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网络结构与创新网络

2.2.1 网络结构

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对象及其相互联系百度百科 [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 url =Xl9zJg5ou1nIed7ruPk0zth JoY_MuUtq640aFxOZFFQJjaqt-0BIAxaRzwcLTEz2.。在数学领域,网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它专指加权图。在物理学领域,网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在计算机领域,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共享更多的资源。

网络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了网络中内在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分布情况,其含义是指网络内部的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秩序或方式。网络结构并未选择个体性差异作为视角,而是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为视角,关注点并非在于网络节点或主体间的自身差异,而是在于网络节点间的作用方式或联系(Gulati, 1998)。

对企业网络类型的划分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展开,如按照网络结构主体本身构成的差异性作为标准,企业网络可以分为个人网络、组织内部网络与组织间网络等。又如按照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的区别,企业网络则可分为战略网络、知识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网络等,它们分别与企业战略管理视角、知识管理视角和社会学视角相对应彭新敏.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利用性和探索性学习中介效应 [D].杭州:浙江大学,2009.。此外,资源观视角、嵌入性视角、博弈论视角、社会资本视角等研究视角也同样构成了企业网络结构研究的理论视域或研究切入点。因而有学者指出,企业网络结构的研究呈现出一种学科领域上的多层次状态,除了主要体现为管理学特别是战略管理研究的领域以外,还在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多有体现吴晓波,刘雪锋,胡松翠.全球制造网络中本地企业知识获取实证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7(3):486-492.。“创新网络/创新者网络”等概念是由Freeman于1991年提出的,其指出创新网络系应对系统性创新的基本制度安排之一,而存在于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则是网络架构的重要联结机制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J].ResearchPolicy,1991, 20(5): 499-514.

有学者探讨了网络的性质,认为其属于学习的过程及交换的关系,并指出:依靠网络方式进行创新是企业构建自身网络的重要目的,因此可将网络视为一种企业战略活动和运营管理机制。也有学者从网络的功能性或资源性出发,将网络视为推进创新的关键要素(enabler)。Kale于2000年提出了第三组织形式理论,迄今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Kale指出,作为一种源于企业的制度设计和组织构造,企业网络结构的根本价值在于满足企业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和培育创新水平的需要;但从市场角度来看,企业一旦嵌入这种网络,便与其他网络节点构成了某种交互关系。因而,网络是融合了企业机制与市场机制的中间组织形式,即第三组织形式吴晓鸥,杨梅.基于开放式创新的组织间网络管理模式探讨 [J].商业时代,2012(36).

从其本质内容而言,考察企业网络功能的作用机制问题,就是对企业发挥网络能力特别是网络绩效实现方式进行探索。Ozman指出,企业绩效相关问题已成为学界研究企业网络结构的主要任务与主流方向。虽然这些研究的切入角度和理论框架迥异,对企业网络绩效影响因素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在测定企业绩效的标准选择上也是五花八门OZMAN M.Inter-firm networks and innovation: a survey of literature [J].Economic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9,18(1): 39-67.,但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始深入企业网络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绩效的内在机理的层面(彭新敏,2009)。

2.2.2 创新网络的概念与分类

2.2.2.1 创新网络的概念

弗里曼(Freeman C.)是最先提出创新网络概念的学者。他于1991年,在《政策研究》第20卷第6期上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networks of innovation)以及与之内涵完全相同的“创新者网络”(networks of innovators)等概念,由此明确了创新网络的界定。弗里曼指出,创新网络较传统的创新合作方式更为复杂,它是对以企业为核心的一系列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括。例如,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协议关系就是创新网络的典型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这种创新网络类型还包括了流程外包、R&D合作、生产运作许可证、由技术因素推动的直接投资、企业间技术交流等协议事项,以及合资企业与研究公司、生产分工与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其他网络等经济组织。在任何一种创新网络类型中,企业都位于核心位置。作为企业系统性创新的基本解决方案,创新网络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的联结,有助于提高企业销售额与收益。弗里曼做出的前述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此后,学者们对企业创新网络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根据Be Bresson和Amesse于1991年的观点,网络方法的引入开启了企业创新研究的全新阶段,这主要归功于网络方法的独创性、实用性和稳定性特点BE BRESSON C, AMESSE F.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 Research Policy, 1991(20): 363-379.。两位学者认为,创新网络在本质上应当属于组织间网络的一种;人们通常将网络理解为互相连接的节点及其相互关系,占据节点位置、参与动态联系的各个不同组织就被视为创新主体。它是由企业自身与它的创新伙伴共同构成的,其范围通常涵盖了整个供应链系统——从供应商到客户、企业咨询者、市场竞争对手、因外包协议而参与企业创新流程的其他公司、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政府机构和NGO等。这些创新主体通过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实现了在创新领域的合作。对于创新网络的内部系统与作用演化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属Estades和Ramani在1998年提出的相关理论。两位学者选择了20家新生物技术公司(分别来自法国和英国)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创新网络构造和技术进步受网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考察。他们认为企业创新网络应当是五个子系统的有机整合:一是联系高校、科研单位和公办实验室的科学网络,二是联系政府部门的政府网络,三是联系专业协会的专业网络,四是联系资金融通与资本运作的金融网络,五是联系相关企业的企业间网络。在此划分的基础上,两位学者继续探讨了这些子系统网络对企业生产运作、营销职能、R&D水平以及在动态环境中的技术能力演化的影响,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类型的网络,不但在同一发展时期内对各创新节点企业发挥的作用不一致,而且在不同发展时期对特定企业发挥的作用也各有侧重ESTADES J, RAMANI S V.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and influence of network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ew biotechnological firms in France and Britain [J].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1998, 10(4): 483-495.

