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情缘

周永开的老家——巴中县化成乡周家塝也是山区,比起花萼山,山要小得多。但毕竟是在大巴山里,小也是相对的。在周永开的记忆里,那个周家塝,无论是山前山后,还是田边地头,到处都是茂盛的森林和树木。令周永开记忆犹新的是,他家老房子后面的田埂上,就有十多棵直径两到三尺的老柏树。老柏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树干雄伟苍劲,直指苍穹。少年周永开曾向父亲问过老柏树有多大年龄,父亲摇着头说他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像周永开这么大的时候,老柏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伸展着它翠绿的枝叶,默默地承受着风吹雨打,为大地投下一片浓荫。

在周永开徐徐展开的记忆画卷中,紧接着屋后老柏树的,是院子中间的另一棵大树。周永开回忆了半天,才记起那是一棵香樟树。那棵香樟树有多大?三四个大男人手拉手也环抱不住。那树有几层楼那么高,犹如撑开的一把巨伞,从树干七八米高的地方,向四周伸出去十多根比水桶还粗壮的枝干,干再生干,枝再长枝,根根枝干挺拔伟岸,犹如十多条巨龙在空中飞舞,意欲直冲云霄,浓荫将整个院子罩了个严严实实。

周永开记忆中的第三幅画面,是院子外边的一棵十多米高的蒙子树。蒙子树为大风子科柞木属,生棘刺,多生长于向阳的原野、坡地,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既耐寒,也耐旱。木材淡黄,纹理斜,结构细,做成家具不上色、不喷漆,打磨上蜡后,其清雅的风格与黄花梨家具非常相像。当然,这些在周永开的印象中不是最重要的,最鲜明的记忆是这棵蒙子树下有一座大碾盘。为什么把大碾盘安在蒙子树下?因为那蒙子树如一把巨伞,哪怕是烈日当空,树下也是一片阴凉。即使是下雨,有了蒙子树郁郁葱葱的枝叶遮挡,下面仍可以照常碾东西。周永开和小伙伴们最高兴的就是有人来碾东西时到下面去赶牛,有时还可以坐到碾杆上,让牛拉着转上几圈。那棵蒙子树及树下的碾盘,是给周永开贫穷的童年生活带来快乐的地方……

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林子大了,茂了,不但什么鸟儿都有,连虎、豹、野猪等野兽也在密林深处安了家。这些四条腿的邻居隔三岔五会走出密林,来“造访”山下的农家院落。周永开老伴吴应明5岁那年,一个人在家里睡觉,一只“大花猫”(老虎)从山上下来,不慌不忙地来到吴应明家的院门前。“大花猫”嗅觉灵敏,它张大鼻子在院门口站了一会儿,显然闻到了屋子里人的气味。不知是由于兴奋还是什么,它打了一个喷嚏。正是“大花猫”这个喷嚏,惊醒了正在屋角打瞌睡的大黄狗。这真是一条义犬呀!它睁眼一看,见“大花猫”正要进屋,便弓着背猛地跳到“大花猫”屁股后面狂吠起来。“大花猫”猝不及防,像是有些生气了,急忙回转身子朝大黄狗扑去。大黄狗朝旁边一跳,躲过了“大花猫”这一扑,接着便向外面跑去。“大花猫”恼羞成怒,朝大黄狗追了过去。

“全靠她家里这条义犬把‘大花猫’引开,不然老吴她早就没在人间了!”周永开这样说。可说完以后,老人突然叹了一声,目光中流露出十分惋惜的神色,又沉重地说了一句:“可惜了,那些大树在1960年被砍光了……”

在周永开的记忆中,那几棵树,特别是那棵香樟树,在村里人眼里,可是一棵挡煞气的神树呢。老辈人有规定,那棵树不准砍。即使是枝丫干枯了,只要没有自然掉下来,就不准去砍,更不用说砍活的枝丫了。老辈人说,枝繁叶茂,才表示全院子多子多福,谁砍了枝丫,谁就要断子绝孙!

