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现象和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现象逐渐增加,这些新兴跨国企业在国际商务这一世界大舞台上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93]。与此同时,一大批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相继出现,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新兴经济体中小微企业国际化问题的主要理论来源。现有的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包括传统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理论、中小微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资源基础观视角的企业国际化理论以及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等。本节将对这些理论进行分类梳理和简要评述。

3.3.1 传统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理论

1.小规模技术理论(The Theory of Small Scale Technology)

小规模技术理论由刘易斯·威尔斯(Wells T. Louis)于1977年首次提出,并在随后若干年得到了进一步的详细论述[94]。该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现象,指出中小微企业跨国竞争的优势来源于密集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产品的特色以及低价营销战略三个方面。这一理论开创了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先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的早期代表,同时也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想要成功实现国际化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竞争优势。第一,企业必须拥有为小规模市场提供需求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由于在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狭小市场上,特定产品的需求量非常有限,大规模生产无法从中获利,因而企业往往更能发展出适应小规模市场的生产技术,这就是它的竞争优势。第二,企业应当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民族产品。民族文化特色是发展中国家企业产品的投资特色之一[95]。针对国外同一民族的需要而进行对外投资是这些企业的主要投资方向。第三,企业应当拥有低廉的价格优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微企业,相比于发达国家企业更具生产成本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低廉的价格为这些企业的产品迅速打入国外市场创造了条件。第四,企业应当具备善于利用当地资源的优势。由于生产技术规模的灵活小巧,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微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利用当地资源的能力,这也为它们对外投资提供了便利。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通常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但是生产和销售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虽然这类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是一种较为低级的国际化现象,但是这仍然为传统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小规模技术理论启发我们开始思考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即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为什么能够向经济发达国家投资并获得竞争优势。

2.技术地方化理论(State on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apacities)

技术地方化理论由拉奥(Sanjaya Lall)在1983年出版的《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96]中提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技术变动,并指出实现技术变动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基本条件。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具有小规模、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形成是企业内在创新活动的结果,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知识当地化过程具有特殊性。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不同,要素价格及要素质量也不相同,所以技术地方化的过程也截然不同。第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产品更能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要。这类企业通过对引进技术的不断改良,使之尽量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更好地实现了当地化。第三,发展中国家企业具有小规模技术的创新能力。这类企业往往集中精力进行小规模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使其更具竞争力。第四,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产品具有一定吸引力。由于这些产品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品牌产品存在较大差异,当市场上的消费偏好和购买能力千差万别时,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产品就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上述四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总体而言,技术地方化理论延续了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思路,但更加强调了中小微企业对于技术的改造能力。拉奥试图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并认为规模较小、劳动技术密集的中小微企业具备国际化的潜力和机遇。在拉奥看来,企业创新是构成发展中国家独特竞争能力的核心,即创新就是竞争力[97]

综上所述,从引进技术到技术地方化,再到技术创新,是技术地方化理论的基本思路。这一理论对于中小微企业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从国际创新创业角度进行的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3.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Upgrading Theory)

继技术地方化理论之后,John Cantwell、Paz Estrella E. Tolentino(1990)[98]等学者提出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大量出现,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企业渐渐成为国际商务中的佼佼者。随着这类企业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增多,如何解释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热点。而Cantwell等学者的理论对此做出了说明。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包含两个基本点。第一,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其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第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长的原因是它们生产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具体来讲,一方面,在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没有区别,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99]。然而,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发达国家的新技术研发能力,因而只能寻求掌握和利用现有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本国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于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会选择这样一条国际化的路径:在产业分布上,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到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在地理扩张上,首先,利用社会关系在周边国家进行跨国经营;其次,在积累一定国际化经验之后从周边国家市场向更远的发展中国家投资;最后,当完成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之后,以生产销售高科技产品为主,开始进入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外市场。因此,在Cantwell等学者看来,来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采用的是一种以企业所获得的技术及其积累为基础的国际化模式,而且这些企业对外扩张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这完全可以被预知和谋划。完成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将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采用了动态化、阶段化的分析视角。这一理论强调了一国的技术掌握和技术积累的重要性,并将技术积累与产业升级同地理扩张相联系,这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微企业国际化问题的重要理论。

