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太阳病概论

本节11条原文为太阳病的最基本的内容。包括太阳病的主症、主脉;太阳病的分类;太阳病是否发生传变;指出外感病初起,阳证与阴证的鉴别要点;太阳病的传经;推测太阳病的欲解时以及判别太阳病的两个主症——发热与恶寒的真假。

第一 太阳病的主症主脉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上篇第1条)

[发微]

(一)主旨

本条原文指出了太阳病的主脉与主症(一般称为提纲)。主脉是浮脉。主症是头痛项强而恶寒。这是风寒表证的一般常见的初起阶段的脉症。可见太阳病是风寒表证初起阶段的总称。

(二)本条原文中为什么没有发热

本条原文中为什么没有发热这个症状?这个问题颇有探讨之处:第一,只有恶寒而没有发热表示此证是风寒表证的早期。第二,发热这一概念古代与现在不同,现代是指体温计测定的体温高于正常。古代没有体温计,发热与否或根据医生触摸病人的皮肤的感觉,如《伤寒论》中所说的“身灼热”“身无大热”等,或根据病人的自我感觉,如烦热。但病人自觉有热感,体温未必升高,而病人感到恶寒时体温可能已经升高。因此本条原文虽无发热二字,但病人未必无发热。在风寒表证的最早期也可能出现只有轻微恶寒而无发热的见症。

明确古代与现代对发热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这对理解整部《伤寒论》都有意义。不要因为原文中没有发热二字而认为病人体温不高,见烦热二字便认为体温升高。热字在中医学范围内是一个多义字,或指体征,即体温升高;或指自觉症状,即烦热;或指热证,或指热邪,根据具体条件作出不同的解释。

总之,本条原文没有提出发热,一是病人尚未感到发热,二是医生尚未发现明显的热象,但此时病人的体温可能已经升高,也可能尚未升高。

(三)本条浮脉的含义

一般认为浮脉主表证,但浮脉的含义较广。《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前是指病的早期,后是指病的后期。可见,外感病早期的浮脉才是主表证,如在外感病的中期浮脉可能是指里热证,在外感病的后期可能是主里虚证。《伤寒论》中有许多相关的条文,细读便知。

可见单凭浮脉是不能决定表证的,要与病程先后及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结合起来才能决定这是表证。这叫做“脉症结合辨证法”,是《伤寒论》中的一种重要的辨证方法。

总之,本条原文中的浮脉提示正气欲驱邪外出,恶寒提示病邪的性质是寒邪,头项强痛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在太阳经的上部。有此三者,太阳病的辨证便能成立。

第二 太阳病的分类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上篇第2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上篇第3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太阳病上篇第6条)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7条)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14条)

附: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27条)

[发微]

(一)主旨

从以上5条原文可以看出外感病早期可以分成5种类型。区分的主要根据是所感受的病邪的性质,感受风邪的称为中风,感受寒邪的称为伤寒,感受温邪的称为温病,感受湿邪的称为湿痹(也可称为湿病),感受暑热病邪的称为中暍(现在称为中暑)。

(二)5种太阳病证的脉症对比

中风证的主脉是缓脉,主要是与伤寒证的紧脉相对比,提示寒邪较少,以风邪为主,发热不太高。这里的缓脉并不单纯指脉率缓慢,还包含脉浮而较软。《辨脉法》第8条:“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伤寒证的主脉是紧脉,提示寒邪甚重,但并不排除体温已经明显升高。之所以不提数脉,是为了强调寒邪,避免误认为证已化热。温病的主脉是浮脉,并且是寸部尺部俱浮,提示有发热与明显的热象。湿病的主脉是沉细脉,提示人体阳气被湿邪所阻遏。中暍有不同的证候,因之也就有不同的脉象,上文所引的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脉象应是浮滑,提示表里俱热。(中暍的其他脉症从略)

中风证的主症是发热、汗出、恶风,其中有对比意义的是微微汗出。伤寒证的主症是恶寒、无汗、发热(也可能尚未发热,但迟早是要发热的),其中有对比意义的是无汗。有汗无汗是中风证与伤寒证的主要鉴别点。温病的主症是发热不恶寒(或有轻微而短暂的恶寒),同时有口渴、舌红等热象,其中有对比意义的是发热不恶寒并兼有一定的热象。湿病的主症是发热恶寒、关节疼痛、小便不利,其中有对比意义的是关节痛(或身重、身痛)与小便不利。中暍的主症随所感受的暑邪的性质而有异,感受暑热者如上文所提出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则其主症为发热有轻微恶寒或不恶寒、汗出热不退,其中有对比意义的就是上述两个症状,而汗出热不退一症尤为重要。

(三)5种病证的病机的对比

从病机来看,五者都属于表证,这是五者的共同点。其不同点是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外感风寒(以风邪为主),体表的营卫不和。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外感风寒(以寒邪为主),体表的卫气被遏、营气郁滞。温病的基本病机是感受温邪,温热之邪性质属阳,人体阳气因抗邪而亢奋。湿病的基本病机是感受外来的湿邪(或兼寒邪或兼风邪),体表阳气被轻度阻遏。中暍的病机(如属暑热之邪)是暑热病邪由表入里、表里俱受邪,人体阳气与之相争而亢奋,出现表里俱热。暑邪比较复杂,可能夹有寒湿,因而中暍证的表证比较复杂,但主要是里热证。以上5个证候主要都属于实证。过去注家曾有中风证属表虚、伤寒证属表实之说,但这只是中风与伤寒二证相对而言,中风证卫气受遏阻较轻、营不内守,时而微微出汗,这并不是正气明显不足的虚证。中暍与湿病可能夹有轻微的虚证。

