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平衡增长条件分析

再生产,即年复一年、反复不断进行的生产。它分为两个层次:单个企业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马克思运用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单个企业的再生产进行了分析,运用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对所有企业,也就是国民经济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马克思指出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研究实现问题,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社会总产品按用途分为生产资料部类(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第Ⅱ部类);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可以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随后,马克思按照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的逻辑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一、简单再生产

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这是因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要素和出发点。为了使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先要达到原有的生产规模,然后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可见,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是扩大再生产所必经的阶段。同时,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要扩大再生产,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追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些追加的物质要素,都是上一期生产出来的,是原来简单再生产结余和积累的结果。所以,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只能由简单再生产提供,扩大再生产只能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进行。

(一)假设前提

马克思给出了研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第一,假定生产是简单再生产。这意味着商品生产按照不变的规模进行。

第二,假定产品按照价值交换。马克思指出,“如果价格同价值发生偏离,这种情况对社会资本的运动并不会有任何影响。虽然单个资本家这时分到的价值份额将不再和他们各自的预付额成比例,不再和他们每人各自生产的剩余价值量成比例,但总体来说,进行交换的仍然是同一产品量”。(1)

第三,假定生产资本组成部分不发生价值革命。马克思指出,如果价值革命普遍和均衡地发生,就不会改变全部年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如果是局部地和不均衡地发生,那么价值革命会成为干扰,但这种干扰只是改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部分的相对量,不会对社会资本运动的基本原理产生影响。

(二)实现条件

马克思从以下等式出发研究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 4000c+1000v+1000m=6000

Ⅱ 2000c+500v+500m=3000

在该等式中,马克思假定两大部类剩余价值率为100%;假定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假定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都是4∶1;假定所用不变资本等于所费不变资本。

从该等式出发,马克思给出了社会总产品的三个基本实现条件。

第一个实现条件是:

公式(2-1)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它体现了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顺利进行,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顺利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第二个实现条件是:

公式(2-2)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

第三个实现条件是:

公式(2-3)表明生活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Ⅱ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生活资料相等。

因此,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只有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总产品,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因此,要完整把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必须分析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运动规律。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假设剩余价值没有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有一部分用于追加投资,则:

其中,Δc表示追加不变资本;Δv表示追加可变资本;m/x表示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

假定产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生产资本组成部分不发生价值革命,可以得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基本实现条件。

第一个实现条件是:

公式(2-5)表明,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必须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

第二个实现条件是:

公式(2-6)表明,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价值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

第三个实现条件是:

公式(2-7)表明,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两大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

因此,公式(2-5)、公式(2-6)、公式(2-7)给出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的经济平衡条件。

三、实现条件

从公式(2-1)至公式(2-7)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影响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条件。

从公式(2-1)可以看出,公式左边Ⅰ(v+m)在实物形态上表示生产的用于必要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表示耗费的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公式右边Ⅱc在实物形态上表示生产的用于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资料,在价值形态上表示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正是通过这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第Ⅰ部类资本家生产的用于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得到实现,第Ⅱ部类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国民收入得以满足;同时,第Ⅱ部类生产的用于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消费资料得以实现,第Ⅰ部类资本家和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的国民收入得以满足。因此,两大部类的实现条件表明,投资和消费的比例是决定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第二,新增投资和新增消费的比例是影响社会扩大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从公式(2-5)可以看出,公式左边Ⅰ(v+Δv+m/x)中包含追加可变资本,因此,它在实物形态上用于第Ⅱ部类的原有生产资料生产和追加的生产资料生产,在价值形态上表示原先耗费的劳动力价值、追加的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公式右边Ⅱ(c+Δc)在实物形态上表示用于第Ⅰ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消费的原有消费资料生产和追加的消费资料生产,在价值形态上表示原有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正是通过这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第Ⅰ部类资本家原有和追加的用于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得到实现,第Ⅱ部类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得以满足;同时,第Ⅱ部类用于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原有消费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的生产得以实现,第Ⅰ部类资本家和工人用于购买原有生活资料和追加生活资料的国民收入得以满足。因此,两大部类的实现条件表明,新增投资和新增消费的比例构成是决定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第三,投资和消费的总和决定了社会再生产的规模。

将公式(2-2)和公式(2-3)相加,可得:

公式(2-8)左边表示当年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公式右边Ⅰc+Ⅱc表示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Ⅰ(v+m)+Ⅱ(v+m)表示消费资料的需求,也就是等于国民收入。因此,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要正常进行,就要求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也就是等于投资和消费之和。因此,投资和消费的总和决定了社会再生产的规模。

将公式(2-6)和公式(2-7)相加,得公式:

从公式(2-9)可以看出,公式左边表示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当年生产的社会总产品,公式右边的Ⅰc+ⅠΔc+Ⅱc+Ⅱ Δc表示投资。这里的投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两大部类的重置投资,也就是(Ⅰc+Ⅱc);另一部分是两大部类的新增投资(ⅠΔc+Ⅱ Δc)。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ⅠΔc+Ⅱ Δc=0。公式右边的Ⅰ(v+Δv +m/x)+Ⅱ(v+Δv+m/x)表示消费。这里的消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两大部类工人的原有收入Ⅰv+Ⅱv和追加收入ⅠΔv+ⅡΔv,这部分收入用于工人的消费;另一部分是资本家的收入Ⅰm/x+Ⅱm/x,这部分收入用于资本家的消费。

可见,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要正常进行,要求社会总供给等于社会总需求,也就是等于重置投资、新增投资、原有消费和追加消费之和。

因此,社会再生产要正常进行,就要求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总量平衡,就是指社会总供给要等于社会总需求,也就是要等于投资和消费之和。结构平衡,就要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要合理。不仅原有投资和原有消费的比例要合理,新增投资和新增消费的比例也要合理。只有投资品和消费品的生产等于投资品和消费品的需求,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