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国内外文献述评

5.1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联合国在《1992年世界投资报告》中论述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决定性因素,外资的技术转让是其产业带动效应的核心,外资对东道国技术的直接作用是:通过技术溢出提高要素生产率,改变产品结构特别是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研发,引进组织创新,提高管理水平。间接作用则需要通过与当地研发机构合作,向当地前向和后向合作者转移技术(1)。Lall(1980)在研究印度卡车制造业时发现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通过后向联系(backward linkage)可以产生技术外溢(2)。Kugler(2001)对哥伦比亚的研究发现,FDI的垂直溢出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即FDI进入东道国之后会对供应商和客户的生产率产生积极正向作用(3)。Javorcik(2004)借助投入产出表来度量FDI与立陶宛本土企业之间的联系程度,发现外资合资企业在上游行业的国内企业中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4)。Liu(2002)利用1993—1998年中国深圳经济特区29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的外部性,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5)。邱斌、杨帅、辛培江(2008)认为,FDI总体上对我国内资企业产生了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且更多的是由后向关联促进技术进步带来的(6)。张宏、李浩然(2011)对我国制造业FDI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中FDI行业间的后向溢出效应要比前向溢出效应显著,而由于外商投资企业与下游行业中的内资企业联系较少,从而对其产生的前向溢出效应也较小(7)。王苍峰(2008)采用1999—2003年我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说明制造业行业是否存在外资行业内横向溢出和行业间纵向溢出效应(纵向溢出包括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实证结果表明,对制造业内资而言,外资的后向联系效应作用明显,后向联系是外资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而行业内溢出效应和前向联系效应表现为不明显的正向影响(8)。陈琳(2011)运用投入产出表构建了前向和后向关联指标,研究FDI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垂直型技术外溢,发现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前向关联,对我国的制造业企业产生了正向且显著的溢出效应(9)。贺灿飞、潘峰华(2006)利用2001—2004年北京市制造业产业面板数据,对制造业外资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非国有内资企业的发展壮大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外资对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10)。孟凡臣、周文娟、马文军(2009)以2003—2007年北京制造业2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FDI对北京制造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结果表明,FDI对北京制造业内资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产生了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11)

关于FDI对东道国的是否具有正向的技术溢出效应,学者们也有另外一种观点,如Germidis(1977)考察了12个发展中国家的65家跨国子公司的样本,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技术从跨国公司转移到了当地公司(12)。而Haddad和Harrison(1993)的研究则发现了与摩洛哥直接投资相关的负面溢出效应(13)。Bwalya(2006)观察1993—1995年125家赞比亚制造企业以及1974—1998年的哥伦比亚制造企业,没有发现显著的正向联系(14)。Aitken和Harrison(1999)对委内瑞拉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公司的生产率产生了负面影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