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历史里的文化瑰宝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夏代器物。1984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遗址,现藏于洛阳博物馆。与其形制相近的铜牌饰共三件。该铜牌饰长16.5厘米,宽8—12厘米,主体框衬由青铜铸就,饰以兽面纹,数百片绿松石镶嵌其上,做工精美,体现了成熟的镶嵌工艺。兽面的球形眼珠具有视觉压迫感,幽绿的光泽氤氲着神秘的气息。有关专家推测,该器物的主要功用是“布道设教,沟通天地,宣扬教化”。夏商周已形成礼仪制度,当时的人把世界分成天、地、神、人等不同层次,而不同层次间的沟通需要借助某些动物尤其是猛兽的力量,兽面图案正是重要的沟通载体。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商代,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已知中国最重的青铜器。早期叫“司母戊鼎”,后来通过对器身上铭文的新的考释,改为“后母戊鼎”。鼎身有盘龙纹和饕餮纹,盘龙环绕,显示威严。饕餮是吃各种食物的神兽,表示吉祥、丰年足食。后母戊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体现。

晋侯鸟尊

晋侯鸟尊,西周祭祀器物,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整个鸟尊主体造型为凤鸟回眸,在凤鸟的背上,有一只小鸟与之相对。整体鸟尊丰满,两翼上卷,凤尾下设有一象首,其中象鼻向下内卷。羽片纹遍及全身,部分云纹、雷纹布置其中。鸟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图腾,是连接人与天神的神物。此晋侯鸟尊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剑长55.7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直径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身中靠近剑首的位置铸有八字铭文,即“越王鸠浅自作用剑”。此剑造型精美,锋刃锐利,历经千年仍未生锈,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春秋时期,盛酒器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一共两件,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一件高125.7厘米,另一件高126.5厘米,均重64.28千克。造型整体方形,底部两条卷尾兽支撑整壶,壶身装饰传统花纹和蟠龙纹,壶体四面各有一只神兽,壶身上的龙、兽做向上攀爬状,壶盖为莲花瓣的形状,向四面张开,莲瓣中央有一只昂首振翅、眺望远方的仙鹤。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

牛虎铜案

牛虎铜案,战国时代古滇的案祭礼器,1972年在江川县李家山出土。造型为两牛一虎,以一只大牛为主体,尾部有一老虎反扑,大牛腹部立一小牛,大牛四角为案足,整体造型寓意大牛牺牲自己保护小牛。牛牲为祭祀“三牲”之首位,而虎在滇文化中有崇高地位,常立于滇人祭祀的铜柱顶端,为崇拜之对象。整体来看,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

战国水晶杯

水晶杯,战国时期,1990年出土于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通高15.4厘米,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是中国早期出土的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运用了弧面打磨和抛光工艺,水晶材质的纯度非常高,杯身通体透明素净,无纹饰,整体略显琥珀色。造型奇特,酷似现代玻璃杯,是无与伦比的珍品,也是杭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秦代,兵马形制的陪葬品,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揭示了过去的人殉制度,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以“俑”陪葬来代替人殉。兵马俑有士俑、军吏俑、车马俑和鞍马俑。制作方法主要是陶冶烧制,进行彩绘。秦始皇兵马俑是“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秦量

秦量,秦代,是为统一全国量制而由官府颁发的标准量器。秦量的材质多为铜质和陶质,铜量有方升和椭量,陶量则多为圆桶形。秦量外壁大都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所颁发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有的还带秦二世所颁袭用旧制的诏书,说明当时确向全国推行统一的量制。

素纱禅衣

素纱禅衣,西汉,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素纱是秦汉时期做夏服和衬衣的一种非常流行的衣料。此件素纱禅衣为精缫的蚕丝织造,以素纱为面料,透明无色,无衬里,单经单纬丝交织的方孔平纹而成。整件衣物重49克。西汉直裾素纱禅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国古代丝织史、服饰史和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西汉金兽

西汉金兽,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金兽为豹形,蜷缩状,头枕于前腿之上,身短而粗壮,头大,附耳瞪目,颈部戴项圈,底座空凹,内壁刻有小篆“黄六”二字,为秦汉文字。西汉金兽是中国考古发现的金器中最重的一件,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金兽全身布满大小一致不规则的圆形斑纹,是整体铸成之后,特意用工具捶击上去的,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马踏飞燕

铜奔马,东汉,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重达7.3千克,造型昂首嘶鸣,右后蹄踏一只飞燕,其余三蹄作凌空奔腾状,整体十分灵动,彰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铜奔马是用分范合铸的方式铸造而成,铸造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1983年,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宝级文物。

击鼓说唱陶俑

击鼓说唱陶俑,东汉明器,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昆俑是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通高56厘米,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泥质为灰陶。整体造型憨态可掬,形象生动,神态活泼,人物头扎巾帻,袒腹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富有浓厚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它的发现说明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流传到民间。它被称为“汉代第一俑”,属国家一级文物。