盖文启、王缉慈从区域视角分析,我们可以把创新网络理解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它是通过地方行为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或者个人)之间的长期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形式所形成的盖文启,王缉慈.论区域的技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络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36(5): 29-36.。王大洲发表了几篇关于企业创新网络的重要文献,在其中一篇文献综述中指出,概括而言,企业创新网络是在由企业创新伙伴于技术创新上正式或者非正式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网络总体结构。“创新合作”或者称之“合作创新”是我们之前所接触到的创新形式的概念,它与我们此处所言的企业创新网络概念完全不同,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区别:第一,从观察视角上来看,创新合作(合作创新)是一种行为方式,而企业创新网络则是一种组织形式;第二,创新合作(合作创新)仅包含合作型的关系,而企业创新网络同时包含着竞争与合作关系,属于混合型的组织形式;第三,创新合作(合作创新)的合作关系正是网络本身,而企业创新网络中合作关系并非网络本身,而是网络的组成部分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J].科研管理,2001, 22(5): 96-103;王大洲.我国企业创新网络发展现状分析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3): 67-73;王大洲.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机制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06, 24(5):780-786.;网络概念正在经济、管理、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BE BRESSON C, AMESSE F.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review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issue, Research Policy, 1991(20): 363-379; GULATI R.Aliances and network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 293-317.,使用这一概念便于跨学科对话;商业经济正表现出网络特性,使用网络概念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霍云福(2002)将“企业创新网络”视为企业创新活动必须依赖的网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定结构,此特定结构的核心是依托企业建立的商业网络、专业网络与社会网络的交叉与融合。参加者之间可以利用非正式安排或正式合约形成此种联系,而且,个体创新能力之和小于根据此网络形成的整体创新能力霍云福,陈新跃,杨德礼.企业创新网络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50-53.。合作创新的本质是在创新网络中,各个参与者进行的知识交流活动。张伟峰、杨选留把创新网络视为与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新型创新模式。创新网络作为向不同创新企业提供知识交流作用的一个创新平台,它为企业应对多样的技术创新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两位研究者所讨论的创新网络的交互作用的主要特点,为构建我国的创新网络提供了参考张伟峰,杨选留.技术创新——一种创新网络视角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6(2):294-298.。张伟峰、万威武指出,创新网络的特征主要有协同性、异质性、利益共享性和动态性,它是以改进现有产品或创造新产品为目的,通过在参与创新的企业之间进行交互,并集合内部各企业的资源所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张伟峰,万威武.企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动因与模式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 16(3): 62-68.。彭光顺认为,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包括科研院所、大学、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以及政府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以及直接和间接的互惠共赢关系,它是基于应对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考虑彭光顺.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创新与绩效的影响研究 [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16.。陈新跃等从概念、模式、特征、联结机制和伙伴选择的方面对企业创新网络进行了分析研究陈新跃,杨德礼,董一哲.企业创新网络的联结机制研究 [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 14(6): 26-30.

