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三尖杉

Ⅰ药材简介

为三尖杉科植物三尖杉Cephalotatus fortunet Hook.f.的枝叶[1]。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晒干。

三尖杉中的化学成分有芹菜素、β-谷甾醇、乙酰三尖杉碱、柯伊利素、桥氧三尖杉碱、正三十一烷醇、7,3',4'-三羟基黄酮、柳杉酚、三尖杉碱、台湾三尖杉碱和海南粗榧内酯,其中以海南粗榧内酯为代表成分,即海南粗榧内酯为三尖杉的重要活性成分。

【性味归经】味苦、涩,性寒。有毒。归肝、肺、脾、大肠经。

【功能主治】抗癌。主治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肺癌、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等。

【用法用量】一般提取其生物碱,制成注射剂使用。

Ⅱ活性成分

海南粗榧内酯(hainanoliae)

【结构式】

【分子式与相对分子质量】

C19H18O4  310.34

【活性】

三尖杉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主要有抑制蛋白基因表达、诱导细胞分化和凋亡等;三尖杉还有抗关节炎的作用,强烈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与滑膜中的TNF-α、IL-1β的量,以及血浆、滑膜中SP的分泌和释放,起到治疗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因三尖杉的药理作用比较明显,临床上用于急、慢性白血病以及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2]

【提取分离】

三尖杉干燥茎、叶粉碎后,用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3~4h。提取液浓缩得浸膏,浸膏用水和酒精充分溶解,经硅藻土拌样,分别以乙酸乙酯、95%乙醇洗脱,减压回收溶剂得到乙酸乙酯部分、乙醇部分。

乙酸乙酯部分和乙醇部分各经反复硅胶柱色谱,结合凝胶柱色谱(石油醚∶丙酮、氯仿∶甲醇)、RP-C18柱色谱(甲醇∶水)、重结晶等手段分离纯化,得到海南粗榧内酯[3,4]

【海南粗榧内酯的测定】

药材中海南粗榧内酯的测定:取样品以无水乙醇溶解,配制成约为6mg/mL的醇溶液,取10μL注入HPLC系统。在下列色谱条件下进行色谱分析:Lichrosorb SI-60色谱柱;流动相正己烷-二氯甲烷-甲醇-二乙胺(85∶40∶1∶0.6);流速1mL/min;紫外检测器290nm;以外标保留值、质量输入数据系统,按外标法计算得海南粗榧内酯的含量[3]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35-338.

[2]周玫,马琳,郝小江等.黔产三尖杉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9,40(3):209-212.

[3]吕湘林,张叔良,王仲山等.三尖杉酯碱类的高速液相色谱法分离与测定[J].药学学报,1981,16(10):773-778.

[4]何毅仁.贡山三尖杉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