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型期中国港口多层级治理模式的构建及路径研究
- 郑士源
- 1909字
- 2025-02-22 01:47:36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速,作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门户的港口也在飞速地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的研究,当前世界主要枢纽已具备第四代港口的功能特征,即不仅作为运输链中独立的一个节点存在,而且还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组成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港口具有连接陆运、空运和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以及贯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作用,集中了供货方、货代、陆运方、船公司、船代、储运方等各种相关参与方的物流信息,在继续发挥转运功能的同时,更主动参与货物流通的组织和策划,联合供应链上的其他重要企业以及运输方面的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构建一体化、无缝隙的供应链物流网络[1][2]。由于规模经济性以及巴拿马运河拓宽等因素,船舶大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港口在提高装卸桥效率和作业方式同时,进一步加快建设专业化深水码头及优化集疏运体系,以应对挂靠作业箱量的不断增加。对此,现代港口正日益呈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①码头运营商高度集中;②港口参与的物流链越来越长;③定位准确的专业化港口通过差异化竞争异军突起;④港口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发展[3]。
近年来,中国沿海港口发展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港口通过能力初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2012年,全国沿海港口(含长江干线南京及以下港口)总通过能力约66.4亿吨,港口通过能力与实际完成的吞吐量之比接近0.95∶1,总体上适应当前运输需求。但是,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经贸形式,中国港口仍存在竞争同质化;基础设施结构性产能过剩与区域性布局不合理并存;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水平较低;港口信息化建设不完善,进出港手续繁杂,通关仍不够便利等问题[3]。
自1989年世界银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这一讨论非洲发展问题的报告中首次使用“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以来,“治理(governance)”一词便广泛运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4-6]。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将其定义为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一系列活动,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活动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政府的权威来强制实施[7]。英国学者罗茨则认为治理意味着统治含义的变化,并归纳了治理的6种不同形态:作为最小政府的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作为“善治”的治理、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和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8]。在此基础上,罗茨后又新提出了作为国际间相互依赖的治理和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治理[9]。治理理论的另一权威学者斯托克在对各种治理概念进行梳理后,就治理理论提出了五个互补性论点:①治理虽出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机构和行为者;②治理在解决经济社会问题时,各方的界限和责任是模糊的;③治理肯定涉及集体活动的各机构之间存在相互权利依赖;④治理是关于自治自主的行动者网络的理论;⑤治理意味着政府有责任使用新工具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10]。尽管不同的治理概念在内涵和使用范围上存在差异,但仍可对治理的基本含义作一般性的归结。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其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11]。若集中于公共行政领域内讨论治理,治理应集中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跨管辖权的治理”,包括水平及垂直跨职权范围和跨组织的合作;二是“第三方治理”,通过契约等形式将国家职能转移到行政和立法部门之外的第三方;三是“公共非政府治理”,即非政府组织的各类私益或公益行为者参与公共政策的制订[12]。
港口治理(port governance)概念的运用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管理去中心化(decentralisation)、中央权力下放(devolution)、规制放松(deregulation)、私有化(privatization)的背景下,东西方学术界对港口管理模式所进行的有益探讨和对各国港口改革实践的有效分析工具[13]。对于港口产业而言,特别是处于转型经济期的国家和地区,其港口治理模式的改变,港口管理权限的下放对港口本身乃至港口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福利是否有利,则一直处于争议之中[14-19]。相比其他垄断产业而言,港口治理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研究较为滞后,且港口产业具有投资巨大和社会公益性强等特点,港口基础设施的投资需要港口经济腹地中各地区的共同投资。因此,研究港口治理的内容、影响因素、治理模式,特别是如何完善我国当前的港口多层级治理体制,对各港口以及港口所在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此本书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和动态博弈方法对我国港口的多层级治理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对港口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