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意研究:理论、方法与应用
- 方建移
- 2644字
- 2021-03-30 04:22:19
第一节 什么是态度
态度会影响人的决策、人的选择,决定着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以及一切社会行为。就像社会科学领域的大多数概念一样,态度概念也是在实证发现和理论演变这两个方面历经发展的。
一 态度的含义
态度一词在英语中最早指身体姿势、姿态,后来演变为专指心理状态的术语,特指主体对一个特定客体的行为反应准备。态度所具有的评价系统和心理反应倾向表现在每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会做出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评价,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心理倾向性。比如,在人际接触中,我们能够彼此觉察到对方的接纳与拒绝、热情与冷漠的心理反应倾向。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概念之一,不同的学者对它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有代表性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奥尔波特(G.Allport,1935)的定义。奥尔波特深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与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示性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他的定义被社会心理学家誉为态度的古典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二是克瑞奇(Krech,1948)的定义。克瑞奇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该定义忽略过去经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视为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三是弗里德曼(G.Free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解释。
二 态度的内部结构
社会心理学一般认为人的态度由三个要素构成,即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态度的认知要素指人作为态度主体对于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觉、理解、观念和评判。认知是基础,它是在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同摄影一样,过去的阅历经验形成了认知的底片,底片对认知对象起着定“型”的作用。态度的情感要素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反应,表现为情感体验的程度。态度的意向要素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行为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三个组成部分均有评价性的维度。例如,某人认为垃圾分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实施垃圾分类的邻居让其尊敬,他自己也积极关注并尽可能参加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所有这一切均表明其对垃圾分类具有积极的评价。尽管态度的三个组成部分常常趋于一致,但也有不合拍的时候。当我们的大脑与心脏冲突时(“我知道西兰花有利健康,但我不喜欢吃!”),或者行为意向不能反映我们的情感(“不是我不想参加莫扎特音乐会,而是我不得不出差”),这样的情境很容易想象。三个要素的相互关联程度并不均衡,情感与意向的相关程度高于认知与意向或认知与情感。在态度的认知要素与情感要素不一致的情况下,个人的行为取决于情感因素。另外,态度缺少三个组成部分当中的一个或两个也是可能的。扎荣茨(Zajonc,1980)的研究有力地表明,在没有支持性的认知的情况下,也可出现情感性的评价,这类认知缺失的态度缘于经典条件反射或反复暴露于某潜意识刺激等过程。
米勒和泰舍尔(Miller and Tesser,1989)的研究对传统的态度结构理论做了修正。他们的研究表明,有些态度(consummatory attitudes,全面性态度)主要基于情感因素,而另一些态度(instrumental attitudes,工具性态度)则主要基于认知因素。如果所隐含的态度主要基于情感,而测量程序强调的是认知(例如要求被调查者解释其态度的原因),那么最后的态度报告就难以准确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也难以反映一个人对态度客体的真实评价。
此外,还有一种研究态度内部结构的观点认为,对一种客体或行为过程的评价是基于对该客体或行为的效用的知觉(如,Fishbein,1967)。比如,某人对投票的态度取决于他对投票可能产生的结果的认知以及对每种可能结果的评价。同样地,人们对具体某个群体(如银行家)的评价取决于他认为银行家应具备哪些品质(保守,富有?)以及他对这些品质的评价。
这里Ao是对某行为或客体的态度,bi是该行为过程导致结果i(或客体具有i特征)的主观可能性,ei是对该结果或特征的评价,n是相关结果或特征的数量。态度结构的这一观点显然跟预期主观效应(SEU)有关。从本质上说,对某个客体的态度即是它的SEU,人们往往喜欢具有魅力特征或高预期回报的东西。
三 态度的特性
由态度的定义和内部结构可知,态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的持续影响和文化濡化,在逐渐获得了对社会事务和人的认识、学会了选择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态度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交往与社会生活。然而,态度作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心理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个人社会经验的积累不断调整。
2.态度的对象性
态度都有特定的对象,或是人(他人、群体、民族),或是物(自然事物),或是社会事件、制度、政策等,只要一旦成为态度的对象,就称作态度客体。没有客体的态度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态度都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如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态度,华人对南沙群岛争端的看法等等。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态度的稳定性是指,在不同的情境下个体对同一对象的态度会倾向于一致,在行为反应模式上表现出某种规律性。一般来说,态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态度一旦形成以后,却又是比较稳定的、持久的。基于态度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特点,在态度发展的初期,导入新信息、新知识,容易引起态度的改变。
4.态度的内在性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它是通过个体的言论、表情和一系列行为间接表现出来的。态度表现于外的,称作态度行为或表态。但是,态度本身并不等于言语、表情和行为。态度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结构,是一种尚未表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潜在的心理状态,它跟思维、想象等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不能直观把握。要了解一个人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以外显行为作为评判指标,而是要考察其行为的目的性特征。
5.态度的核心是价值
价值是一种伦理或道德的规则。价值构成态度的基础,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对象的重要性或意义进行评估后产生的看法或意向。人们对于态度对象所具有的态度取决于其对人的价值和价值的大小,而态度对象对人的价值和价值的大小受到个体的需要、兴趣等个性倾向制约。因此,同样一件事,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能满足人们需要和兴趣的事物,人们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反之则会持否定或消极的态度。
态度一旦形成以后,便成为个体的习惯性反应,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判断,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以及行为选择将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