3.3.2 中小微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Internationalization Stages Theory of SMEs)

国际化阶段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约翰逊和瓦尼(Johanson and Vahlne[100])。他们的主要贡献为提出了著名的“乌普萨拉国际化模型”(Uppsala International Model)(见图3-2)。这一模型的出现,标志着将企业国际化现象视为一个渐进性动态变化过程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的诞生。此后,这一渐进性理论得到了大量研究,如Bilkey和Tesar(1977)提出了六阶段国际化模型;Cavusgil(1980)提出了五阶段国际化模型;Le Heron(1980a)也提出了另一种五阶段国际化模型;Contractor、Kundu和Hsu(2003)提出了三阶段国际化模型等。

图3-2 乌普萨拉国际化模型(Uppsala International Model)

Johanson和Vahlne的理论认为,企业由国内企业向跨国企业转变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第一,不规则出口阶段。这时企业的出口行为是偶然的、非经常性的。第二,通过销售代表或代理商从事出口的阶段。这时,企业已经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外贸代理人,产品出口系统而有规律。第三,建立销售分支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通过主管销售的分支机构,如销售子公司等形式,自主管理企业的出口业务。第四,跨国投资建厂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已充分熟悉了国外市场的基本情况,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在国外市场从事生产活动。这一系列阶段化的对外扩张步骤,就是一个企业从偶尔出口到长期海外生产的国际化路径。

Johanson(1977)等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渐进性。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范围是逐渐扩大的。市场扩张会先后经历本地市场、全国市场、海外临近市场及全球市场等几个阶段。第二,企业的国际化方式是逐渐升级的。企业先后会采用代理出口、直接出口、海外分销及对外投资建厂等几种方式。这两种阶段性特征的背后是企业所获得资源、信息及知识的渐进增长过程。因此,国际化阶段理论包含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资源发掘与积累、知识学习与积累等其他企业国际化理论的重要观点。可以说,这一连续、渐进的过程,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企业卷入海外市场的由浅到深的过程[101]

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提出了国际化“心理距离”的重要性。这里的心理距离被定义为来自文化、法律及语言等方面的阻碍企业进入的因素。由于企业通常会首先选择尝试潜在风险较小的市场,因而企业对外扩张的方式总是符合“心理距离”由近及远的变化规律。“心理距离”是反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程度的重要依据[102],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正是企业逐步进入“心理距离”越来越大的市场的过程。

在随后的研究中,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指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米勒(Miller, 1993)、乔治(George, 2000)、巴克利(Bilkey et al., 1977)等众多学者针对中小微企业展开研究,补充和完善了国际化阶段理论。Lei Li、Dan Li和Tevfik Dalgic(2004)等学者提出了中小微企业混合国际化模型。在他们看来,由于中小微企业受限于自身资源、信息及国际经验的不足,必须首先经历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才能具备国际化的能力,因而其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必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现有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过程符合国际化阶段理论(Bilkey et al., 1977; Johanson et al., 1983; Ali et al., 1993)。因此,我们在分析中国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时,仍然应该使用渐进性、阶段性的动态视角(见图3-3)。

图3-3 企业国际化阶段模型

3.3.3 资源基础观视角的企业国际化理论(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ory of Resource-Based View)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View)源自Penrose(1959)[103]的著名著作《企业成长论》,后来经过Wernerfelt(1984)的进一步补充,被用于分析中小微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Penrose认为,企业是一切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扩张取决于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共同作用[104]。它的核心观点在于,企业拥有的稀缺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优质的产品,并使企业从中获得持续的盈利。这种企业独有的特殊资源,就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

