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和冯在才同志都是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的领导成员,在一起共事多年,既是同事,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相处得很好,可谓知己。我知道,他非常热爱宋庆龄基金会的事业,多年来一直热心关注、研究宋庆龄。又据他介绍,咸阳西藏民族大学教授徐万发同志,是一位历史学家,也热心于宋庆龄研究,除与他一起合著《宋庆龄与陕西》外,还出版了《宋庆龄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爱国道路上行走》等专著。2011年9月,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在延安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弘扬宋庆龄精神研讨会》上,徐万发同志的论文《传承宋庆龄精神,建设和谐美好未来》,被评选为一等奖。所有这些,对宣传宋庆龄思想、弘扬宋庆龄精神,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1月,本届理事会进行了换届,一些新进来的同志对基金会的工作还不十分熟悉,迫切希望了解宋庆龄革命生涯中与陕西的种种联系。为了帮助大家尽快适应工作,我建议他们将《宋庆龄与陕西》一书再版发行。随后,他们二位作者经过反复商量,把再版当作一项重大任务和历史责任,而欣然接受。并于5月份开始,不畏酷暑,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饱满热情,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对全书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完善。经过五个多月的辛勤工作,现在再版书稿已经完成,即将付梓,嘱我为之作序。我深感荣幸,并衷心祝贺!
宋庆龄是中国近代一位巾帼英豪。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受孙中山的影响,走向革命道路,全身心地协助孙中山进行“二次革命”,开展护国、护法运动;支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陪同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谈判、与中国共产党领袖李大钊接触,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推进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事业的发展。孙中山逝世后,她拒绝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拉拢、诱惑和恐吓。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义无反顾地践行孙中山的未竟事业,与国民党右派决裂,依然赴苏联访问,实现孙中山联俄联共遗愿,并赴德国考察,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问题,特别是中国的土地革命问题。
宋庆龄向往光明,顺应历史潮流,一生都在向共产主义者奋斗。她在对近代社会发展的探索中,积极与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并给予大力支持。20世纪30年代,她旅欧回国后,高调表示,绝不与蒋介石同流合污,以致兄弟姐妹反目,也要坚持接近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与孙中山的奋斗目标基本相同时,毅然决然支持中国共产党。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有利条件,沟通了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共中央与上海地下党的联系,并派人把国民党有意与共产党合作的信息传递给进驻延安的党中央。抗日战争中,她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建立保卫中国同盟和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并多方募集资金和医疗器械、贵重药品等,支援延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特别是把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一批同情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介绍到延安,并促使他们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真实情况向外界加以报道,使全世界和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了解和看清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的真相。还把白求恩、马海德、柯棣华等一批外国医生介绍到延安,并多方争取国际援助,帮助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建立起包括国际和平医院在内的40多所医院、医科学校和多个药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疗体系。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对中国革命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她追求进步,在支持和接近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多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她虚心听从党组织的决定,于1981年5月15日去世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最终实现了一生的愿望。宋庆龄这种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坚持不懈地追求,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学习的光辉榜样。
冯在才和徐万发同志,多年来积极从事宋庆龄的研究工作,对宋庆龄的人生道路、思想理念、革命精神和重大贡献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对宋庆龄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密切交往,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上述具体内容,在这次再版的《宋庆龄与陕西》修订本中,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它对于研究宋庆龄的人生道路、学习宣传宋庆龄思想、弘扬宋庆龄精神,乃至宣传陕西、推进基金会的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作为以宋庆龄的名字命名的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自然要求它的领导成员和全体工作人员,要把宋庆龄作为自己做好工作的一面旗帜,努力学习宣传她的思想、弘扬她的伟大精神。这既是做好基金会工作的动力之所在,又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崇高历史使命。幸好,《宋庆龄与陕西》的再版,为我们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捷径,帮助我们做了一件好事和实事。
可以说,《宋庆龄与陕西》(修订本),堪称是一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科书,值得本会、各分会领导及其工作人员和大中小学师生学习。同时,也是关注、热爱宋庆龄基金会事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妇女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的重要学习材料和有价值的读物。相信本书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并从中获取精神营养而焕发生机,进而把基金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罗振江
2017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