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效益角度看新三板

以往我们对新三板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它的挂牌展示功能(如从2013年底的300多家到目前的近7000家)和投融资功能(2015年新三板市场融资金融1200多亿元,超过了创业板的融资规模),这无疑是新三板诞生以来对资本市场最明显的贡献。除了投融资之外,我们鲜少关注新三板的社会效益。下文将从社会效益的视角来评价新三板的作用。

什么是社会责任?商人的所有决策和行为并不全是由公司最直接的经济和技术利益决定,至少有部分决策和行为超越了经济利益。笔者将从企业资本结构、解决就业、政府税收和产业创新的角度分析新三板企业挂牌前后的社会效益。(数据选取公布2015年年报的6872家挂牌企业,其中2014年挂牌的有1215家,2015年挂牌的有3539家)

一、资本结构层面

挂牌新三板可以带来大量资金,增加企业净资产,降低负债率,改善资本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坏账率。从下图可以看出,2014年挂牌企业和2015年挂牌企业在挂牌前后资产负债率都出现明显下降。2014年挂牌企业资产负债率从挂牌前的46%下降到挂牌当年的43%,挂牌后一年下降为37%,2015年挂牌企业资产负债率在挂牌前后的变化更为明显,2013年资产负债率为56%,2014年下降为50%,2015年则降至40%。

图1 2014年和2015年挂牌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数,%)(2013—2015年)

二、解决就业层面

新三板企业上市后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张,需要招聘大量的人员,2014年挂牌的企业员工数量从挂牌前15万人增至挂牌当年的29万人,增长了93%,2015年增长至32万人。2015年挂牌企业挂牌前两年的员工数量为4.4万人,挂牌前一年员工数量达到了32万人,增长了6.2倍,挂牌当年增长为90万人,增长了1.8倍。

图2 2014年和2015年挂牌企业员工总数(2013—2015年)

对公司员工来说,上市可以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对于公司的核心员工给予股权激励,让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拥有上市公司的股权,这种模式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紧紧地与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三、政府税收层面

资本市场发展的快慢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代表性的优质挂牌企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可以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政府来说,企业挂牌除了能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外,还能贡献相当一部分的税收。

2014年挂牌的企业应交税收由挂牌前的25亿增加到2014年的36亿,2015年达到49亿,分别增长了42%和37%。2015年挂牌的企业应交税收从2013年的84亿,增长到了2014年107亿、2015年149亿,分别增长了28%和39%。因此,大力发展新三板市场能够为地方政府带来不菲的财政收入,为下一步财政政策的落地提供基础和保障。

图3 2014年和2015年挂牌企业税收总额(2013—2015年)

四、产业创新层面

培育和推进企业挂牌新三板对增强地方经济活力、促进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挂牌企业是承担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发达地区纷纷将企业上市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例如江阴提出“企业+科技+资本”战略。企业挂牌实现融资的同时,也为研发创新提供了支持。我们选取研发费用作为衡量企业科研投入的力度的指标。

图4 2014年和2015年挂牌企业研发费用(2013—2015年)

2014年挂牌的企业从挂牌前的2013年到挂牌的2014年研发费用增长了13%,2015年研发费用增长了41%。2015年挂牌的企业从2013年到2015年研发费用分别增长了14%和38%。

从企业资本结构、就业、政府税收、产业创新等角度看新三板企业的社会效益,我们认为新三板的发展除了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之外,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产业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有以下两个研究成果:(1)我们发现2015年挂牌企业整体规模和质量好于2014年,说明新三板对企业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服务好现有的新三板企业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质挂牌企业;(2)新三板市场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这个市场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我国的经济效益,也影响我国的社会效益。

(本文于2016年5月6日被微信公众号“全国股转系统”全文转发)

>>> 可扫描二维码,参与本文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