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桃源问津

看向左壁的凹陷处,那里有一团黑糊糊的物体紧紧附着在石壁上。

走近细看,在那黑色物体的上方,有一道明显的裂缝,缝中的水不断溶蚀着石壁,在下方形成了一处钙华堆积体。

由于上面覆盖着一些泥土与杂质,再加上光线昏暗,乍看之下,很难辨认出其真实面貌。

然而,这钙华的形态却透着一丝奇异的韵味,仿佛在邀请旅客展开丰富的想象,它究竟像什么呢?

正当宁华他们陷入沉思时,前方的景牌为其揭开了谜底——那是一尊正在潜心修炼、立志成佛的苦修罗汉。

罗汉的面部表情扭曲而痛苦,眉须长而卷曲,袈裟破烂不堪,头上还长着少许青苔。

在佛教的传说中,有一种极为残酷的修炼方法,即自残手臂、眼、耳、口、鼻等感官器官,以此让修炼者忍受肉体上的巨大痛苦,去追求心灵的净化。

人们无从知晓这种修炼的意义何在,也不知何时才能消除欲望、大彻大悟、脱离苦海、升入天堂,甚至云游四海、拯救人间生灵。

桃源问津

在这段峡谷之上,散落着一些岩溶性的崩塌残留物,它们巧妙地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石门关隘,使得原本就狭窄的游道显得更加局促。

溪水在此处不断冲蚀,潭底深邃莫测,仿佛直通地心,加之石门处光线昏暗,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伫立此地,耳边充斥着潺潺的水声,俯视那深不见底的潭水,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不禁油然而生,仿佛自己正一步步踏入传说中的龙潭虎穴,令人心生怯意。

为了尽快摆脱这种不安的情绪,游客们往往三步并作两步,匆匆穿过这道石关隘。

然而,当人们终于跨过这道天然屏障,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此时,春光明媚,峡谷两壁不再狭窄逼仄,地形也变得宽敞开阔起来,原本压抑的心情瞬间得到了释放,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深切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意境界,也再次让人感受到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诗性也随之得到陶冶。

小小天生桥

天生桥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伏流溶蚀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形成地下溶洞后,洞顶发生崩塌,从而形成天窗。

随着天窗的进一步扩大和加宽,原有的洞顶只留下少数岩性特别坚硬的岩层,最终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天生桥地貌。龙水峡地缝上游的天生三桥地质奇观就是这样形成的。

然而,此处的天生桥成因却与之截然不同,它是由峡谷顶上崩塌下来的一块巨石横跨于峡谷两侧,下方留有一道桥洞,宛如一座天然的石拱桥,因此被称为小小天生桥。

这座桥的崩塌时间已有上万年历史,而且在桥拱底部还发育了众多形态优美、小巧玲珑的钟乳石,使得这座桥显得格外沧桑古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