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天子要动刀了!

杨一清猛地的一震!

难道是这新帝...

青龙似乎是知道了杨一清心中所想,坚定的点了点头。

“哈哈哈哈!”

杨一清爽朗的笑容响彻整座城楼。

“天佑我大明!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杨一清自然也是猜到了青龙说的京都变天了的真正含义。

大明的这片天,终归还是回到了皇帝的手里。

少年天子并没有让他失望。

反而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并且皇帝还给自己送了一份大礼。

要不是皇帝派锦衣卫的高手前往漠北取下了鞑靼瓦剌联军首脑的人头。

自己镇守多年的大同说不定就已经被异族攻破。

杨一清此刻望着北直隶京都的方向,重重的跪了下去。

“烽火连天戍边疆,不畏艰险护家园!”

“卑职当为吾皇赴汤蹈火!至死不渝!”

这一幕,让锦衣卫的青龙也深受感动,随即将杨一清扶了起来。

“杨总兵,陛下刚登基就对九边要塞异常的关注,我等也绝对不允许属于大明的土地被异族入侵!”

青龙随后坚定的继续说道。

“陛下这次派我等来执行此次任务绝对不只是要鞑靼瓦剌联军退兵...陛下要的是能够覆灭北元的余孽!”

杨一清再度被青龙的话给震颤到了。

此刻杨一清的胸腔内一股股热辣辣的气血冲上头顶。

没错!

我们要的不只是鞑靼瓦剌联军的短暂退兵,要的是将这些影响大明安定的北元余孽异族统统覆灭!

这新皇帝有如此魄力又有着这等智慧,大明何愁昌盛也?

......

明都城。

养心殿。

朱佑樘堂前站着大明未来的重将之臣。

新上任的内阁三阁老和六部尚书都聚集于此。

这一场小小堂会对于新上任的几位官员也是至关重要。

同时他们也想知道天子未来的执政方法。

共同让大明走向辉煌才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众人都在等待着朱佑樘的开口,可是接下来朱佑樘的话让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傅爱卿,你作为礼部尚书,可知这句话为何意,出自何处?”

傅瀚作为刚刚被升职为礼部尚书,和内阁六部其他几人一样。

以为这次皇帝召见他们会商讨一下诸如改革军事、推问库银亦或是税收改革等等方面的问题。

唯独没有想过天子会问出这等话。

礼部尚书傅瀚还是急忙回道。

“回陛下...此句出自于《孝经》,孔圣将‘孝’分为了三个层面,小孝为侍奉双亲,中孝为侍奉君王,大孝为修身立事实现自身的远大志向...”

朱佑樘点点头,继续问道。

“那朕问你,爱卿认为哪一种孝更为重要?”

傅瀚的额冒着斗大的汗珠,有些惶恐的回道。

“回陛下!我等身为朝廷命官,为天子做事,自然是‘中于事军’最为重要,吾等愿为吾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旁的内阁尚书也是纷纷点头。

而朱佑樘则是摇摇头,随即淡淡道。

“既然如此,那孔圣人何为会将‘始于事亲’立在《孝经》之首?”

朱佑樘的一番话让礼部尚书傅瀚不知应该如何回答。

朱佑樘继续说道。

“即日起,追封吾母纪氏为大行太后,谥号‘孝穆’,合葬帝陵。”

这话说完,身旁的内阁和六部尚书豁然开朗了起来。

刘健则是低着头,眼眸之中藏着深深的震撼。

在此之前,刘健也想过今日皇上召见自己说的那些话。

以皇上刚登基这段时间以来的作风和手段,首先要先说的无非就是一些震慑他们内阁六部的话。

毕竟内阁和六部都不是省油的灯。

甚至有时候还能动摇皇权。

可是如今的刘健才发现...他错了!

没想到自己和天子比起来,目光还是浅薄了许多。

亦或是说,是自己刚刚被升至内阁有些急功近利了。

册立先后这一步,看上去无关紧要。

实则里头都是天子的大智慧。

也可以说这是少年天子初登记之后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关乎着新天子能否在天下人面前站稳脚跟。

大明自建国以来,一直都是以孝治天下。

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在孝道方面做的非常好。

朱元璋对孝道的体现主要就在对朱家先人陵寝的修建和对孝道的尊崇上。

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葬于南京,也叫“孝陵”。

甚至在朱元璋的遗诏上,也依然念念不忘阐发孝道。

朱元璋推崇“以孝治天下”,孝陵也是明朝崇尚“孝道”的一个缩影。

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推崇孝道,才能如此的受到百姓和天下人的尊重和爱戴。

朱佑樘这么做的目的为了就是日后能在天下百姓眼前名正言顺的站住脚跟!

刘健心中不禁心生佩服,他完全被朱佑樘的心思给折服了。

本来以为天子不过是个杀伐果敢,有魄力的皇帝。

现在看来,这天子无论是手段还是智慧心思都非常的不一般啊...

追封大行太后的事很快就定了下来。

自然没有任何反对。

一个个都在赞叹朱佑樘的孝心。

片刻后,养心殿陷入了沉默。

朱佑樘则是坐在龙椅上翻阅着奏疏。

又过了很久,朱佑樘合上了案牍上的奏疏,这才开口道。

“周爱卿,你作为户部尚书,可知如今大明国库还剩多少银两?”

周洪谟作为刚刚上任的户部尚书,自然早有准备。

“回陛下...成化末年至今,大明国库存银八十万两。”

朱佑樘微微有些皱眉,转头问向一旁的刘健。

“刘阁老,卿认为按照大明的税收,去年结余的国库应当有多少?”

刘健能成为内阁首辅,这些事情他早已熟记于心上。

刘健一五一十的回道。

“回陛下...按照大明累年的税收,大明的国库存银应结余至少六百万两以上...”

朱佑樘点头道。

“李阁老和谢阁老你们两人的答案呢?”

李东阳和谢迁两人附和道。

“刘阁老和微臣想的一样...”

朱佑樘再度点头,淡淡的说道。

“九边要塞这些年来欠下军饷一共七百五十万两,兵部还有借贷于民间的三百万两用于军队的开支还没有还清。”

几人有些不明白天子想要说什么。

接下来朱佑樘的话让内阁三人脸色一变。

“既然如此,朕给你们内阁半个月的时间,要在国库见到六百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