这种对树的情感,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也是植物崇拜的一个表现。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树木、花草被赋予了某种灵性与神力。这种观念把自然看作万物之母,对自然要尊敬和崇拜,与自然相处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共生共荣,禁止恣意妄为,一旦违背就会受到惩罚。这种观念对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很有帮助的。

说到动情处,周永开沉浸在对那几棵树的美好回忆中:“村里过年过节或有什么红白喜事,在树下把桌子一放,就摆开‘坝坝席’来,又敞亮空气又好!平时老年人没事了,三五个人扯两根板凳树下一坐,面前泡杯老荫茶,就东家长西家短地摆起龙门阵来,把日子就轻轻松松打发过了。可以说,树与村子、与村子里的人,完全是融合在一起的。还不说它能清新空气,叶落了它能够肥地,枝枯了它可以当柴火做饭……我每见到一棵大树古树,心里就喜欢,站在树下有种不想走的感觉。如果看见有人砍古树,我就想和砍树的人拼命……”

这就是老人一辈子热爱森林、钟情山水的原因。“少无适俗韵”,老人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誓言,但“性本爱丘山”的情怀,却是和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高度一致的。由于工作的原因,老人只在家乡化成小学上过两年学,文化程度不高。虽然他不能像专家一样,准确说出生物系统和生态保护中那些专业术语,但他知道森林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山民的儿子,他从小在家乡大自然中的耳濡目染及其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审美愉悦,形成了他心中神圣的森林情怀。

这也才有了他后来的一系列故事——

20世纪50年代,周永开开达县地区之先,在巴中县莲花山办起全地区第一个国有林场,在那里植树5000多亩。后来莲花山林场成为全国林业方面的先进典型,时任巴中县委书记的周永开和林场一位姓彭的场长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表彰大会,周永开至今还保留着大会发的一本纪念册。

离休以后,他被推选为达县地区花卉协会顾问、达州市蜡梅研究协会会长。周永开说:“离休后,没什么大事了,大伙儿信任我,我就来做点花花草草的事吧……”

不仅如此,他还一头扎进大巴山深处做调研。

1992年,他又来到莲花山林场。这个他曾经洒下过汗水并使之获得过荣誉的林场,此时木荣山峻,景色旖旎,当地政府正在热火朝天地打造一个旅游风景区。他跟随游客顺着山路蜿蜒而上,沿途山花烂漫,泉水淙淙,青松翠柏似巨大的绿色屏障,披阳叠翠,漫山遍野怒放的杜鹃花,透着盎然春意,林中鸟飞兽走,蝶舞虫鸣,地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一个人间仙境。周永开在郁郁葱葱的林中穿行,仿佛漫步在迷人的画廊之中,真有超凡脱俗之感。他为当地政府开发莲花山旅游感到高兴,更为30多年前自己率先开办起这个全地区第一个国有林场感到骄傲和自豪。

周永开(右)在花萼山林间

在巴中县另一个林场——寺岭乡南阳林场,周永开更欣喜地看到了这个距县城37公里、远离城市和工业区且没有噪音、没有污染的林场,已建成森林公园,打造了观日台、猴王闹天门、修行十二峰、老土地、米仓古道、沐翠廊、万步梯、藏柏林、修行寺等众多景点。公园里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活生生的事实使周永开明白了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以及保护整个大自然、建设青山绿水的生态文明,对于富裕一方百姓、推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回到达县后,他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给地委、行署领导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信。他在信里写道:

白庙乡到清江镇20多公里的公路绿化得有特色,两旁栽的全是柏林,长得真爱人,既美化了公路,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公路栽树大有前途……

他特别提到南阳林场利用森林资源办旅游的事:

巴中南阳林场是该县海拔最高的地方(1400米),由于那里有一片森林很好,近几年去那里旅游的人成千上万。他们去看到茂密的森林,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又有鸟语花香,顿觉心情舒畅,于是唱歌跳舞、吟诗作对、论古谈今、绘画写意来抒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建设、对现在的幸福的爱。

他苦口婆心地算了一笔账:

巴中总面积384万多亩,耕地只有86万亩,人均0.8亩,宜林面积就有140万亩,人均1.4亩,如果认真地把这一亩四分面积像抓粮食生产那样重视和实践,这140万亩恢复到历史50年代积蓄450万立方米的用材林木的水平,按现在国家最低一立方米500元计,产值可达22.5亿元,人均产值可达2000多元,超过巴中现有人均产值500多元的三倍。

他还建议:

林业要有一个全面的长远规划,并要突出各地的特点,不要千篇一律地栽某一种树,适宜栽什么就栽什么。二是坚持把县、乡、村已办的国营和集体林场200多处20多万亩林地办好,成为林业基地。三是林业在种子上要下大气力,改变旧的观念,走种子新路,选择当地的良种并有计划地培育……一个县搞个小型的适合本地种植的种子园、植物园,对林业发展都是很需要的……

从摘录的只言片语里,我们不难看出周永开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对林业的热爱,对自然山水的钟情,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生存环境的向往,对民生的关注,以及他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的发展理念。我们似乎能听到他那颗博大的赤子之心跳动的声音,似乎能触到他的脉搏。

那么,这次他不辞辛苦,带着两位老友来到这座“凭栏俯视人间小,脚底烟云几万重”的花萼山,他能看见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