资源基础观视角的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包含三项内容。第一,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特殊的异质资源。由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各自所获取和积累的资源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资源为企业带来了高低不同的经济租金,因而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能力的不同。一般认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资源具有四个特质,即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第二,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当市场中的企业都趋向于追逐同一稀缺资源时,大量企业就会对优势企业进行模仿,结果导致特殊资源的经济租金下降,企业竞争力消失。因此,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一定是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异质资源。现有研究表明,特殊资源的模仿成本、路径条件等因素就是构成其难以模仿的主要因素。第三,企业获取特殊资源可以遵循一定的方法。资源基础理论认为,可以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是可以获得的。具体方法包括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建立外部网络等。对于内部资源,企业应当加强管理,使其更具生产性;对于外部资源,企业则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网络等渠道来获得。

Westhead(2001)将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关键资源划分为四类,即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企业家能力和企业家资源。这一阐述将企业家的能力和资源作为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条件,非常值得借鉴。另外,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国际化阶段理论可知,中小微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一个不断挖掘和积累各项资源的渐进过程。企业获取资源的状况与其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密切相关[105]。然而,资源基础理论从某种角度对国际化阶段理论提出了反驳,因为一旦企业掌握了必要的资源和信息,国际化的步伐就可能加快,并不一定要按照理论中的阶段按部就班。当然,中小微企业的先天缺陷决定了其在资源获取方面的巨大困难,跳跃式的国际化并非易事。缺乏必要资源的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可谓寸步难行。Karagozoglu和Lindell(1998)就通过研究美国34家小型科技企业,验证了资源缺陷对于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严重制约。

综上所述,企业是各种有形、无形资源的集合体,并且企业的资源可以转变为独特的能力,从而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了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来源于资源的不可模仿性,而获取特殊资源的途径主要是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建立外部网络。这一发现,对于我们利用网络理论分析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很有价值。

3.3.4 国际新创企业理论(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 Theory)

尽管绝大多数企业依旧按照渐进的方式进行国际化,但一部分新出现的中小微企业以跳跃式的方式直接进入了国际市场,由此也产生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新兴理论——国际新创企业理论[106]。从国际新创企业的文献来看,该理论大致分为两个学派,即行为学派与经济学派。行为学派强调“行为人”而非“经济人”,多依托于组织理论;经济学派则看重“理性经济人”,侧重经济学分析,多立足于折中理论、内部化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等。现有研究大致沿着新创企业的国际化动因、国际化战略以及经济效益等展开,初步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

事实上,对于国际新创企业(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相关研究并不充分,然而作为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最新热点之一,这一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例如Oviatt[107]、Mc-Dougall、Bell、Knight、Madsen 等)。目前,这方面的国内研究相对较少,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在发生着变化。与此类似的另一个概念是天生国际化企业(Born-Global),相关研究与其并无本质差别(见图3-4)。

图3-4 国际新创企业可持续成长要素模型

资料来源:OVIATT B, MCDOUGALL P. Towar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5,36(1):29-41.

国际新创企业理论对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108],具体包括三点。第一,天生国际化企业不再拥有太大的规模,小型企业更容易快速国际化;第二,天生国际化企业并未积累大量的资源,它们一旦获得了有利于国际化的关键信息,即可进入国外市场;第三,市场知识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不需要在国际化之前就大量积累。国际新创企业,这一直接瞄准国际市场,目标明确、行动敏捷的小型企业,已成为完全有别于传统跨国企业的新兴经济组织(见图3-5)。