2.2.2.2 创新网络的分类

Freeman将“创新视野中的网络类型”分为研究公司和合资企业,协议R&D合作,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生产分工、分包和供给者网络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ion: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 [J].Research Policy, 1991, 20(5): 499-514.。Estates J.是根据网络对象的不同属性,提出了创新网络的子网络主要有以下几个:政治网络(与政府机构的联系)、科学网络(与政府实验室和大学的联系)、企业间网络(战略盟友)、金融网络(融资关系)和专业网络(与专业协会的关系)ESTADES J, RAMANI S V.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and influence of network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ew biotechnological firms in france and britain [J].Technology Analysis &Strategic Management,1998, 10(4): 483-495.。Michael Y.和Yoshino U.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的冲突程度及交互关系,将企业创新网络分为以下几种:非竞争联盟(在产业内不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间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竞争联盟(产业内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企业形成的合作关系)、前竞争联盟(具有不同产业性质的企业之间,在相关核心技术领域建立的联盟)、后竞争联盟(某一产业内纵向企业间的合作关系)MICHAEL Y, YOSHINO U, SRINIVASA RANGAN.Strategic alliances: 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 [J].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125-128.。Hans Georg Gemünden等提出了七种技术创新网络配置模式,如孤岛型、蛛网型等HANS GEORG GEMÜNDEN, THOMAS RITTER, PETER HEYDEBRECK. Network configuration and innovation success: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german high-tech industri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96, 13: 449-462.。Cravens等把企业创新网络分为空心网络、柔性网络、增值网络和虚拟网络四类,不同种类的网络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CRAVENS D W, PIERCY N F, SHANNON H S.New organizational forms for competing in highly dynamic environments: the network paradigm [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6(7): 203-218.

国内学者对此也有较多的研究。霍云福、陈新跃等根据不同企业间合作对象的不同,把企业创新网络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①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竞争对手或政府之间形成的横向型企业创新网络,②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以及企业和用户之间合作形成的垂直型企业创新网络,③兼有横向型与垂直关系的混合型企业创新网络霍云福,陈新跃,杨德礼.企业创新网络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50-53.。欧志明等从整体制度层面和治理结构分析,主张把创新网络分成平行型和领导型的创新网络。前者指的是在创新网络中,不强调企业的大小和强弱,每个企业通过分享各自所享有的资源和信息,进而实现创新网络组织的效率。垂直型创新网络是指依托某一大型企业,利用其掌握的关键资源和核心技术运行,这种形式的网络类似于超大型企业欧志明,张建华.企业网络组织演进及其类型研究 [J].决策借鉴,2002(1): 2-6.。吴永忠按照企业在创新网络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将企业创新网络分为三种,分别植根于生产系统、营销系统和研究开发系统吴永忠.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及其演化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 69-72.

2.2.3 创新网络的资源观

资源基础说是用于分析企业联合现象成因的最早、适用最广泛的理论框架。其主要观点是,资源必须为企业所掌控或占有,才能够产生优势竞争力。因此只有在企业边界范围内的资源,即具备企业依附性的资源,才能够成为分析考察企业联合现象的适格对象AMIT R, SCHOEMAKER J H.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 14(1): 33-46; LAVIE D.The interconnected firm: evolu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D].A dissertation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4.。受这一理论影响,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的早期研究多将组织间联合的动机归结为资源的依赖性和互补性特征。该观点近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针对企业网络开展的大量实证调研纷纷指向一个新的结论SAXTON, TODD.The Effects of Partner and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on Alliance Outcomes [J].Acadamy of Management Jounal 1997(40): 43-61;彭新敏,杨佐飞.我国注塑机产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473-474.,即在企业形成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网络或联盟伙伴对其资源运用的效能产生了显著增益。此后,资源观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被导入社会网络学理论体系,并因此演化成为网络资源理论(network resource)和与之耦合的网络租金学说GULATI R.Network l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sourcesand firm capabilities on alliance form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 20(5): 397-420.。Ahuja对企业网络的产生机理做出了源自资源观理论视角的诠释:由网络所带来的战略契机与公司所自有的资源禀赋的配合程度,是一家企业做出建立战略联盟网络决策与否的关键考量因素AHUJA G.Collaboration networks, structural holes, and innovation: a longitudinalstud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3): 425-455.。根据“雅各布外部性”原理,相较于单个经济组织的类同知识与行为,知识环境的多元化能够提高市场创新活动的准入门槛和竞争程度,倒逼创造性思维。因而企业间的资源与信息落差必将拓展创新能力,促进行业创新多样性、多元化水平的提升。这个理论就是立足于资源拓展的“网络资源观”LAVIE D.The interconnected firm: evolu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D].A dissertation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4,又被称为“扩展资源观(extended RBV)”LAVIE D.The interconnected firm: evolu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D].A dissertation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4.,该理论以突破企业边界对资源的限制为最显著的特点。Lavie在2004年对网络租金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将网络租金的外延概括为占有的关系租金(appropriated relational rent)、内部租金(internal rent)、溢出租金(outbound spillover rent)与溢入租金(inbound spillover rent)四种,并指出基于资源的企业竞争优势由上述四类租金所共同决定LAVIE D.The interconnected firm: evolu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D].A dissertation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4.。卢福财与胡平波则对网络租金和市场组织、科层组织之间的对比进行研究,提出网络组织具有节约交易费用、形成资源互补、放大知识与规模正外部性、加强市场控制等方面的收益卢福财,胡平波.网络租金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J].中国工业经济,2006(6): 84-90.

