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之火燃四方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唐)李白《从军行》(其二)

明朝末年,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加上水旱灾害不断,千百万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尖锐。1627年,陕西白水县农民王二首先揭竿而起,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陕西巡抚得到报告后,由于怕朝廷怪罪,竟然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对农民起义不闻不问,这使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桂等纷纷起兵响应。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米脂十八寨起义,自称“八大王”。李自成也杀死贪官,加入了他舅舅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

起义军势力的壮大惊动了明廷,也使朝廷下决心镇压农民起义,开始调集重兵围剿。各路起义军互不配合、各自为战,因此在与明廷交战的初期损失惨重。血的教训使农民军认识到,只有联合作战才可能战胜强大的朝廷。

1635年,十三路起义军会师河南荥阳,共商对敌之策。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

会后,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部联合出征,攻下凤阳。为争夺凤阳皇宫的俘虏和鼓吹乐器,李自成与张献忠产生矛盾,张献忠一气之下率部出走。

1636年,高迎祥进攻西安时遭到明军重兵围攻,兵败后被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高迎祥残部纷纷投奔李自成,李自成势力得到壮大,开始以“闯王”自称,率部继续征战四川、陕西、甘肃地区。

1637年,明廷为镇压农民起义,调集大军,采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以求各个击破。明廷这一招果然奏效,李自成在潼关南原遭遇明军的埋伏,所部被击溃,他自己带着刘宗敏等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而张献忠则转战四川。

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率部入河南。此时河南连年闹灾,民不聊生,贫苦百姓对明廷恨之入骨。李自成趁机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他们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这使李自成的起义军很快发展到数万人。李自成所到之处,当地百姓纷纷夹道欢迎,高唱“迎闯王,不纳粮”。

1641年,李自成攻克洛阳。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自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顺利占领了陕西全省。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在西安称帝后,李自成开始东征北京。他在沙涡口造船,率部渡过黄河,攻下汾州、阳城、蒲州、怀庆等重镇。接着又乘胜进攻太原,以守将张雄为内应,调集重炮轰击太原城,很快攻破。在太原休整几天后,李自成率部继续出征,攻打代州,代州守关总兵周遇吉据险而守,双方大战十余日,后周遇吉因兵少食尽,被迫退守宁武关。李自成尾随而至,周遇吉死战不降,最终兵败被杀,李自成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占领宁武关。

▲李自成行宫

农民军将士的巨大伤亡打击了李自成的自信心,他甚至产生了打道回陕西的想法。可就在此时,大同总兵姜瓖见明朝气数已尽,主动献城投降。接着又有几位明朝将领倒戈到李自成旗下。天上掉的馅饼,李自成自然不会放过,在明朝降将的帮助下,李自成顺利抵达居庸关。崇祯帝命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火速入卫京城。可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调兵遣将似乎已经太迟了。

知识点思考 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

明末统治者乱收苛捐杂税,对百姓滥施严刑酷法,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贫困,加上一些地方自然灾害频发,没有活路的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队伍。同时,农民起义领袖利用封建宗教思想号召群众,制定了各种利民政策,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符合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更重要的是,清兵极大地牵制了大明的兵力。因此,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很快就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