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五十年:1895-1945:媾和·书愤·明耻
- 陈占彪
- 1823字
- 2024-10-31 20:22:59
陈占彪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巴黎第十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当代文化、汉文化圈国家与中国关系。
著有《五四知识分子的淑世意识》《自由及其幻象:当代城市休闲消费的发生》《五四细节》《观图记》等。编有《五四事件回忆(稀见资料)》《五四现场:从“五四”到“六三”》《五四图史》《五四的百年纪念》《甲午五十年(1895—1945):媾和·书愤·明耻》《三岛蜷伏日月重光:抗战胜利受降现场》《从琉球国到冲绳县:琉球亡国史料辑录》《清季琉球悬案始末》《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思想药石:域外文化二十家》等。主编“琉球认同与归属文献丛刊”。执行主编《上海文学发展报告》(年度)。


李鸿章像
图片选自〔美〕林乐知编译,蔡尔康纂辑:《中东战纪本末》(一),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版

伊藤博文像
图片选自〔美〕林乐知编译,蔡尔康纂辑:《中东战纪本末》(一),台北:广文书局1972年版

1894年7月25日,日海军偷袭了中国运兵船,也即英国商船“高升号”,并射杀落水士兵,是为甲午之开端。“而浪速迫我在高升将士降,我将士严拒之,倭遂以鱼雷沉高升,我弁勇幸生者只百数十人,盖以法国兵轮之拯也。”(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事后,日本大臣发表声明:“表示决不相信日本舰队会屠杀海战的落水人员。日本大臣称这种残酷无情的不人道的行为完全不符合日本民族的习惯!”(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图为法国《小日报》(1894年8月13日)上描绘的“高升号”被偷袭后的情形

甲午海战日清军舰比较表(《东京朝日新闻》明治廿八年二月十六日二版)

靖国神社里的战利品
图片选自小西四郎:《锦绘幕末明治の歴史(11)·日清战争》,东京:讲谈社1977年版

“太后御养性殿,召对约二刻,承谕款议不谐即返,仍备战。”(张荫桓1894年12月21日日记)张荫桓率领的赴日媾和团在“中国皇后”号上
图片选自《伦敦新闻画报》1895年3月9日

“伊云:此系秘密要事……贵国何不添派恭亲王、李中堂,郑重其事?”(《伊藤博文与伍廷芳问答节略》1895年2月2日、3日)图为李鸿章出京赴日求和图
图片选自《小巴黎人》1895年3月31日

两国全权媾和谈判现场略图
(《东京朝日新闻》明治廿八年三月二十一日一版)

马关谈判现场
图片选自伊藤博文、李鸿章问答:《(台湾割让)中日谈判秘话录》,台北:西南书局1975年版

1895年4月17日,马关谈判结束,是日被国人视为“国耻日”
图为次日《东京朝日新闻》刊载的媾和条件(《东京朝日新闻》明治廿八年四月十八日一版)

“本大臣恭遵谕旨接收大清国所让各地方,并驻此督理一切治民事务,凡尔众庶在本国所管地方懔遵法度,恪守本分者,悉应享周全保护,永安其堵。”
图为“台湾首任总督”桦山资纪晓谕台人日本正式据台。图片选自许进发编:《台湾重要历史文件选编:一八九五—一九四五》(一),台北:“国史馆”2004年版

从日人的图绘中可以看到当年埋伏于竹林中的台民偷袭日军的情形
图片选自石文诚等:《简明台湾图史》,台北:如果出版社2012年版

日人割台后设“总督府”于清时我国布政使司衙门旁的钦差行台
图为台湾“总督府”
图片选自汪洋:《台湾》,中华书局1917年初版,1928年再版

1919年,“总督府新厦”落成,钦差行台转作学校使用,1929年布政使司衙门因结构腐朽而遭废弃拆除,1932年日人拟在钦差行台用地上兴建“公会堂”(今中山堂),决议将钦差行台拆移三处,目前只有在台北植物园里的部分保存了下来
图为台北植物园里的钦差行台。2017年10月8日,陈占彪摄

1935年,为纪念所谓的“始政四十周年”(1895年6月17日被称为“始政日”),日本殖民者举办“台湾博览会”。图为当年日本人设计的海报之一
图片选自《始政40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协赞会志》,庄永明总策划:《台湾世纪回味:时代光影1895—2000》,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0年版

“顷见报载开罗会议重大成功,台澎等地归还中国,凡我台胞同深感奋,如蒙鞭策,愿效驰驱。”
图为台湾革命同盟会上蒋介石之代电。图片选自《近代中国》第49期(1985年10月31日)

在靖国神社旁的游就馆馆门两侧,日本人陈设着甲午战争中劫掠的我军舰取风口,用以耀武辱我
图片选自程淯:《丙午日本游记》,岳麓书社2016年版

游就馆里陈列的甲午之际日人劫掠的我海军军舰旗、定远舵车、操江船长印、靖远时钟等
图片选自《新人周刊》1936年第2卷第21期

1894年甲午之役被日本掳获的1887年英制阿姆斯脱朗后膛炮。1906年被献纳于“台湾神社”之前炫耀。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后,被移展于台湾“国军历史文物馆”前。百年国耻,终得洗刷
2017年9月27日,陈占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