2.2.4 创新网络的结构嵌入观

早在1985年,Granovetter就指出,市场经济的实践本身包含社会关系因素的大量嵌入,甚至“一切经济活动均嵌入在社会关系中”,并基于交互强度的不同,表现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嵌入性分为关系层面和结构层面两种,前者指关系的强度、向度、持久度、联络频度等,后者则主要依系统论要素对网络关系进行呈现,例如网络中企业的结构、方位、联系数量等指标与其生产运作的相关性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 481-510.。具体到企业网络结构的研究而言,嵌入性概念描述了企业的重要性、所在区位以及与其他网络节点间的联系;企业资源聚合和配置能力、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和网络中行为绩效,均由嵌入性相关属性决定。作为企业网络理论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嵌入性不仅成为探索企业网络的重要切入工具,还成为连接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的有效路径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 481-510; ANDERSSON I L, FORSGREN M, HOLMU. The strategic impact of externalnetworks: subsidiary 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 in the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23(11): 979-996; UZZI B.Social structual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 42(1): 35-67;刘雪峰,张志学,梁钧平.认知闭合需要、框架效应与决策偏好[J].心理学报,2007(4): 611-618.

嵌入性理论表明,网络中企业嵌入所呈现的特质对企业自身获得与利用各类资源均产生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从而对企业的组织行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Burt将网络节点的结构、方位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纳入结构洞(structure hole)理论的考察范畴,从而在社会学意义上创新了对市场竞争行为的解读。根据Burt的分析,企业的结构洞是其自身资源优势和关系优势的表征,而资源优势和关系优势又最终形成了企业的优势竞争力。也就是说,结构洞的数量决定其联结与关系优势的强度,进而决定了企业获得较大利益回报的机会BURT R S, RONCHI D.Measuring a large network quickly [J].Social Networks, 1994, 16(2): 91-135.。Gulati亦指出,网络中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从宏观角度审视,可总结为网络整体特征;从微观角度考察,则是单个企业节点在网络中的嵌入位置GULATI R.Alliances and network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19(4): 293-317.。上述研究均表明,企业只有构建起与原本无关的组织或个人的广泛互动关系,才能学习知识和取得信息优势,在这一点上,所有希望具备、维持和提升竞争力的企业都概莫能外。

对企业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视角应当区别于对企业创新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后果分析。从社会学出发的研究视角,应当综合考虑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及网络结构分析等特征。Granovetter将“嵌入性”概念引入企业创新网络研究之中,并将“嵌入性”分为“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其中,所谓的关系维度在于解析关系的持续性、关系的强度和方向等,而结构维度则聚焦于网络整体结构的要素,研究企业在网络中的集中度、规模、异质性和开放度等因素。研究企业网络的工具中逐渐出现了被称为网络嵌入性的重要工具,企业绩效受其影响巨大。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是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而网络嵌入性的不同会带来企业创新绩效的差异,即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是关系强度、网络规模和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等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 481-510; UZZI B.Social structual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1): 35-67.。于是,“结构嵌入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采用,对企业创新网络结构的分析多以网络整体属性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并已在多个产业网络中得到论证,如医药产业CARINE STAROPOLI.Cooperation in R&D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 network as a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gover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Technovation, 1998, 18(1): 13-23.、纺织产业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 [J].管理世界,2005(10): 102-112.、石油化工产业TSAI 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 44(5): 996-1004.等。但是,学者们对于“结构嵌入说”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持有不同的看法。

