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背景介绍

一 合作研发的特点

传统供应链中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买卖关系较为松散,这种买卖而非合作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方之间的直接沟通,使得供应链渠道的协调效率低下。现如今,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战略运作必须变得更为敏捷,才能快速响应顾客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思想在实践中的深入,企业逐渐认识到供应链内部一体化的重要性,将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和最终客户等联为一体,彼此之间形成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拥有共同利益目标和一定信息共享程度,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合作研发具有时效性和风险性,通过合作研发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技能和知识。一方面,由于创新产品的时效性、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持续投入资金,因而供应链的资金风险较大。企业往往采取引入外部风险投资、供应链内部融资、商业银行借贷等方法来解决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为快速有效地获得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创新企业通常会选择技术外包或让供应商参与研发。

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制药企业对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外包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生物技术公司掌握创新产品的思想和专利技术,但缺乏资金和市场营销渠道来保证整体项目的完成;与此同时,很多大型制药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致力于寻求更好的投资项目[1]。根据合作技术与协议指标数据库(The Cooperative Agreement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 Database),仅2006年就有约900例商业技术联盟签署,其中60%集中在医药、信息技术、化学制品、航天工业、汽车工业。20世纪80年代,这些合作大多采取股份制方式,而现如今96%的创新研发技术合作采取了契约方式[2]

企业间通过合作研发而获得的巨大收益引起了各国政府对合作研发模式的重视。1996年美国企业引进的外部资本已相当于总研发资本的12%—35%,而在日本甚至达到40%—60%。合作研发模式主要包括横向合作研发和纵向合作研发。横向合作研发是指在同一行业的企业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纵向合作研发是指产业链上具有一定上下游生产关系的企业进行合作研发。供应商是纵向合作模式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拥有更好研发技术和原材料优势的供应商可以帮助核心企业减少开发的时间和成本,使其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分担创新研发风险。例如,日本汽车生产商丰田与重要部件的供应商积极紧密合作,其单款汽车平均开发时间只有美国同行的2/3,平均价格仅为欧洲同行的1/2左右;AMD和Fujitsu公司利用有关闪存的专业知识池共同生产芯片,与Intel展开竞争。同时,研发供应方的专业经验和知识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创新思路,例如,苹果供应商Dialog与无线充电公司Energous达成合作,共同研发新的无线充电技术,以期在下一代苹果手机产品中使用。调查发现,有40%的CEO认为供应商是企业重要的创新来源[3]

二 绿色研发设计的必要性

人口、环境和资源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际社会相继出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和《京都议定书》(1997),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十三五”是我国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型期,制造企业为了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获得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将重新考虑优化产品结构,研发低碳产品,而合作研发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途径。

然而,随着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废弃产品引发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在美国,每年被丢弃的电子电器产品已经高达200多万吨。根据工信部2015年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电子产品年产量超过20亿台,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超过2亿台,重量超过500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和废弃大国[4]。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兼具资源性与环境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如果回收处理不规范,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与伤害,而含有的重金属和塑料(一般按重量计,含金属40%、塑料20%、玻璃12%)大部分可再利用[5]

发达国家或地区纷纷制定关于产品回收的相关政策。例如, 2003年2月13日欧盟首次颁布了《关于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 WEEE Directive),并于2012年对WEEE Directive进行了修订,其中特别指出,考虑到电子产品重要部件(例如电路板、电池、磁铁等)在原材料选用、可回收性、可拆解性等方面的问题,应对产品部件进行生态设计(Eco-Design),以降低对某些特殊材料的需求,提升产品回收效果[6]

产品研发设计在耐久性和低碳回收两方面都可能产生积极作用,如HP公司的台式电脑采用铝制箱体比塑料材质更耐用,且回收费用更低。但是,产品设计对两方面的贡献也会产生冲突,如使用螺丝钉比黏合剂更持久,因为螺丝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更好,但是螺丝在回收时需要拆解,回收成本较高。Apple公司出于环保的考虑在数据线上采用了不含卤素的 TPE(热塑性弹性体)线材,相比普遍使用的 PVC(聚氯乙烯),这种材料柔软、高弹性、环保无毒安全,易于回收利用,在安全环保性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不过,TPE 线材很轻很软,在强度和耐久性上无法与 PVC 线材相比[7]。再如,镍氢(NiMH)电池比镍镉(NiCd)电池更具环保性,易回收,但镍氢电池可反复充电的次数少于镍镉电池。

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闭环供应链(Closed Loop Supply Chain,CLSC)的整体减排效果,企业应从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系统地考虑原材料选用、生产、使用、回收、再制造和资源利用等各个环节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有害物质替代与减量化、可拆解设计、可再制造设计和绿色材料选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由此可知,面向低碳、回收、减排的产品设计是未来创新研发的重要目标,生产商必须与其研发供应方进行协同合作。

在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的立法中,欧盟广泛采用生产商延伸责任制(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尽量促进环境外部性内部化[8]。这些标准不仅约束欧盟国家企业,甚至将产品出口到欧盟的某种零部件企业也要为自己生产的产品承担相应责任。而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等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每年产生大量的化工、电子废弃物,但是对于废旧产品回收的碳排放关注度不够,没有纳入闭环供应链的减排目标。我国广东贵屿和浙江台州都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电子垃圾场”,主要从事地下作坊式的非正式废弃电子产品回收,至今已发展成回收、拆解、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但与此同时这些城镇污水横流、气味难闻,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9]。我国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建立了由生产商缴纳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直至2016年4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向社会公示了电子电器产品EPR制度首批试点企业名单,引导制造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EPR管理体系,鼓励开展协同创新[10]。因此,有必要从运营管理的角度研究政府如何具体实施各项制度以及企业如何进行应对决策。

三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

从供应链中信息链的角度看,上下游企业之间研发合作的目的之一是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源来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比如,接近销售市场的零售商比供应商拥有更准确的市场需求预测信息,有助于供应商制定合理的生产决策;同时,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可以被反馈到上级供应商以进行新产品研发。另外,研发方比委托方更了解零部件中使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相关信息,对产品的升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实践中,完全信息共享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始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一方面,私有信息在签约之前难以被观测。供应链上的参与者作为理性人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拥有优势信息的研发方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会隐瞒自身真实的成本信息、技术水平等,甚至传递虚假信息。供应商和生产商都希望自己能从合作中获得最大利益而付出最少成本,从而导致研发联盟成员在研发目标、研发投入、市场开发、收益分配等方面出现决策差异。尤其在药品、高科技产品的创新研发中,研发方对新材料、技术的使用和研发努力程度很难被观测。因此,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生产商会选择各种形式的合作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降低产品成功上市的风险。同时,依靠大数据收集到的市场端信息,也成为供应链合作伙伴想要获得的重要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在合作伙伴之间会产生信任危机。在合作中各方面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共享程度是合作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富士康是苹果公司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其生产过程中的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问题一度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也使苹果公司品牌声誉受到损害。2012年,苹果公司决定利用自身技术条件和富士康合作改进中国工厂的生产条件,共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

另一方面,研发创新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尽管研发合作中参与各方已经订立了全面严格的契约,对研发项目的目标、计划、付款条件、违约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但由于研发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研发结果往往无法准确预测,因而无法写进契约中。为了保证研发产品的竞争力,研发合作中都希望对方能最大限度地进行研发投入,而自身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据统计,一项产品生产成本的80%在产品研发阶段已经确定,因而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研发时更注重其供应商的成本信息,来自Copeland公司的运营总监指出,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的最好方法是利用供应商的经验和真实的成本信息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产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