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静待余年(三)

(1)

宜田地处长江中下游,水系发达、泽被良田,却也饱受汛涝之苦。上世纪五十年代,宜田还是隶属于省城的一个县,为了充分利用好水资源,同时发挥蓄洪、防涝、抗旱功能,中央扶持并指导省城相关单位在宜田兴建水库。水库依山而建,历时三年竣工,取名“津源”。从此,青山之中有了一池碧水,游人拾级而上,可于苍翠之中尽赏湖光山色。在宜田由县到市的发展过程中,津源水库独特的观赏价值不断被发现、被挖掘,成为宜田一大景点。围绕水库的一系列基础设施陆续建设完成,水库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如今,从市中心出发,开车前往水库仅需十五分钟,乘坐专线公交半个小时也就到了。

看到萧梓舟的信息,沈依乔又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他看到了她的签名,他在意,并想了主意。紧张的是,这是否会成为二人的约会?

“作为我们的毕业之旅?”

“嗯,我叫上江盛、板王,你那边除了若乔,看看还有谁一起的?”

紧张感瞬间消失了,高兴也减少了一半。她想着如何回答,只见萧梓舟又发来一条消息:

“足够玩一天一夜。除了欣赏沿途的湖光山色,山顶上新建了一处青年旅馆,晚上看星星,早上看日出。旅馆老板是我家一个远房亲戚,可以供我们一天一夜的吃住。我们需要准备的是来回交通和沿途的饮食,你看怎么样?”

依乔回复:“你已经通知男生们了?”

对方答:“Not yet.我先征求女士的意见。”

依乔的状态不停在“对方正在输入”与静默间切换,又等了一会儿,依乔说:

“我联系一下,十分钟后答复你。”

依乔觉得,她在浪漫的边缘试探了一下,立刻退回来,成了一个一本正经的学生活动组织者。

她问了若乔、联系了章晓菀、许楠和付青青,各方信息收集完毕,回复萧梓舟说:“梓舟,我和若乔都没问题,同时可以负责准备零食和饮料。许楠和青青也加入。晓菀已经提前入学了,说是要参加一个预备计划。这个我也是刚才联系她才知道。”

萧梓舟正准备回复,只见依乔紧接着写道:

“梓舟,在你周密的计划中,给我们俩留出一些时间吧。”

依乔在句尾加了一个害羞的表情。

屏幕上安静了好一会儿,依乔在等待中感到自己的心中怦怦直跳。

随着一声清脆的“滴滴”,萧梓舟回复:“好的”,并加了一个摸头的表情。

(2)

集合点在七中门口,这是水库专线的站点之一。

周一清晨,两姐妹各背一个双肩包,里面装着二人精心准备的“粮草”,有面包、奶片、果汁等等。陈方圆远远地向他们招手,许楠、付青青、萧梓舟、薛志翔、刘小波、袁志成也都到了,算下来,这一趟旅程,一共九个人。

陈方圆和萧梓舟小跑而来,分别接过两姐妹的双肩包,陈方圆兴致勃勃,说:“这么重,你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

“保密。吃的时候才知道”,若乔卸下书包,感到一身轻松,接着问:“你什么时候入伍?”

“后天,后天就当兵了,在东港!”

“保家卫国,光荣!”

陈方圆挠了挠头,说:“你……反正……你在东港,有啥需要帮忙的,就找我!”

大家一边等车一边闲话起来,聊得热火朝天。

原来,江盛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家里开始为他筹学费,江妈妈一时忙碌,身体撑不住又进医院了。此时正值农忙,江盛爸爸从外地着急赶回地里忙着农活,江盛在医院里照顾妈妈。

正值暑天,外出的人不多,水库专线几乎像是为九个学生设置的专车。若乔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风景从街市、高楼慢慢过渡到瓦房、棚户,再到田野、池塘。季夏的早晨,阳光清爽地照耀着每一寸土地、每一湾河流,一切都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高中三年,她每天都在期盼着有可以脑袋空空地坐车、看风景,不用做题、不用思考。

坐在一旁的许楠用胳膊肘碰了碰沈若乔,说:“你今天怎么不说话呀?”

沈若乔回过神来,说:“我忙着看风景呢,好久没出来玩了。”

许楠说:“看什么风景,你好好看看我,咱们以后可就分开了。还有你和你姐姐,一南一北,远得很呢!”

若乔说:“我们班属你最远,跑到最南边去。”

许楠说:“我这不是为了追求医学理想么。我也想考东港的医学院呀,奈何分数不够啊。”

“是啊,我也想考好学校来着,奈何分数不够啊。”

许楠哈哈一笑,说:“你学的这个专业,它到底是干嘛的?你了解吗?”

“就是因为不了解才想学呀。”

“你不怕自己不合适?不怕日后发展不利?”

“我物理考过不及格,这不也参加了理科高考么。经过这两年,我觉得没什么不敢的。依乔从省城回来说,今年文科高考状元常思君,还有一个保送生叫吴蜜,她俩都学了这个专业。刚才你听见袁志成说话没?他进了水木经管学院,也学金融。”

“啊?袁志成数学那么好,我以为他会学理工科。”

“我就是好奇,总是听说‘金融’这个词,可它却又是个无形的东西,这个社会的运行似乎和它息息相关,可它究竟是什么、怎么起作用的,我一概不知。我家里也没有人可以给我解释,只能靠自己去学了。而且,这些尖子生都学,我有机会学,还不赶紧抓住?”

许楠点点头,说:“我现在理解你了。不过,领通知书的时候,我听到有人议论你,我觉得你需要知道。”

“议论我?”

“说你超了一类分数线好几十分,却选了一个二类学校,替你惋惜。你别难过啊,这只是一家之见。再说这两年替你感到惋惜的人也不少,自打你弃文从理,一直有这些声音。”

沈若乔把自己的“理论”又拿出来说了一遍:“首先,东港经贸的金融专业在我们省内是按照一类本科招生的。其次,我这个分数,刚刚够得上这个专业的分数线,在全省一起录取的十来个人里,我是最后一名。但凡我考试的时候错一道选择题,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就不要我了。最后,在宜田生活了十八年,没怎么出过门,真的很想去大城市见见世面。”

“头一回听说,一所学校只有一个专业放在一类里面招生,其他专业都放在二类?”

“是。”

“想去东港的人多,想学金融的人也多。东港加金融,这两个词本身就值钱了,哦不,值分数!”许楠继续说,“我一直跟你在一起读书学习,我不觉得你有什么值得惋惜的。你一直很努力,这次也考得很不错,现在选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专业,还能去东港这样的超级大城市,这已经很好了。大家总是拿一些可能性来衡量,不巧的是,你正好有这么个姐姐,免不了比一比、照一照,把各种假设强加在你身上……”

“说什么呢这么投入?快下车了!”

若乔和许楠说得投入,不知不觉专线已抵达终点,陈方圆提着包,催促二人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