Granovetter认为差异性的嵌入性联系结构会导致网络中的行动者获得的信息与知识的不同,从而产生行动者绩效的差异。Kraatz为了实现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以应对变化的环境而符合提出组织者的愿望,必须创造和保持异质性显著的大网络关系,来保证多样化的信息能够被源源不断地提供。Uzzi研究了结构性嵌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对美国一些产业区的研究,我们会发现信息获取的存量的扩大虽然依赖于网络规模增大,但产业区企业对异质性信息的获取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中成员的多样性,因此网络结构会影响经济绩效UZZI B.Social structual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 42(1): 35-67.。Gulati &Dyer“网络资源”的含义是指由网络产生的能够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GULATI R, NOHRIA N, ZAHEER A.Strategic networks [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 2000, 21(3):203-315; DYER J H, 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 660-679; DYER J H, NOBEOKA K.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 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the toyota cas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 345-367.。MC Evliy &Marcus认为嵌入性间接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系通过企业竞争行为作为媒介起作用的MCEVILY B, MARCUS A.Embedded ties and the acquisition of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 1033-1055.。Robin Cowan为了研究扩散模型下知识水平的变动与创新网络的关系,特别运用仿真手段对创新网络结构与知识扩散的关联过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发现扩散模型下知识水平的变动与创新网络的结构密切相关,网络行为者知识水平会在当网络呈现小世界性时达到最优ROBIN COWAN, NICOLAS JANDARD.Network structure and the diffusion of knowledge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Control, 2004, 28(8): 1557-1575.。Brigitte Gay对生物产业网络的小世界性、无标度性进行研究。在证实生物网络优先接近核心技术企业模式成长、演化的基础上,得出企业获取产业主导地位离不开网络动态演化与合作结构的结论BRIGITTE GAY, BERNARD DOUSSET.Innovation and network structural dynamics: study of the alliance network of a major sector of the biotechnology [J].Research Policy, 2005, 34(10): 1457-1475.。Schilling &Phelps通过对11个战略产业联盟合作创新绩效与网络结构的关系研究,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即一个企业如果拥有更好的创新产出(知识溢出),那其必然是拥有较高网络聚类系数与较短网络平均路径的企业SCHILLING M A, PHELPS C C.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 [J].Management Science,2007, 53(7): 1113-1126.

国内学者池仁勇对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在对该网络结构的基本形式、属性及形成机理等剖析后,分析了浙江省轻纺产业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节点中心度、网络切点和网络派系、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研究结果发现:首先,浙江轻纺行业中小企业的创新网络是以各类专业市场为中心,并围绕专业市场开展创新活动的网络。它存在着如专业市场和科技服务中心、科研机构以及核心企业在内的中心节点。其次,该网络中的3个节点在联结外部中小企业、外部科研机构、外部市场中充当了重要的纽带。最后,该网络拥有较丰富的网络节点、高程度的中心化、较强整体联结性,这使其凸显了明显的整体竞争优势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 [J].管理世界,2005(10): 102-112.。何亚琼构建出了一套评价企业创新网络成熟度指标体系,该体系指出应该从网络节点的密度、网络开放程度、网络连接规模、网络连接的紧密性、网络连接的稳定性、网络本地化程度、网络节点的自我淘汰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何亚琼,秦沛.一种新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视角——区域创新网络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6): 88-92.。研究结论说明了:技术创新绩效的显著的正向影响因素包括企业所嵌入网络的密度、居间性、互惠性、联系强度和稳定性资源丰富程度等因素陈佳莹.共生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 [D].成都:四川大学,2013.

2.2.5 网络结构相关研究述评

客观而言,企业无不是各种网络关系中的若干个因子。因此说企业的创新活动本身,也是不可能独立于其外部网络之外的。现有研究存在着不足,也存在着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1)就研究范式而言,不足之处在于组织间网络与组织内网络结合的研究较少。依据研究单元的层次不同,可以将当前国内外企业创新网络的研究划分为两大范式,第一种是组织间网络(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另一种是组织内网络(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组织间网络的研究则是有组织形成的每个点之间的联结总和。组织内网络的研究则是将企业视为研究的基本单元的个体层次网络范式。Borgatti &Foster认为,社会网络分析对社会资本存在着从多个层面进行理解和剖析的内在需求BORGATTI S P, FOSTER R C.The network paradigm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and typology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6):991-1013.; Parkhe, Wasserm &Ralston也主张更多地从多层面出发对组织现象进行研究(Parkhe, Wasserman &Ralston, 2006)PARKHE A, WASSERMAN S, RALSTON D A.New frontiers in network theorydevelopment [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3):560-568.;然而,对组织内网络研究和组织间网络研究这两种范式的研究现状是泾渭分明刘炬.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瑞士与中国的跨国案例比较 [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

(2)在创新网络的有效性研究框架下增加对企业特质的考虑显得十分必要。研究组织间网络的学者,将组织视为一个节点,通常关注的是节点间的联结,并不是节点本身。刘炬指出此做法的优点便是能够通过简化网络的复杂性以方便完全聚焦在组织间的关系之上,“但随之而来的缺点是过滤了一些重要信息”,即组织内部要素发生怎样的组合和变化,组织中哪些部门或群体与外部组织发生了联系刘炬.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瑞士与中国的跨国案例比较 [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0.。除此之外,需要考虑企业特质和内在结构,来对企业有效的创新网络特征进行研究陈学光.企业网络能力: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