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21字
- 2021-06-11 09:52:43
第3章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3.1 复习笔记
一、基督教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
(一)奥古斯丁
1奥古斯丁的心理学思想
(1)宣扬心身二元论
奥古斯丁认为,人是灵魂与肉体的不相混合的联合体。灵魂和肉体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可以各自独立存在。肉体服从灵魂,灵魂则服从上帝。
(2)提出内省法
奥古斯丁提出,心理是主观内生的经验,无法被他人直接认识。只有通过内省或反省才能知道人体内灵魂的存在。
(3)创立了官能心理学
奥古斯丁首次明确地对官能心理学进行了阐述。在他看来,人的心理活动能力是先天固有的灵魂的官能。他提出人的灵魂具有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官能,这三种官能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统一于生命体。
(4)强调意志决定论
对于奥古斯丁来讲,在人的三种心理官能中,最为重要的意识功能是意志,其余的两种只是意志表现的结果。他以为,意志是灵魂的活动。即使简单的知觉活动,也存在着意志成分。如果没有注意,就没有知觉,而注意乃是意志的功能。
2评价
奥古斯丁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后人重视人的心理的能动性、非理性心理因素的作用、心理机能定位和丰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启发意义。但是,他的官能主义、内省主义和意志主义的思想,对中世纪几百年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阻碍了西方心理学科学思想的进步。
(二)阿奎那
1主要观点
(1)在哲学观点方面
阿奎那将哲学和神学分开,提出“二重真理论”。认为神学真理均是来自于上帝的启示,是信仰的真理;哲学真理从辩证推理得来,是理性的真理。哲学理性要为神学服务。
(2)在身心关系方面
阿奎那认为灵魂是尘世中生物的内在生命原则,有机体会死亡,而人的灵魂则不灭。
(3)在心理功能方面
阿奎那把各种心理活动只看作是灵魂的内在官能。他将灵魂分为植物性灵魂和运动、欲望的灵魂两大类,而把后一种灵魂又分为理性灵魂和易感的灵魂两个方面。
(4)在认识论方面
①阿奎那认为,认识开始于感觉,感觉不仅是灵魂的活动,而且是肉体与灵魂复合体的活动。人的感觉能力中包含有内部感觉、各种认识能力,如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它们不依赖于人的肉体器官,但却离不开非物质的灵魂。
②阿奎那还提出,灵魂具有超理性的认识功能,以为超理性认识是受上帝启示得到信仰的真理,是先于个别事物存在普遍理智。
③在情绪、意志问题方面,阿奎那以为人的情绪有好有坏,情绪充分发作时就会扰乱人的思想。人的运动是由意志来推动的。
2评价
阿奎那的官能心理学思想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心理学思想中的消极方面,把哲学和心理学改造为神学的宗教御用工具,严重地窒息了中世纪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二、基督教哲学的解体——唯名论中的心理学思想
(一)罗杰尔·培根(R. Bacon,1214~1292)
1在哲学方面
培根发展了经验主义的思想。认为人的认识开始于感性经验,理性知识依赖于感性知识,并需要通过经验来证实。
2在自然科学方面
培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实验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特别认识论地位。
3在感觉心理问题方面
培根对感觉由简单到复杂,最后到对事物做出判断的感性认识讨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二)司格托(J. Scotus,1265~1308)
1在认识论方面
司格托提出,人的认识是一种自然的运动,应该服从于因果关系。
2在意志论方面
司格托认为意志是人的灵魂的本质。人虽然不能事先规定或推断意志活动,但却能够对自己活动的偶然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意志在理智所能提供的范围内自由活动。
(三)奥康姆(W. Ockham,1300~1350)
1在认识论方面
奥康姆认为,直观认识是第一位的,抽象的认识完全是假设性的。现实和真理的试金石是人的直观认识。
2在身心关系方面
奥康姆提出,在人类身上并不存在一种无形而不朽的灵魂。灵魂可能是一个依赖于身体并会死亡的实体。同时,他也反对将灵魂与心理官能区别开来的观点,因为灵魂并没有理智或意志的官能,相反官能只不过是某种心理活动的名称而已。
3在感觉心理问题方面
奥康姆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发端于由个别事物引起的感觉,通过记忆把感觉保存下来,从记忆中又产生感受,然后从中得出有关事物类似性的普遍概念。
4对“习惯”的重视
按照奥康姆的观点,观念是习得的习惯的产物,概念来自于经验。习惯使得人不依赖于实际上感觉到的事物便可以思维。
5在方法论上
奥康姆的一大突出贡献是,提出了影响至今的“简单性原则”,即“奥康姆剃刀”。他认为探索问题要尽可能地删繁就简,这才有助于科学的进步。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一)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心理学思想
1意大利诗人但丁(A. Dante,1265~1321)
但丁提出,人具有天赋的理性,人有意志自由,人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见之于行动。
2荷兰的人文主义者爱拉斯谟(Erasmus,1466~1536)
爱拉斯谟认为,人是自由的,人有无限的潜力,教育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在爱拉斯谟看来,企图逃离肉体是愚蠢、疯狂的观念和行为。他提出,一切感觉都与人的肉体有关,而且有些情感也与肉体有关。在此基础上,他对感觉、情感和冲动等问题进行了分类。