(四)5种病证的基本治法的对比

中风证的基本治法是祛风解肌(这里的解肌是指轻微的解表)、调和营卫。伤寒证的基本治法是辛温解表、宣肺发汗。温病的基本治法是辛凉透热。湿病的基本治法是散寒化湿或祛风化湿、通阳利水。中暍(暑热证)的基本治法是解暑清热(其他暑证另有不同治法)。

以上将太阳病分为5种证型与《难经·五十八难》所说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相符合。可见张仲景对前人的成果是认真继承的。

第三 太阳病的传变

[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太阳病上篇第4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太阳病上篇第5条)

[发微]

(一)主旨

以上2条原文是说明在太阳病早期辨别病证之传与不传。传是指病证按一般情况发展,而不是严重的变化,严重的变化称为“变”。传与变都是指病证有发展,但二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二)太阳病早期证候发展的脉证

脉静是指脉率比较缓慢,提示证情稳定。脉数急是指脉率快速,急是急促,是紧张而快速,提示证情可能有发展。外感病病程已有二三日,但没有病邪由表入里的阳明病或少阳病的见症,仍是太阳病的见症,这提示证情没有发展。如出现呕吐或烦躁等病邪入里的症状则提示证情已有发展。

第四 阴证阳证的鉴别要点

[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太阳病上篇第7条)

[发微]

(一)主旨

本条指明外感病初起是阳证(指太阳病)还是阴证(指少阴病)的主要鉴别点。

(二)发热恶寒与无热恶寒是阴证、阳证的鉴别要点

发热恶寒是外感病初起人体正气能与风寒外邪作斗争的主要临床表现,所以说是阳证,病在太阳阶段。无热恶寒则提示病人正气明显不足,无力与外邪斗争,所以说是阴证,大多是指少阴病。这是在外感病初期必须十分重视的辨证要点。

(三)对“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的初步解释

七是奇数属阳,六是偶数属阴。殷周时代就认为“奇偶”对应天地、日月、男女、冷暖等等。这种思想起源极早,是阴阳学说的萌芽。各个数字各有其象征性意义。仲景继承古代理论,自然地将奇数偶数的日子与阳病、阴病的可能有好转联系起来,但从《伤寒论》全书来看,仅在概论中提及,全书并不拘泥于此。(《中国思想史》)

第五 太阳病的传经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上篇第8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太阳病上篇第10条)

注:家,人们。风家是指感受风邪的病人。了了,神清气爽。

[发微]

(一)主旨

以上2条原文说明外感病发展的阶段性。《伤寒论》以六日为一个发展阶段。太阳病如果没有发展,到第7日就有可能自愈。轻度的感冒病就可能这样。如果病程拖延到第二个阶段,便可能到第12日才愈。

(二)关于外感病天数的分析

《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以天数分析证情的发展,除了以六日为一个发展阶段之外,还有如上述第4条原文所说的“伤寒一日,太阳受之”、第5条所说的“伤寒二三日”,这一日是指初起,这二三日是指病情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并非指具体的日数。而“三日”往往是指太阳病容易发生传变的时期,在以后的条文中还会出现。至于“伤寒十三日不解”是指病程较长、已超过两个发展阶段。总之,原文中的天数对临床是有辨证意义的。虽然有些病证可能超出这些天数,这是特殊的情况,天数决非毫无意义。

第六 六经病的欲解时

[原文]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00—9:00)。(少阳病篇第 272条)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00—15:00)。(太阳病上篇第 9条)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00—21:00)。(阳明病篇第193条)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00—3:00)。(太阴病篇第 275条)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00—5:00)。(少阴病篇第291条)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00—7:00)。(厥阴病篇第328条)

[发微]

不同的外感病,其好转的时辰,在一日从早到夜有细微的差别。这是由于从早到夜自然界的阴气阳气有盛衰的变化,与人体病证的阴气阳气的变化相对应,对病情的好转起一定的影响。这是六经病各有欲解时的依据,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太阳病为风寒外感早期,巳至未时,正当中午,阳气旺盛有利于发散风寒,故为太阳病的欲解时。阳明病热邪与人体阳气均较旺盛,申至戌时,已是傍晚,自然界的阳气较衰,如此时病情不加重则阳明病可能好转。少阳病正气略微不足,寅至辰时,太阳初升,自然界阳气开始上升,有利于人体正气的恢复,此时少阳病可能有所好转。三阴病都是人体阳气有明显的不足,阴气较盛,其欲解时都在夜半至天明,此时阴气渐渐消退、阳气渐渐上升,三阴病在此时可能有所好转。

第七 寒热真假之辨

[原文]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太阳病上篇第11条)

[发微]

本条提出了临床辨证中的寒热真假问题。但本条的文字内容是比喻,皮肤指浅表、指表面现象,骨髓指内部、本质。其基本精神在于教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又教人要见微知著,身大热为何反而要加衣被?身大寒为何反而要掀开衣被?如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加以分析思考,便有可能得知其本质,从而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

发热与恶寒是外感病的最重要的症状,在其早期太阳病阶段,对发热恶寒加以深入的辨析,无疑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辨别临床见症的真假,掌握其内在本质,无论对何种疾病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古代只能根据病人的感觉作为判断真假的根据。现在还可以根据现代医学检查的结果作为判断真假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