三国青铜马

青铜马,三国文物,2008年出土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菜越三国墓。马呈现站立式,做引颈嘶鸣状,前肢微微外张,后肢直立,马尾下垂。青铜马通高163厘米,重约2吨,全身灰绿色,是国内出土的体型最大的青铜马,堪称“中华第一青铜马”。

青釉神尊兽

青釉神尊兽,西晋陶瓷器,1976年出土于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通高27.9厘米,胎质呈现棕色,造型略微呈现梨式。整个器物外部雕有神兽,瓶口处塑出头部,形象威严,面目狰狞,双目突出,器物腹部位置即为神兽腹部,器耳即为兽耳,四肢紧贴前胸及下腹,全身刻满纹饰,器底外部刻有“东州”二字。西晋青釉神兽尊显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隋代金项链

隋代金项链,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项链长43厘米,重91.25克。由28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每个球珠上都嵌有珍珠10颗,以多股金丝编织的索链连接,项链上端为圆形深蓝色垂珠,项链下端居中为大圆金饰,镶嵌鸡血石。鸡血石周边嵌有24颗珍珠,左右各有方形、圆形金饰。鸡血石下挂一水滴形青金石。整串项链制作精美,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舞马衔杯银壶

舞马衔杯银壶,唐代银器,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通高14.4厘米,壶的造型是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扁圆形壶身,上面有覆莲瓣式的壶盖,盖上还系有一条14厘米长的麦穗式银链,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壶中的主要造型在壶腹部位置,图案为一只骏马,马口衔酒杯,马尾上扬,以模压手法使图像凸起,整个图案动感十足。舞马衔杯银壶整体焊接,但几乎看不出焊接痕迹,是盛唐时期工艺品的典型代表。

官窑粉青釉弦纹瓶

官窑粉青釉弦纹瓶,宋代,通高33.6厘米。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有长方形扁口可供穿带。通体施粉青釉,釉层肥厚,釉面满布开片纹,纵横交错。此瓶瓶面素净,配以简单的弦纹作为装饰,釉色粉青,整体给人以深沉的玉质美感,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为张择端所画。此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全卷画面内容丰富,再现了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风貌。图中大至原野、商廊,小至人物、摊铺,还有大量的房屋、桥梁、城楼,整个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作画。整个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属于国宝级文物。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青花四爱图梅瓶,元代,2006年出土于湖北钟祥郢靖王墓。瓶高38.7厘米,整体以“凤穿牡丹”和“四爱图”为主题纹饰。瓶身所饰“四爱图”内容分别是《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元青花四爱梅瓶是一种釉下彩,青花料绘制在白色的素胎上,再上一层透明釉,经烧制而成,整体胎质厚重,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元代瓷器,1950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梅瓶由景德镇烧制,通高44.1厘米。整体造型为小口,短颈,平肩平底,上部粗圆,肩部以下收敛。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故事,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在绘画技法上,此瓶采用了点染技法。梅瓶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展现出一个时代最高的制瓷工艺文化水平。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明代,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此冠通高48.5厘米,由九龙九凤组成,帽顶前端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其下有八凤,帽后部有一凤。凤冠的帽胎由漆竹扎成,面料以丝帛制成。整个凤冠的编制过程工艺复杂,采用了花丝、点翠、镶嵌等方法。全冠一共使用了珍珠4414颗,红宝石115块,加之龙象征威严权力,凤凰号称百鸟之尊,充分彰显了佩戴者身份的尊贵。

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

金镶红蓝宝石冠,明代,于1963年出土于云南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之沐崧夫妇合葬墓。石冠呈半球形,由形似莲花瓣的薄金片,内外四层累叠而成。冠面镶有红、蓝、绿、白等各色宝石50多粒。冠两侧有小孔,需要用金簪插入冠内发髻中固定冠身。该冠采用多种工艺技法,如锤揲、錾刻、镂空、镶嵌、焊接等,体现了明代金器制作高超的技艺水平,彰显出明代王侯之物的雍容华贵之风。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清宫里的陈设器,由翠玉雕琢出来的白菜形状,长18.7厘米。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翠玉白菜有着洁白的菜身,翠绿的叶子,菜叶上还停留着两只昆虫,分别是螽斯和蝗虫,昆虫象征多产,寓意着子孙众多。无论是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还是象征意念,三者搭配,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金瓯永固杯

金瓯永固杯,清代,原属清宫旧藏。高12.5厘米,杯金质,外形像鼎,圆形,直口。杯口处有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杯身遍布珠宝,以红蓝色宝石居多。金质雕花,珠宝镶嵌其中间位置。杯身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整杯由三足支撑,三足为象首式,额顶及双目间嵌有珠宝。金瓯永固杯是清宫内不多见的皇帝专用饮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