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乃生活用品,算得上“文化”吗?枕,往昔少有被视为“文化”的机缘;甚至近世的服饰专著,也大讲衣冠,不予枕一席之地。三国吴人张纮则比较公允,曾作《枕箴》,将枕与冠相提并论,提出“冠御于昼,枕式于昏”,皆为“元首”(头)所用,只是昼夜有差罢了。古礼规定,新的鞋也不准放在枕上。因为,鞋卑枕尊,不能以卑犯尊。由此可见枕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了。枕在漫长的岁月中,与民俗、文学、艺术、医药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若细论起来,内容相当丰富,称之为“枕文化”并不为过。

最早出现的枕是角枕?

青铜角枕

欲说“枕”,还得先说说它的起源。

李白有两句诗:“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诗人自称这诗句是写的醉态。读来深感诗人心胸豁达。现在我们从枕史的角度来看,在茹毛饮血的时代,先民也可能曾与诗人一样,以苍天为衾、大地为枕吧!确切地说,最初曾有无枕的时代。

贾岛也有两句诗:“井底泉通竹下池”, “床头枕是溪边石”。这诗讲的是有枕的时代。从枕的起源来看,先民大概也曾和诗人贾岛一样,以天然河卵石为枕。若此,这当是最古老的枕头,即石枕。欧洲考古曾发现19万年以前的石枕,是在法国的莫斯特发现的,发现时枕在一具尼安德特人遗骸的头骨下,是块燧石。这是已知的世上最早的石枕。

《双鹿图》【清】沈铨 绘

中国先民历来也有枕石之风。但据文献记载,最古老的枕头却是“角枕”。《诗经·葛生》有句曰:“角枕粲兮,锦衾烂兮。”这是写一位相思之妇,看到丈夫的枕衾粲烂若新,而人不见归的情景。《周礼·玉府》记载:“大丧……复衣裳、角枕。”即国王死后,将其上衣盖在尸体上,再枕以角枕,以之招魂。这里提及生前死后都用角枕,是值得注意的。

角枕是怎么起源的?如前所述,石枕起源于枕石,角枕自然起源于枕角。所枕为牛角、鹿角。考古曾发现有青铜铸成的牛角形物,时代为西周,但难以确定是否即为一种角枕。可以确知的青铜角枕,是西汉时代的,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的古墓中,属于滇文化。那角枕两头翘起,枕的两头各立一雄健的黄牛,那牛角被夸大而突出了,显得十分威猛。鹿角枕考古未见,但古籍中有所记载。明代陈仁锡辑《潜确类书》中载有“四皓鹿角枕”。“四皓”,也称“商山四皓”,是汉初的四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玉鹿

先民为何要枕角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枕,卧为所荐首者也”。荐,即垫。然而,可荐首之物甚多,为何唯独要用角呢?这同先民的角崇拜有关。我原以为角生于兽头,其势威猛,甚为可惧;可是,死兽之角,又有何可惧呢?1986年,我从四川,购得牛角号一只。当回京到家,我家那乌云盖雪的小猫咪如见虎狼,浑身颤抖,尾毛奓起,嚎叫之声甚为凄厉,惶悲之状,实难言表。我不得不将那牛角号藏起。由是令人联想到渔猎时代的先民,若以牛角、鹿角护身,睡时枕在头下,可防范一般禽兽的侵扰,想必角崇拜的观念即由是而生的吧!

民族学的材料揭示,几十年前仍过着狩猎生活的鄂伦春人,埋葬死者后,即在其墓顶放上成对的鹿角。这也许是生者送给死者的护身符吧。

无独有偶,考古学已然揭示:2000多年前,楚人也有为死者随葬鹿角的风俗。有的用真鹿角,有的用青铜铸成生有鹿角的异禽怪兽,也有用漆木雕成的鹿角。考古学者称之为“镇墓兽”。

角崇拜的风俗,大约起源于人类的童年,或许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枕角的风俗,想来也相当古老。然而,“角枕”一词见于文献记载,却只有2600多年。

古人怎么就爱睡硬邦邦的枕头?

