系”和“实践”两个基本立足点来解读微博现象,是本书研究的创新也是难点所在。自古希腊哲学的经典论述直至20世纪中后期以“空间转向”为主题的跨学科研究格局的形成,“空间”概念问题一直是一桩拖而未决的学术悬案。“空间”概念在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变迁,其主线就是围绕客观环境论和主观空间论孰是孰非的争辩。当代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主要学术成果之一,就是超越了传统空间学说的思维模式,以全新的方法论和更开放的视野来解读与审视“空间”问题。遗憾的是,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创新虽然推动了“空间”相关研究进入全新的阶段,却没有最终形成对“空间”概念问题的有效共识。为了能够夯实研究的基本立足点,本书将首先对相关代表性学术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当前微博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微博空间”以及“虚拟空间”的概念问题进行清晰的定位分析,为研究工作的具体展开提供理论准备。

神奇的微博在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人们“投怀送抱”的同时,又以其复杂的动态令人望而生畏。从某种程度上说,以微博技术为主导的虚拟空间,在本质上是特定社会结构的产物。相应的,现实社会的结构性力量必然在微博空间的生成和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博空间的结构自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现实社会结构的某种印记。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微博空间为代表的所有虚拟空间都具有某种稳定的结构性特征。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承认微博空间具有超越主体的结构性特征的同时,也万万不能忽视主体力量的建构性作用。当数以亿计的主体从不同的方向对空间结构施力的时候,再稳定的结构也难免会发生动摇,微博空间生产的路径和轨迹将因此而发生改变。微博空间复杂性状特征的由来,即源自于上述结构性力量和建构性力量之间的动态博弈。为了能够动态呈现和解析两股力量发生作用的路径和机制,本书将借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实践”视角的研究策略,即将微博空间的生产过程视作为结构与行动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加以解读与分析。[4]

基于上述研究立足点与分析策略,本书的研究将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

①理论准备与诠释框架的确立。在这个板块中,研究工作将分别对微博相关研究和古希腊以来的“空间”学说进行梳理,在集成两方面成果的基础上对“微博空间”、“虚拟空间”等概念加以辨析并准确定位。对“微博空间”概念的探讨,近年来大量涌现的微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性意义不可忽视。不过,由于微博技术的持续革新以及第三方应用的不断融入,使微博的本质内涵、功能等问题尚处于动态不居的未定型状态。相应的,当前研究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与微博发展现实之间的适用性问题仍有待于检验。因此,本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微博相关研究的整体现状展开梳理和评价,并从中提炼与“微博空间”研究相关的观点和论述。

对“空间”学说发展的思想谱系进行整理和分析,也是理论准备的有机组成部分。“空间”学说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在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或多或少都可以发现“空间”相关问题的蛛丝马迹。不过,这一学术传统在历经了数千年以来社会思潮的“冲洗”之后,并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学说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哲学、社会学、现象学等不同视角中的“空间”的碎片化呈现,“空间”研究“分而治之”研究格局并未得到有效的整合。所幸的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列斐伏尔、布迪厄等人的努力下,“空间”研究开始展现新的面貌,以“空间”为主题的跨学科研究格局正在形成。基于此,本书将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入手,试图分析和勾勒出空间学说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变迁,并对当代“空间”研究的思想来源、基本特征和理论意义展开探讨和分析。

在综合上述两方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书将对研究的关键概念如虚拟空间、微博空间等进行解读和分析,并力图发展出与“微博空间”研究相适应的分析模型与诠释框架,为具体研究工作的展开奠定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②微博空间的基本概貌研究。本书研究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将微博空间视为由主体系统、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三者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总体性关系系统”,其目的在于揭示微博空间在多种客观关系维系之下动态运作的结构性特征。为此,本书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将首先从宏观视角对中西方微博的成长历程、技术发展模式等展开比较分析。在系统展示和介绍微博发展基本脉络和技术布局的基础上,提炼主体、技术与社会三大系统之间存在的各种既定的客观关系。为了弥补宏观研究过于抽象的不足,本书还将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实证研究的具体对象——新浪微博的总体景观、身份区分机制和主体行动工具等问题展开微观分析,尽可能地还原微博空间原汁原味的鲜活特色。

通过宏观研究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本书将力求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微博空间的基本生态提供“知识读本”。当然,对微博空间基本概貌展开研究的意义不仅限于此。通过对“总体性关系”系统的分析,将有助于发现微博空间研究的最佳突破口和关键点所在,这也是实证研究展开的必要前提。因此,这一板块还将对实证研究的抽样依据、主要内容、基本分析策略等问题展开系统分析和论证,并最终确立实证研究的分析指标体系,为实证研究的具体展开提供有力依据并明确分析的方向和路径。

③“微博行动”及其效果的实证研究。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特色在于,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微博主体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策略、主体间互动结构以及主体“微博行动”各参与变量在微博空间产生的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全景式探讨和分析。总体来看,“行动”和“效果”是本书实证研究的两条主线。

主线之一,即通过定量性质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空间主体“微博行动”的模式特征、主体间互动结构展开系统深入的探索与分析。微博空间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主体性力量“搅动”作用的结果。因此,在系统梳理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对空间主体“微博行动”的方式、策略,以及主体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模式展开全方位的探讨和分析,对于理解微博空间生产的逻辑具有基础性意义。为了能够化繁为简,本书对空间主体“微博行动”的实证研究,将以变量分析为主要手段,即分别从主体系统、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中提炼影响空间主体“微博行动”的关键变量,在揭示变量及变量间多样化耦合关系特征的基础上,探明空间主体“微博行动”所蕴含的差异性特色,同时对主体间的互动模式和机制进行归纳和总结,最终从“微博行动”的视角来提炼主体间互动的机制和模式。

主线之二,是对微博空间生产“效果”的透视与分析。总体来看,空间主体的“微博行动”只是微博空间生产之“因”,但由于主体间行为方式、行动策略以及主体间互动模式具有差异性,其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就此而言,效果问题同样也是考察微博空间生产总体逻辑和运作机制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特定情形下,有的主体“振臂一呼”便可引发大规模响应,形成声势浩大的效果,并有可能改变微博空间的运作轨迹和方式;而对于有的主体来说,纵使是“千呼万唤”也未必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基于此,本书还将延续对空间主体“微博行动”的分析思路,即同样以变量分析的方式,对参与空间生产各变量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定位。在对微博空间生产效果展开分析的过程中,本书将结合微博发展的现实,对时下较有代表性的微博现象如“微营销”、“微政务”、“微舆论”和“微公益”等展开分析,最终对空间生产效果的发生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着力构建微博空间生产的总体“效果图”。

通过上述三大板块的研究工作,本书的结论部分将从理论层面对微博空间生产实践的相关学术命题展开讨论,并对微博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博空间研究的目标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