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老师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当责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的视角
- 廖春华
- 865字
- 2025-02-22 21:05:57
2.4 本章小结
本章从相关文献中发现,虽然以往文献已经开始从当责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职业认同等方面来理解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但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1)当责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组织公民行为在组织行为科学中属于一个较为新型的研究内容,国内外学术界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系统研究也未超过三十年,国内对其纵向的深入研究也不多。香港科技大学的樊景立教授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具有突出的研究贡献。他和同事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做出了组织公民行为十一因素的探索,被许多国内学者应用在实际研究中。在教育领域,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对高校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多集中在教师自评。个人当责行为的研究晚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将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的更是较少。
(2)缺乏对当责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测量维度的内部机制的实证框架。目前的文献中对当责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仅用维度来表示,事实上这些维度之间并非相互平行,其背后隐含的逻辑可能更能解释教师的行为,以往的研究或许忽略了其中的内在联系。本书将运用结构方程的分析方法分析变量内部各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作用的逻辑关系。
(3)缺乏对不同类型高校教师行为的分类比较。985、211工程实施近20年,对高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仍采用此分类方式进行研究。不同类型的高校,比如一般院校、985高校、211高校由于其历史积淀、国家投入、学校定位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和绩效考核制度,在不同环境中的高校教师行为应该有所不同。本书拟引入高校类型变量,采用211高校和非211高校以及985高校和非985高校两种对比方式,探讨学校类型对教师工作绩效、当责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4)缺乏从当责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两个不同层面对教师工作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在高校教师特殊的职业特征下,在目前高校盛行合同制改革、注重教师海外留学背景等改革的背景下,当责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组织认同、职业认同是如何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这些都是本书需要证明的问题。上述研究不足给本书研究留下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