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特征,创新知识和应用创新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立本固基的重要一步。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多样化高级专门人才的核心基地,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主要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要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工作的评价和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绩效评价的重点考察因素。

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作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职业风险小、自由度较高,智力密集且前期投入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且创新性强,社会地位较高,工作具有部分公共产品属性,更看重自我价值实现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特点。这使得对高校教师的工作评价尤为复杂。目前,部分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对教师工作的努力方向存在有失偏颇的引导,导致某些教师在科研上投入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对先进教学理念、新型教学方式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较为忽视,造成了教学和科研的“跛脚”。教师的工作绩效直接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公正、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绩效管理对规范和激励教师工作绩效显得尤为重要。增强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不仅需要制度的规范和引导,更需要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仅需要从量上进行测评,更需要考虑质量因素进行工作绩效的评价。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大学和教师之间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大学扮演着委托人角色,规定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并提供相应的报酬;教师扮演着代理人角色,接受教学和科研任务后可自主选择努力水平并完成对应工作绩效。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会促使教师基于当责行为而努力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然而,由于教师群体具有特殊的职业特征,教师并非完全的经济人,当责行为并不能完全解释教师的绩效行为,因此本书引入组织公民行为变量,分析其与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增强教师绩效的政策和建议。在总结研究文献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书共收集了58所学校的509份有效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考察由学校考核产生的教师当责行为对高校教师绩效的影响,研究了由教师内在的组织认同与职业认同产生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对高校教师绩效的影响,从两个不同侧面探讨了高校教师工作绩效产生的机理,为高校科学、合理、有效地制定绩效激励措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实证依据。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管理现状和教师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压力,结合当责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对结构进行安排。

第二部分为第二章,重点梳理了当前已有文献对当责行为、组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的概念、维度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了对当责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状况。

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介绍了目前高校绩效管理制度背景、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设计。梳理了当下高校绩效管理的制度背景、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本研究的逻辑起点——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分析高校教师当责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比较完整、内容相对全面的理论研究模型,以深化对教师绩效评价的理论认识。下一步,根据问卷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的流程,介绍了问卷设计的依据、过程和样本选择,问卷发放和回收的程序,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样本特征描述。

第四部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五、六、七章,分别研究了高校教师当责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组织认同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以及组织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首先,将高校教师当责行为分为委托人权利、任务澄清、结果反馈和个体责任感四个维度,通过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当责行为四个维度之间明确的相关关系以及当责行为对教师工作绩效、科研绩效以及社会服务绩效的正向相关关系;接着引入高校类型变量,探讨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当责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差异。其次,将组织认同、职业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主动、人际和谐、利他主义和自我发展四个维度的关系进行验证,得出高校教师的组织认同与职业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的结论。最后,将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以及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进行验证,认为教师当责行为与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的结论,并进一步探讨“985工程”大学(以下简称985大学、985高校)或“211工程”大学(以下简称211大学、211高校)教师是否表现出更高的组织公民行为。

第五部分为结论、局限与展望,分析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优化部分,并针对本书研究结论对未来如何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展望。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发现:

第一,当责行为内部的四个维度即任务澄清、结果反馈、委托人权利以及个体责任感之间存在严格的逻辑结构和内在机制。教师当责行为与其教学绩效、科研绩效以及社会服务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第二,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展现出不同的绩效和当责行为。相对于一般高校,重点高校(985、211高校)的教师拥有更高的科研绩效和社会服务绩效,但是却同时拥有了较低的教学绩效。985高校与其他高校之间(包含211高校和一般高校)展现出了一定的当责行为差异,而211高校教师整体上与其他一般高校没有显著的当责行为差异。

第三,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与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相关关系。组织公民行为内部的四个维度即积极主动、利他主义、人际和谐和自我发展之间具有一种逻辑关系而非平衡关系。而且,组织公民行为的四个维度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教学绩效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

第四,合同制、海外留学背景和学历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和当责行为的影响各有不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与其所在高校的类型没有明显的关系。

本研究的研究贡献点和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以西方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教师个人当责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关系,构建了体系相对完整、内容比较全面的理论研究模型,深化了对教师工作绩效理论的认识。本书认为,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会促使教师基于当责行为而努力取得较好的工作绩效;然而,由于教师特殊的职业特性,其工作结果并不能完全由当责行为解释,因此,本书从教师当责行为与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两个方面研究各个变量的维度与教师工作绩效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系统构建了研究教师工作绩效的模型。

第二,重点阐释了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使高校教师的行为更加理性化、人性化,更符合客观现实。本书认为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心理独特性,他们更看重学校、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更在乎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本书引入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变量,在分析职业认同、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主动、人际和谐、利他主义和自我发展四个维度与教师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这些发现有利于从多角度理解影响教师工作绩效的内外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教师行为作用于工作绩效的。

第三,明晰了教师当责行为与其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边际条件,探讨了合同制、海外留学背景、学历和学校类型对教师绩效的作用机制,找到调节两个主变量之间关系的“镜子”。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验证了当责行为对教师绩效影响的关键点,并结合目前高校师资管理实践,明确了高校类型、合同制、海外留学背景以及学历对于教师当责行为和工作绩效的边际作用,深入分析了合同制、海外留学背景以及学历如何通过对教师当责行为的影响,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