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纳西族及纳西语的语言使用情况

一 纳西族人文概况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市的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边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民族人口资料统计,纳西族人口为32万6295人[1]

一般认为纳西族与《华阳国志·蜀志》中的公元3世纪初的“摩沙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到唐末,在今丽江、金沙江流域和盐源的雅砻江流域也有“麽些蛮”的分布。唐以后的汉文史籍中纳西族的族称被写成“末些”“麽些”“摩荻”等。章太炎认为唐代的“麽些蛮”和我国西北地区的古羌人有着渊源关系[2]

各地纳西族的自称主要有:居住在丽江的纳西族自称“纳西”;居住在宁蒗县永宁坝和盐源县左所的纳西族自称“纳”;居住在盐源县的瓜别、木里县的博凹、列凹的纳西族自称“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的大安乡的纳西族自称“纳恒”[3]。可见纳西族的基本族称都是“纳”,“纳”在纳西语中意为黑色,“西”指人,意为崇尚黑色的人。这种不同的自称,与纳西语东部方言土语划分一致。1954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的族称。

二 纳西语系属分类及语言使用情况

关于纳西语的系属问题,国内外观点不一。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纳西语在语音、语法方面与彝语支其它语言存在较多相似之处,纳西语应归入彝语支中。盖兴之、姜竹仪(1990)一文将纳西语东西方言分别与羌语、彝语进行比较,发现两个方言的同源词占60%—70%,与彝语的对应严整,纳西语东部方言与羌语的同源词只占26.9%,认为纳西语归入彝语支是科学合理的。国内也有些学者认为纳西语是兼有彝语和羌语一些特点的语言,这种观点为彝缅语分类提供了重要参考。孙宏开(2001)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将羌语支和彝语支进行共时比较,该文并不否认纳西语归属彝语支这一结论,但文章认为纳西语在语音和词汇方面与彝语支很接近,在某些语法特征和部分词汇方面又与羌语支很接近,应该是介于彝语支和羌语支中间的一种语言。李子鹤(2013)以纳西语五个方言的调查材料为基础,建立方言之间严格的语音对应,构拟原始纳西语,并将纳西语与彝缅语言、嘉戎语进行比较,从系统对应、基本词汇等方面讨论纳西语的历史地位问题。认为纳西语与彝语的亲缘关系,相对于纳西语与嘉戎语的亲缘关系要更近一些,纳西语可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摆动,留下了接触的痕迹,这一结论与孙宏开(2001)的观点相一致。

国外学者对纳西语系属划分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以 Shafer、Benedict认为纳西语属于彝语支,而Bradley(1975)通过对纳西语的语音系统和若干核心词汇的比较发现,认为纳西语很接近彝缅语,而不属于彝语支。

从共时平面来看,纳西语内部又可分为两大方言:东部方言和西部方言。使用纳西语东部方言的人居住在云南省的宁蒗县和四川省的盐源、木里、盐边,云南省永胜县的獐子旦、维西县的其宗、丽江县的海龙、奉科等地也有说东部方言的纳西族,这个方言内部差异较大,又可分为永宁坝、北渠坝和瓜别三个土语。使用纳西语西部方言的人居住在云南省丽江、中甸、维西、永胜等县,云南的剑川、兰坪、德钦、贡山以及宁蒗县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盐源的道咀也有少量分布,西部方言内部差异较小,可以互相通话,这个方言又可分为大研镇土语、丽江坝土语、宝山州土语[4]。从地区上来看,西部方言区多与彝语支地区接壤,不少彝族、傈僳族、白族等都会讲纳西语,这说明彝语支地区的语言是相互影响的。本书研究的片丁纳西语属于西部方言丽江坝土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