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2018年,围绕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北京市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内需潜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6.5%,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83.75%,较上年同期略有提高,城镇化水平进入质量提升的平稳发展阶段(见图1)。

img

图1 北京市2012年以来城镇化率变化情况

(一)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平稳实施积分落户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要求,结合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大城市病”治理等工作,在2016年《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于2018年4月研究出台《北京市积分落户操作管理细则(试行)》,逐步有序推进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长期在京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落户工作。2018年,全市共有12.5万人参与积分落户申请,在统筹考虑城市人口调控目标、综合承载能力和政策关联影响等因素基础上,经市政府研究决定,2018年首批6019人实现积分落户。

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一是逐步完善居住证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在全面落实国家《居住证暂行条例》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持居住证可享有的公共服务范围。二是依托互联网搭建北京市居住证服务平台,推出北京市居住证微信公众号,不断提高居住证办理的便利性。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累计办理居住证398.6万件、居住登记卡425.2万件。

多方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棚户区改造、重大项目建设、整建制转居等方式,助力农转居工作。棚户区改造方面,全年先后实施东城区天坛东里北区1—8号楼、海淀区魏公村、顺义区原涤纶厂及维尼纶厂等项目,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征收、拆迁、腾退协议签订)34323户,涉及人口约15.2万人。市政府重点工程方面,2018年市政府重点工程计划共安排项目276个,其中涉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项目,即按有关规定将相关村民转为非农业户口。在整建制转居方面,全年以整建制方式进行转居安置共涉及61个村,批准转居人口40310人。

(二)持续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参见图2)。一是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步伐。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实施,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完工,第一批市级机关正式入驻。二是积极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京沈客专、京张铁路、京唐城际加快建设,京昆、京台、京秦、首都地区环线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三是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与河北省联合印发《北京市支持河北雄安新区“交钥匙”项目实施暂行办法》,全额支持新建3所学校、1所医院“交钥匙”项目。对口支持的4所北京学校雄安校区正式挂牌,12家中关村企业正式入驻。四是推进产业转移和协调创新。“4+N”产业合作格局更加巩固,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外溢不断加速,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27.4亿元。

img

图2 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示意图

有序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持续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8年,全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656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204个;整治“开墙打洞”8622处,中心城区29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进展顺利;完成1141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核心区80公里道路电力架空线已入地;拆违腾退土地6828公顷、还绿1683公顷,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至80%。建设提升基本便民网点152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92%。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高校新校区加快建设,天坛医院老院区完成整体搬迁、新院区正式开诊,北京口腔医院和市疾控中心迁建积极推进,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顺义院区完成地基基础施工。

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一是印发了《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京发〔2018〕23号),通过优化城市服务功能组织,加快培育功能和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构筑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新优势,推动南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二是出台了《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京发〔2018〕30号),从生态补偿、公共投入、结对协作、干部人才、绩效考评等5个方面提出16项具体政策,切实推动了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强化了守护好绿水青山是生态涵养区头等大事的功能导向。三是编制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京政办发〔2018〕28号),提出实施“三大攻坚工程一大示范”(公共服务提升攻坚工程、交通治理攻坚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完善攻坚工程和打造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4个领域17项具体任务,对于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别是城市功能修补更新和大型社区民生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三)不断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是修订细化禁限目录。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聚焦社会高度关注的高端制造配套类产业,对《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进行了修订细化,在保障城市运行和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共作了73处修改。截至2018年底,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2.16万件,限制类行业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明显下降,占全部新设市场主体比重已降至21.9%;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行业新设市场主体态势活跃,占全部新设市场主体比重已达到50.5%。二是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深入落实“10+3”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政策,做准做深做透区域发展细分行业,促进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高效配置,加快实体经济提质升级。2018年1—11月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和10.3%,电子设备和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2%和17%。三是高标准开展“三城一区”规划编制。通过强化基础前沿布局、引入多元创新主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促进“三城一区”建设全面提速。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一是印发了《北京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工作方案》,引导约束各区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印发了《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建立相关部门协调沟通机制,组织开展各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中期评估。三是出台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为北京市老旧厂房保护利用提供了规范指引,为深入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提供有效支撑。四是制定了《关于2018年度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投资补助的补充通知》,进一步加大基本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提升工作力度。2018年全市共建设提升蔬菜零售、便利店等七项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529个,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建设提升1400个的任务。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一是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北京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突出打好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三大攻坚行动。2018年淘汰国Ⅲ标准柴油货车4.7万辆,重点工业行业减排挥发性有机物2000吨,完成45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二是提升污水治理能力,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完善水源调配格局。完成非建成区84条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回升近2米,密云水库蓄水总量超25亿立方米。三是扎实推进大尺度绿色空间建设,通过加快中心城和新城公园绿地、城市森林和休闲绿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目前,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3平方米,全年新增造林26.9万亩(见图3)。

img

图3 北京市2018年“大城市病”治理情况

促进城市治理创新发展。全年优化调整公交路线93条,下架9500余辆违规电动车,174条无灯路段加装路灯,2700余处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73%。东城区、西城区和通州区支路以上路侧停车已实现电子收费全覆盖。积极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在16个区169个街乡进行试点。

