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杭州西湖之畔,有一座私家花园叫刘庄。1972年2月,中美两国关于《上海公报》的谈判就在这里进行。刘庄有座八角亭,据说冰封了20余年的中美关系终于在这里解冻。[1]当时,中美外交家在八角亭彻夜谈判,却始终无法在关于海峡两边的称呼上达成一致。眼看天已近黎明,亭外西湖湖水连天。晨光熹微中,基辛格看到一条长堤若隐若现,问道:

“这条长堤叫什么?”

“叫苏堤,是宋朝时一位叫苏轼的杭州市长修建的。”乔冠华答道。

“那么,堤的东边就是西湖了,请问西边呢?”基辛格又问。

“西边也是西湖。”听到乔冠华的回答,基辛格一时竟激动起来:

“苏堤的两边都是西湖,海峡两边都是中国人……就叫海峡两边的中国人好了。”

上面所讲的故事是个传说。

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之间也有一道长堤,虽然是无形的,[2]却比万里长城还难跨越。在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被严格执行,农民无法跨越城市门槛;在逐渐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户籍制度虽有所松动,农民仍然被无形地挡在城市门槛之外。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只因一道“城墙”之隔,在就业权利、社会保障和人均收入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分割是适应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形成的。在改革时期,虽然旧的发展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但城乡居民在政策决定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对等,劳动力流动仍受到制度性阻碍,城乡分割和城乡差距也继续存在。不过,中国毕竟已经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的崭新框架,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也有赖于城乡差距的缩小,户籍制度于是开始了渐进式的改革。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曙光已经显现。

作者长期关注城乡分割造成的“三农”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劳动力城乡流动问题。我们曾经就劳动力城乡之间迁移对经济增长的意义,对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促进作用,迁移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和受到的待遇,打破城乡之间劳动力迁移制度性障碍的关键性改革,以及改革的时机等许多方面进行过研究。我们也采用现代经济学规范的方法,就相关的问题做过许多经验的研究,分别或共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本书使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全面分析劳动力流动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经验研究,希望对这个领域研究的深入有所贡献。

第一章回顾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力资源配置,以及改革以来所发生的劳动力流动现象,揭示了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效应。

第二章从发展经济学对于城乡关系的理论探讨入手,回顾“三农”问题在改革前后以及改革时期的各种表现,估计城乡收入差距的水平并分析其决定因素,揭示“三农”问题与劳动力流动政策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

第三章讨论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以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状况,用经验方法检验了劳动力迁移的两种动因。

第四章从迁移者收入转移的角度,具体分析迁移对“三农”问题的影响以及缓解贫困的效果。

第五章从理论和经验的角度,讨论改革前后城市发展的模式变化,并且通过考察城市劳动力需求随市场化程度提高而发生的变化,考察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迁移劳动力的状况。

第六章利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和案例分析,描述了改革以来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政策保护现象。通过福利经济学分析,指出如何正确认识外来劳动力在城市中的作用。

第七章从探讨在户籍制度改革尚未完成的条件下,迁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特征入手,观察究竟是农村劳动力中的哪部分人率先实现了迁移,探讨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分割对迁移过程的影响。

第八章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解释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之间存在的工资差异的源泉,揭示因户籍制度的存在而导致的劳动力市场歧视。

第九章遵循全书分析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引出其政策含义,阐释户籍制度及其相关制度变革的转折点和时机。

第十章着重从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就业创造的角度,探讨如何创造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改革的条件。

我们在附录中,还加入了一篇对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研究综述,帮助读者了解理论和政策动态,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流动,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也是我个人长期以来的研究兴趣。值得庆幸的是:第一,在过去几年里,我成功地让我的年轻同事也对这个重要的主题产生了学术兴趣。本书就是我们共同研究成果的结晶。第二,国内外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越来越关注这个问题,发表了大量论文和著作,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圈子。第三,中国特有的制度现象和迅速发生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研究题目如此引人入胜,使作为研究者的我们乐此不疲。

在我们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许多人直接或间接地给予了我们帮助和鼓励。我们想感谢的有: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同事徐进、王德文、张车伟、吴要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李培林、黄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白南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赵耀辉,福特基金会的Sarah Cook,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陈金永,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杨云彦,以及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州立大学的杨涛,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的Albert Park。

蔡昉

2003年8月于北京


[1] 罗以民:《刘庄百年——枭雄刘学询的传奇一生及一座庄园的变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 陈金永形容这种造成城乡分野的制度为“看不见的墙”。参见Kam Wing Chan,Cities with Invisible Walls,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