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稻田养蟹冒风险

添雄问:“有啥风险?”

专家说:“稻谷要减产。”

“减多少?”

“其实也不算减。”

“没事的,你说出来,我会算帐的。”

“是这样的,这个项目是北方传过来的,北方是一季稻,180天成熟,加上孵化期,蟹苗可以生长210天左右。”

“我明白了,咱们要变两季稻为一季,减产三成半。”

“也不能这么说,咱们种一季可以种糯米,一斤顶二斤米价,减产不减收。”

“现在各家都不缺粮,有钱就可以买到粮,这不算风险,还有比这个更大的风险吗?”

“蟹苗吃的是稻田中的微生物,水肥微生物就多,蟹就生长快,最大的风险是农药,为此,你的稻田要人工除草,不能洒除草剂,有了病虫害也只能人工灭杀。”

“就是多出力,多流汗,这也不算风险,我干!”

“你还真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我看好你!那咱们就签协议,我荣幸地告诉你,这是科技推广项目,不仅先期投入不用你出钱,成功了还会给你奖励!”

有这样的好事,添雄不由在心里偷着乐起来了。他想立刻回去告诉添喜,拉他入伙一起干。

添喜听后不感兴趣,他现在最大的兴趣是把薄田养成肥田,他还要把精力放到承包林上,今年就要播种以后三年、五年、十年的希望。他拧不过来的弯,别人说啥都没用。

添喜的格局是过自己的日子,添雄则是三兄弟和失散的妹妹都要过上好日子。

强拧的瓜不甜,添雄讪搭搭地从添喜那出来了。

转眼1990年的春节到了,过完年,县农业推广站的专家带着技术人员来了。

他们在添雄家支起了化验设备,把溪水测完了,测土质,测完土质测农药残留。测出一大堆数据后,专家脸上露出了笑容。

“恭喜你了,你们这条溪的PH值虽然没有达到饮用水标准,但是还是很干净的,没有重金属超标现象。你家的田里有机肥浓度高于邻田一倍多,农药残留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去除,使其达到养蟹标准,我们不走啦!”

添雄听不明白那些术语,最后一句话让他把心放在了肚子里。他亲自下厨为他们做饭烧菜,杀鸡宰鸭好生款待。

推广组人员用拖拉机拉来了硬塑防护栏杆,和塑料防护网,把三亩水田围得严严实实,除了上水口,蟹了无路可逃,而上水口安装了专门的闸板,是逆止阀,只可以进,不可以出。

他们的举动引来了许多参观者,这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围观的人越多,他们干得越来劲。

添雄没想到这么有文化的城里人,能这样诚心诚意地帮他挣钱,心里只想着报恩,尽其所有,让他们吃好睡好。他不知道,这都是他敢为人先得来的待遇,他更没想到,他的行动为寨背乡亲致富开创了先河。

在专家的指导下,添雄第一个耙田灌水了。因为专家是想让田里的水多一些日照时间,催生微生物的繁殖。

糯稻提前插秧了,比早稻还提前了一周时间。当别人家插秧时,添雄家的稻苗己经缓完苗了。

秋分时节,300斤蟹苗投放到了3亩水田中,那蟹苗象大姆指的指甲盖一样大小,进到水里便无了踪影。

推广组又观察了一周时间,撤离了,临行时把注意事项都写在了纸上,嘱咐添雄发现异常现象就给他们打电话,不打电话,他们也会一个月来一次的。

添雄按照专家的嘱咐,每天都下田里测试一遍水温,看看稻苗长势,发现有虫有草就立刻清除。

三亩水田,趟上一遍,并不轻松,他特意买了长桶水靴和水裤,一趟下来,一只水靴里能倒出半斤水来,那是他的汗水。

不仅要趟,而且要除草、灭虫,还要撒鸡粪。最麻烦的是回来后要填表记录。

添娥解放了,不用下田了,但是她也不闲着,添雄下田她上山,担水浇茶田,撒药灭虫害。

燕华4岁了,能带弟弟了,整天围着四太婆转。四大娘坐在竹摇椅上,用大笣蕉扇给孩子们扇凉驱虫,偶尔打盹儿,扇子落到地上,孩子们便捡起来给她扇风。

添喜来了几回,看到家里的稻禾长得粗壮便下田捉蟹看。他来一回,那蟹苗长一圈,三个月过去了,他的晚稻插上秧了,添雄的蟹子己长得有手心大了。他有些后悔了,哪怕自己拿出一亩田来试试呢,也能享受一下螃蟹生长的喜悦啊!

糯稻分蘖了,稻田被封盖了,添雄趟田更吃力了,添娥来助阵了。推广组的同志每次来都用尺量稻杆、稻叶、蟹径、蟹钳、蟹脚,做一番记录,高兴而来满意地回去。

蟹子长到手掌般大小时,会攀网了,幸亏那网是向里倾斜的,它们攀到一米高时,就会摔下去。

添雄十分上心,拿着竹条巡视,见到有雄壮的,爬得高的,就捅它下去,他不能让快要到手的果实丢掉,每天晚上也拿着手电巡视两遍。

中秋节之前,是河蟹上市的最佳时节。添雄田里的蟹最大的长到了6两,最小的也有4两。

蟹的市场在县城,寨背墟上的消费是有限的,除了办红白喜事的,没有人日常里买它吃的。

上杭人吃蟹一般吃汀江里捕捞的,对稻田里生长的有一种偏见。添雄的蟹在销售上遇到了难题,那蟹不能离水时间过长,脱水时间长了会死掉,死蟹是有毒的,只能扔掉。

添雄估算他的田里能产3000斤蟹,值15000元,急得他嘴上起了泡。他给专家打电话了。

推广组带来了蟹篓,用汽车把蟹过秤后全装上了,竞达到了3350斤。他们拉到了龙岩,大的蟹卖了8元一斤,中的卖6元,小的卖4元,平均下来,合6元一斤。

添雄把20100元拿到手后,留下了一万元说:“我只拿回我应该得的,其他的留给你们。等你们解决了销路再来找我吧!”

他说完就走,谁也拦不住他,回到家里,他开始处理糯米稻了。

他的糯米稻达到了亩产1500斤,卖了1500斤,换回了3000斤晚稻当口粮,剩下的3000斤他要全酿成酒。

纯色的糯米酒是一斤米出一斤酒,能卖到4元一斤,比秈米酒高出一倍多的价格。糯稻出米率高,至少出8.5成米。他算计着这么一来,酒这一项也能进一万元。有了这两万元,就不愁给添忠说媒了。

一般的稻田两季稻亩产能达2500斤,同样的3亩田全酿成酒,也就出一万元。

收完糯稻,添雄支起了大锅,用稻草蒸米,买了20个瓮,酿起酒来。

添娥则刨台田种萝卜,两口人辛苦了一年,付出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辛苦,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收获。

明年,添雄还会这么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