(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全力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印发《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加强党的领导、强化乡村振兴中党的建设为主线,突出以改革推进机制建立和机制转变,在规划、人才、土地、产业、治理等方面谋划了50余项重要改革举措。同时,将力促在乡村环境整治、绿色有机农业整体品牌打造和乡村旅游品质提档升级上重点突破,在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低收入脱低工作水平和基层治理水平上重点提升,为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夯实基础。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清理各类积存垃圾29万余处,拆除违建3.5万余处,新增绿化面积800万平方米,治理污水溢流点6600余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市新改建农村三类以上公厕500余座,5200余座三类以上公厕纳入统一管护范围。全市完成了450个村的“煤改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完成2963个村庄、约111万农户改造,实现平原地区村庄“无煤化”目标,供暖季减少散煤燃烧约330万吨。

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开展71个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1081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出台了《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平原区与山区结对合作、市属国企高校与低收入村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全市农民。

公共资源向乡村延伸。加快推进乡镇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民生“七有”,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支持9所乡镇幼儿园建设,建成后预计增加学位2800个。围绕保障“老有所养”,积极推动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起草《关于推动解决基层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资助工作涉及街道(乡镇)敬老院历史遗留问题有关事项的意见》。围绕保障“文体有获”,安排固定资产投资1202万元,支持13个乡镇文化体育中心项目建设;建成181个乡镇综合文化中心,3518个行政村综合文化室,农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完成乡村公路大修450公里,乡村公路养护13231公里。

(五)深入推进城镇化机制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研究制定大兴区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方案,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自主开发等多种方式入市,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政策意见,探索宅基地改革新模式。推动北京市乡镇统筹利用集体产业建设用地试点,研究制定集体产业用地规划和用地方式、利用闲置房屋和闲置宅基地发展产业等政策细则,不断完善农村发展的用地保障机制。

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通州区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已建立起千亿元规模的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以及相对成熟的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PPP模式和涉农政策性资金统筹利用机制。大兴区正着力构建金融全程参与改革新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平台、财务监管平台、产(股)权交易平台,积极探索解决“大城市病”有效途径。

发挥试点地区牵引示范作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和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有关部门,指导北京市六个试点地区落实试点任务,总结试点经验。通州区、房山区、大兴区结合国家批复的试点任务,从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探索农民权益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健全城市间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城市高质量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六个方面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完成了通州区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考核验收,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完成了北京市第二批新型城镇化试点调研评估工作。

专栏1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情况简述

2014年以来,北京市共有6个区和镇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其中,通州区作为第一批试点地区较好地完成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阶段性任务。截至2017年底,通州区累计完成农转非46134人(2015—2017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5.36%,提前完成了2020年目标要求。目前,通州区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投融资机制,拥有千亿元规模的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相对成熟的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PPP模式和涉农政策性资金统筹利用机制。此外,通州区已建立“一会三函”投资审批制度和项目全过程统筹管理机制,正在积极构建新型城镇化标准化体系。

房山区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已累计完成31个村7451户的棚改和老村改造工作,正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加快推进窦店镇、长阳和拱辰地区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通过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乡接合部改造和山区搬迁,加快推进农村市民化工作;依托“智慧房山”建设,成立了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和乡镇分中心,正在全力构建集城乡治理、城市服务、综合执法、应急处置、技术保障为一体的城市管理体系;通过明确各小镇定位和发展思路,规范运行PPP建设项目,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正加快推动长沟北京基金小镇、阎村金融科技小镇发展。

大兴区是第二批试点地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初见成效,已探索出镇级统筹的全新模式和新型入市主体,已制订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分配办法。大兴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共完成农转居13429人,正大力开展拆除腾退区域绿化美化工作,着力构建金融全程参与改革新机制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平台、财务监管平台、产(股)权交易平台,积极探索解决“大城市病”有效途径。

第三批试点地区中延庆区和顺义区取得了一定成效。延庆区累计为3970人办理了户口农转非登记,正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农业与其他业态相结合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实施“网络瘦身、光进铜退”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光纤宽带网络已覆盖所有城区和376个行政村及全区所有政企用户,4G网络已基本覆盖城区、乡镇、行政村、高速及主要道路。

顺义区编制完成《顺义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2017—2020年)》,正全力发展智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航空航天3大产业集群,依托顺义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和北京国际鲜花港全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持续完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出台了《顺义区重点镇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全区304个村已全部完成权属调查;正全力激发农村资源资产活力,全区拥有合作社144家,社员1万户,带动非社员农户1.2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