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投融资体制研究与借鉴
- 林勇明
- 2304字
- 2025-02-22 20:27:12
二 英国的政府-市场关系及其发展演变
(一)最早构建出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民富”与“国强”两者间的良性互动
15~16世纪的荷兰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纺织技术、生产能力都领先英国。18世纪60年代,英国掀起工业革命。19世纪初,英国赶超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英国是最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公共财政的国家。由于在制度上比其他国家领先,英国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英国在实现赶超过程中,最早通过制度变革与创新找到了国家与公民、政府与市场间的合理边界,并形成两者间的良好互动,进而从制度根源上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从英国的历史经验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良好互动,是现代市场经济建立、发展和完善的一个关键。
一般而言,保护全体公民机会平等地获得财产的权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内容。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公共领域,通过公共财政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部门。如果不恰当地行使政府权力,个人权利就会受到威胁;同时,如果过分强调后者,政府权力就会弱化,难以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英国通过其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兼顾了私人权利的保护与政府权力的强化,保证了两者间的良好合作。由此,一方面,能够激励私人部门通过生产活动实现财富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又能保证政府获得足够的税收,适度扩大用于非生产性公共服务的投入,反过来帮助私人部门奠定更好的发展基础。
这一时期的英国通过议会对财政的征收与使用进行组织与管理,能够保证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此增强了公民纳税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有足够的财富从公民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1689年后,英国的税收和国债都大为增加,税收占国民所得的比例从3.5%提高到11%~21%。
概言之,由于英国成功地架构了国家与市民社会间良好合作的契约与法治化关系,由此最早走出了“市民社会对抗国家”或“国家过度控制市民社会”的怪圈,成功实现了“民富”与“国强”间的平衡、互补与互动——“国强”为“民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支持,而“民富”则保证了“国强”可持续的根本。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英国自然成为当时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二)政府职能边界的定位重在“为”市场所不能“为”
英国私人资本所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这就决定企业享有比较充分的自主决策权,政府没有权力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英国,市场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是,和其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一样,英国当代的市场已经不是早年那种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政府可以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影响市场和企业行为。当然,作为信奉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英国政府职能边界的定位主要侧重于“为”市场所不能“为”。
总的来说,英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总体架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过数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英国已形成一整套约束企业和市场行为的规章制度。其次,英国有比较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此外,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管理外汇的职能,控制外汇交易,影响汇率,从而影响进出口。再次,英国也有具有自己特点的产业政策。最后,英国政府从两方面采取措施完善市场:一方面,政府加强引导,积极传播信息,弥补市场的不足;另一方面,政府从根本上转变职能,从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消除无效率的因素、促进市场完善和生产要素流动特别是劳动力流动上面。
(三)在保持基本制度框架稳定的同时,政府-市场关系也经历着动态演变
英国政府的职能演变大致经历了“市场至上”的自由主义时期—国家干预主义时期—放松政府管制时期—“第三条道路”时期的路径演化。
(1)“市场至上”的自由主义时期(20世纪30年代之前)。英国政府在实施其政府职能时,主要是充当“守夜人”角色的有限政府。
(2)国家干预主义时期(20世纪30~70年代)。在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实施“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大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经过了战后初期的初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成为英国经济计划化的兴盛时期。但总的来说,其计划实践并不成功,原因之一是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使计划难以贯彻始终。战后工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工党倾向于国有化政策和经济计划,而保守党强调实行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和自由经济。两党政府的政策措施迥异,往往一届政府的长期经济政策效果尚未显现,就发生了政府更替,随之政策方向发生了根本改变。政府的反复变化,使计划的长期政策难以产生实效,计划的政策措施往往被应变性经济政策所代替。[8]
(3)放松政府管制时期(20世纪70~9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开始完全放弃宏观经济计划,进行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利用更多的民间组织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9]撒切尔执政时期大力推进私营化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把国有企业私有化,出售公共住房;制定法律削弱工会力量,弱化工资刚性;在保留福利国家制度的前提下,发展私人部门福利计划,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刺激工作人口选择私人部门养老金计划;降低失业人口在失业期间的待遇,鼓励人们积极寻找工作。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改革减少了政府管制,提升了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度,提高了资本形成的效率,增强了英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4)“第三条道路”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7年5月工党上台执政,基本承袭了保守党的宏观经济政策,出现了“二战”后首次不因政府更迭而大幅度改变经济政策的局面,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与此同时,英国政府正在进行静悄悄的变革——走“第三条道路”,用首相布莱尔的话来说,就是既不同于主张由国家控制、高税收、高支出和高福利的“老左派”,又区别于摒弃社会和集体事业的“新右派”,而是一条既保持传统价值又倡导“自由主义”的中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