图3-5 天生国际化企业国际化路径示意图

目前,国际新创企业理论正在渐渐形成,理论创新点主要集中于国际化模式和国际化动因两个方面。在国际化的模式方面,国际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模式与传统跨国企业截然不同。这类企业在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从事产品出口、对外投资等国际化经营活动。Moen(2000)在研究了大量挪威小型企业后发现,企业的战略导向决定了企业在创立之初选择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同时,这类企业在选择国外市场时,也摒弃了由近及远的“心理距离”次序,直接选择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因为国际新创企业理论认为,发达国家拥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和系统的销售渠道,存在更多潜在机会。在国际化的动因方面,中小微企业选择天生国际化模式的原因被概括为三点。其一,天生国际化企业具有特殊的组织知识,主要体现为个人知识的快速转化、鲜明的专业性和天生的国际视野三点。其二,全球市场中存在天生国际化企业的生存机会[109],一些所谓的缝隙市场成为小型企业快速进入的潜在市场。其三,企业家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天生国际化企业的企业家在企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新创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家的能力和视野对于企业国际化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观点将组织行为同个人行为相联系,进入了研究人的领域。Madsen和Servais(1997)研究发现,创业者的背景、态度及思考方式与企业的国际化路径密切相关。创业者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就是新创企业的初始资本。Ibeth(2003)发现企业家的国际化倾向、海外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都会对小型企业的天生国际化造成影响。Andersson和Evangelista(2006)也发现企业家的海外关系网络、国际经历等能加速小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综上所述,国际新创企业理论认为,中小微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在于变化的竞争条件;中小微企业竞争能力的来源是不断创新。除此之外,该理论还发现,天生国际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企业组织知识的特殊性、全球市场条件以及特殊的企业家精神决定的。一个成立之初就进行国际经营的企业的确是对传统国际化理论的挑战[110]。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研究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天生国际化中小微企业。

3.3.5 简短的评述

围绕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研究,基本上延续了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中竞争优势的观点。但围绕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和构成,各派理论提出了不同观点。然而,现有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来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

第一,传统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理论需要得到新的补充。其一,小规模技术理论从某种角度讲仍然立足于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借鉴,只是研究对象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企业。这一理论的不足在于机械地将发展中国家企业归入了小规模技术、低级技术的生产经营范围,这势必得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价值链体系中永远无法超越发达国家的分析结果,但这不符合现实情况。另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化现象,这一理论无法很好地进行解释。其二,技术地方化理论同小规模技术理论一样,都属于技术被动理论。这一理论并未就企业对引进技术进行地方化改造的程度、方式和条件展开详细论述。这一过程恰恰是说明发展中国家企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内容。另外,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引入并不先进的技术后对其进行的消化、吸收及创新,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优势这一命题,还存在着争论。因此,技术地方化理论对于中小微企业竞争优势的阐释还是比较有限的。其三,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强调了技术积累对产业升级和地理扩张的决定作用。这一理论看到了技术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其他资源对于企业国际化的深刻影响。试想,技术依赖于资源,没有资源的保障,又何来技术创新。

第二,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解释了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渐进模式,认为企业国际化存在一个“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发展路径。然而,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大量出现的国际新创企业的成功案例,极大地挑战了国际化阶段理论的逻辑框架。事实证明,中小微企业完全可以跃过国际化的基本阶段,采用跨越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先行进入海外市场。更进一步地,这类天生国际化企业甚至没有在国内生产销售的任何经历就直接国际化,这些特殊现象都是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难以解释的。因此,与许多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一样,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同样需要做出新的补充。

第三,资源基础观视角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强调了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对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然而,这一理论并未完全解释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动因,也没有阐述从资源到能力的转化机制。另外,这一理论忽视了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因而对于竞争优势难以模仿的特性的阐述还可以得到新的补充。

第四,国际新创企业理论将国际商务理论同创业理论相结合,在企业家层面、国际市场层面和国际化模式层面对传统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提出了创新。然而,现有研究只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还存在着研究对象概念模糊、理论模型较多,以及实证研究不足等缺陷,因而能够完整说明国际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综上所述,中小微企业国际化同时存在着渐进性和跳跃性,技术创新、资源与信息积累仍然是企业成长的基础。现阶段,我们更需要总结现有观点,结合企业实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针对中小微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