3西班牙思想家斐微斯(J. L. Vires,1492~1540)
斐微斯主张从经验来研究心理现象,强调心理现象可以直接研究,而不必先去研究灵魂问题。斐微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从感觉到想象、从想象到理性是人的认识产生的必然途径。斐微斯认为情感影响人的全部活动。斐微斯还注意到了情感的个别差异问题。同时,他对于病理心理也提出了精辟的观点。他认为,对精神失常的人应该给以足够的营养,对这些人应该温和,应该使他们心神安静,这样才有希望使这些病人康复。
(二)自然哲学家的心理学思想
1尼古拉(C. Nicolaus,1401~1464)
(1)主要观点
①提出对立面一致的原理
尼古拉把多样性的统一归结为对立面的统一,认为只有对立的统一才是最高的真理。在心理学问题上,尼古拉也坚持了这种对立面统一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他提出,人的本性是和谐统一的。
②对人的认识过程的系统分析
人的认识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感觉、理智、思辨的理性和理性直觉这样四个阶段,其中理性的直觉是认识的最高阶段。同时尼古拉也指出,认识的各个阶段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认识的较高级阶段的功能包含了较低级阶段的功能,并主动对低级阶段的功能发挥协调作用。
(2)评价
尼古拉的这种辩证法观点和心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认识论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布鲁诺的唯物主义泛神论观点,对于莱布尼兹、谢林和黑格尔的对立面相统一的辩证法思想也有极大影响。
2达·芬奇(Da. Vinci,1452~1512)
(1)达·芬奇认为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既是机械的,又是活力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人可能认识这种客观规律。
(2)在认识论上,达·芬奇坚持唯物主义,反对真理二重说,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理。
(3)他反对不受经验检验的思辨理性之学。认为人类的任何探讨,如果不通过数学的证明,便不能说是真理的科学。他强调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4)在知觉心理学方面,达·芬奇对视觉、知觉方面的规律和制约条件进行了经典阐述,如提出视觉器官的知觉程度取决于距离等。这些成果均被现代心理生理学广泛采用。
(5)达·芬奇还认识到人物的动作可以表现出其精神状态,每一种情绪都有着相应的表情。不同年龄的人的表情也是不同的。他还研究了面部表情与情感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面容的变化会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身体姿态也配合着面部表情。
(6)此外,达·芬奇还指出,容貌的确能显示一个人的性情,但颅相学、相手术都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3特勒肖(B. Telesio,1509~1588)
(1)特勒肖提出了“物质”这一概念,并认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长存,既不可能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物质的总量不会改变。
(2)特勒肖认为人有两种灵魂:一种灵魂是由细微精气组成的物质,这种精气集中于脑内,由大脑通过神经分布全身,进而支配身体的动作;另一种灵魂是非物质的、不会死亡的灵性,是由上帝所赋予的。
(3)特勒肖主张泛灵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具有灵性。
(4)在心理问题上,特勒肖提出,一切心理作用的基础是感觉。在他看来,感觉可以分为被动的物质过程与主动的心理过程这样两个方面。
4布鲁诺(G. Bruno,1548~1600)
(1)布鲁诺将物质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宇宙是运动的无限的变化。宇宙是一种具有原初的、能动的活动能力,这种能力是世界灵魂的普遍理智。
(2)在认识问题上,布鲁诺接受了尼古拉的认识阶段学说,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觉、想象、理性、理智和智慧这样几个阶段。
5伽利略(G. Galileo,1564~1642)
(1)伽利略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客观事物均可以划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这样“两个世界”。第一性质的事物属于一个绝对的、客观的、不变的真实世界;第二性质的事物是由第一性质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引起的对真实世界的印象,属于人的世界。
(2)伽利略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完全排除在科学之外。他认为,物质实在能够而且应该科学地加以研究。而人类的心理、意识经验包含着第二性的特质,因此永远无法用客观的科学方法研究。
但是,伽利略否定心理学研究的观点同时也为后世的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怀疑的靶标。从此以后,许多学者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对人的心理经验进行了大量可以客观量化的研究,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伽利略关于意识经验等第二性质所作的结论,无疑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