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焰:纪念雨果·克劳斯(《比利时的哀愁》别册)
- 译林出版社
- 1837字
- 2024-11-02 06:25:16
〔生平、履历〕


#“从淘气包到文学雄狮”#
From Enfant Terrible to Literary Lion
雨果·莫里斯·朱利安·克劳斯
(Hugo Maurice Julien Claus)
· 比利时国宝级作家,少数坚持用弗拉芒语创作而享誉世界的文学巨擘
· “欧洲一流诗人”(J.M.库切);同时亦是剧作家、画家、翻译家、导演。
· 曾获尼德兰文学奖、德国莱比锡书展奖和欧洲阿里斯特安文学奖,也曾屡次列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名单。


· 1929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日。父亲经营一家印刷工坊。
· 1933—1939年在一所天主教的寄宿学校上学。
· 青春期经历了二战,并参加了“弗拉芒民族联盟”中的青年团。战后转向了左派。
· 1946年离开了父母家,就读于根特艺术学院。
· 1950—1952年在巴黎接触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群体“眼镜蛇”。
· 1947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 1950年开始小说和戏剧创作。
· 曾与君特·格拉斯和伊塔洛·卡尔维诺一起作为欧洲崭露头角的新生代作家,访问美国。
· 1960年代,以一系列小说、诗集和剧本声名鹊起。
· 1983年出版《比利时的忧愁》,斩获极高赞誉。
· 1964—2001年间担任了七部电影的导演,其中The Sacrament在1990年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中展映,Vrijdag入选过柏林电影节。
· 2008年,在饱受阿尔茨海默病折磨之后,毅然选择了当时在比利时已经合法化的安乐死,告别了这个世界。
青春是不可贩卖之物






#“我始终是个成人罪犯”#
The Punk Inside
与克劳斯的文学盛名相对应的,是他惯于挑战社会习俗尤其是保守的宗教传统及道德秩序的斗争姿态。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文学领域里执着地揭开社会规范的虚伪面纱,打破种种禁忌,为比利时当代文学树立了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的标杆。
从一开始,他的作品就以近乎无政府主义的叛逆性而引人瞩目,甚至让他惹上官司。1967年创作剧本《马谢洛利恩》(Masscheroen),用三个裸男来讽刺基督教里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1968年春上演时引起轩然大波,克劳斯因侵害公共道德而被判监禁,后改为缓刑。


在1983年出版的《比利时的忧愁》(Het verdriet van België)里,他借少年路易斯来表达对自己生长环境中的教会体制和宗教传统报以冷嘲热讽。而在欲望描写方面,他可以说是弗洛伊德的遥远文学传人,不仅毫无遮掩地写出了青春期发育时的性冲动,而且更将情感上的俄狄浦斯情结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因而也是一部充盈着求真意志与辛辣风味的社会讽刺小说。
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克劳斯都是一个不愿向外界世俗规范低头的倔强“少年”。2008年,他以安乐死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他的最后这一次人生决定同样震惊了世人,也引发了保守阵营的最后一次徒劳抗议。比利时文学天空上这颗耀眼的星,在陨落之际也再次放射出惊世骇俗的光芒。他的《比利时的忧愁》则将这个永远的不羁少年定格在了战争与青春交织的画卷里,流传给了后世的我们。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
雨果·克劳斯研究中心:
https://www.uantwerpen.be/nl/onderzoeksgroep/hugo-claus-centrum/over-hugo-claus/
Instagram: hugoclauscentrum

#“比利时明亮的灯塔”#
To the Lighthouse
雨果·克劳斯的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始终葆有桀骜、不羁与倔强的少年气质,对人世的磨难与痛苦,有极为敏锐深刻的观察体认,呈现出一种极端的清醒,以致近乎犀利的态度;其思想旨趣之率直强韧,遣词造句之简练粗粝,则构成了他特殊的行文与运思风格。
他是彼时欧陆文坛独具朋克精神的异端分子,张扬着血性的浪漫。这种“浪漫”,是对教会传统的僭越,对道德伦常的反逆,亦是对人间世态的怜悯,更是超越颓败的高昂姿态。
2008年逝世后,时任比利时首相伏思达公开对其的去世表示哀悼:“在他的每篇作品和每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他是我们黑暗世界的明亮的灯塔,他以一颗伟大的耀星身份,此刻离开了我们。”
比利时为纪念其取得的至高成就,相继发行纪念银币和金币各一枚,均为法定货币,由比利时皇家造币厂铸造。


摄影师:Maxime Prantano
“Hugo Claus: Con , Amore”


罗杰·拉威尔(Roger Raveel)为雨果·克劳斯所作的侧面肖像。

卡雷尔·阿佩尔(Karel Appel)与雨果·克劳斯于1950年共同完成De Blijde en Onvoorziene Week的插图。
“For Claus , With Love”

荷兰摄影家艾德·范·德·艾尔斯肯(Ed van der Elsken)为卡雷尔·阿佩尔的Love Song一书拍摄照片。他们在检查印刷情况。从左至右:乔普·范·德·布鲁克、雨果·克劳斯、安德里亚斯·兰德索夫、维姆·克鲁维尔和卡雷尔·阿佩尔。2004年,罗杰·拉威尔送给雨果·克劳斯的75岁生日礼物。

雨果·克劳斯17岁时出版的第一本诗集Kleine Reeks。苏珊娜·霍尔泽(Suzanne Holtzer)是克劳斯合作了20年的编辑。她是为数不多在雨果·克劳斯最后的时光中陪伴他的人之一。

荷兰画家,版画家高乃依(Corneille)和雨果·克劳斯在巴黎。雨果·克劳斯和阿尔伯特·佩珀曼斯(Albert Pepermans)共同创作的作品。

雨果·克劳斯的日记手稿,1960年。雨果·克劳斯和西尔维娅·克里斯特尔(Sylvia Kristel)。

De Leeuw Van Vlaanderen拍摄时的场景,1984年。雨果·克劳斯的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