角枕,初用真角,后则制为角状。文学家司马相如在《美人赋》中曰:“茵褥重陈,角枕横施。”这表明,西汉时角枕仍在使用。考古发现的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枕头,已是方形,可两头还各加有一兽头,其形为从角枕到方枕过渡型。东汉时,已盛行方枕,也称“六安枕”,因呈长方体、六面皆可安放而得名。崔骃曾作《六安枕铭》,称“枕有规矩,恭一其德”。张纮《瑰材枕赋》中也说:“制为方枕,四角正端。”这是枕的形制的一大变革,故引起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注意。

从考古发现看,早在先秦已有准方枕问世了。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竹木枕,形若几案,两头有木制方框为承托,两框之上用12根竹片排成枕面。长60.8厘米,宽16.8厘米,高13.3厘米。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方枕,距今2400—2500年。

秦汉以及六朝制枕,多以木、石为之。

木枕有柏枕、芳松枕、黄杨枕、楠木枕、色棱木枕,以及竹根枕、藤枕等。

石枕,如文石枕、白石枕、桃花石枕、青玉枕、碧玉枕、翡翠枕、水晶枕,以及琥珀枕、玻璃枕、珊瑚枕、石膏枕等。据史料记载:清末慈禧太后入殓时,曾特制一翡翠枕,雕成西瓜之形,名曰翡翠西瓜枕。如此硕大的翡翠,世所罕见,价值连城。

这些材质的枕头大多硬邦邦的,难道他们睡着不觉得难受吗?

古人认为睡硬枕可以使人睿智。其实,在战国时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的记载。而且,古代男女皆束发,尤其是隋唐五代时的女性,特别喜欢高耸的发髻,睡觉时依然用钗或簪固定发髻,睡硬枕能很好地保持头发的造型。在硬枕最流行的唐宋,诗词里就有描写女子睡觉翻身时,头上的簪子与玉石枕头轻微相碰,发出的清脆声响:“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

枕头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名堂,令人生趣。

盐枕。《后汉书》载:“高昌有白盐,其形如玉,高昌人取以为枕,贡之中国。”

夜明枕。《开元天宝遗事》载:“虢国夫人有夜明枕,设于堂中,光明一室,不假灯烛。”

重明枕。《杜阳杂编》载:唐元和八年(813年),大轸(秦)国贡重明枕,洁如水晶,中有楼台人物,栩然若生。这大概是有内画的玻璃枕。

漆画韦枕。据《魏武上杂物疏》载:“漆画韦枕两枚。”为汉献帝的御用物。韦枕即皮枕。另外,《梦溪笔谈》则载:“古法以牛革为矢箙(箭囊),卧则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中空)能纳声也。”这可谓是皮枕的一种科学妙用。

方枕取代了角枕。可是,角枕的神秘性也遗传给了方枕。这里略说两例。

一为柏枕。南朝刘义庆《幽冥录》曰:焦湖(安徽巢湖)庙祝有柏枕,三十年后拆一小孔,县民汤林,来庙祈福。庙祝令其入枕上孔内。林入枕中,见朱门琼台,胜于现世,后升高官,得赵太尉之女为妻,育子六人,四男二女……林于枕内,永不思归,忽遭灾难,突而逃出。枕内几十年,而实只俄忽之间也。

这个柏枕的故事,就是后来唐人撰写《黄粱梦》(又称《枕中记》)的母本。《黄粱梦》中称为“囊中枕”,依其母本当为柏枕。古人以为柏有神力,其木有香气,可辟邪;其柏子为仙人之食,可长生。故自先秦以来,茔墓之地多种柏树。

一为无患枕。晋人卞敬宗有《无患枕赞》,曰:“器物多祥,君子攸宜。”“长隔灾气,永集灵祉。”简言之,无患枕乃吉祥之物,长睡此枕,可辟邪得福。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宋摹本)

【五代】顾闳中 绘

宴会中的床榻上,床帖拉开,被子堆叠,枕头也放好了,以便累了随时可以躺下休息

无患枕,因用无患木制成而得名。何谓无患木?即今栌木,亦称黄栌,属漆树科,叶若卵形,落叶灌木。在北京,深秋之季,西山上红叶遍布,确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美,人争往观胜。同时,由于受了“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的影响,人多以为红叶是枫叶。其实,西山红叶,枫叶为次,而以黄栌为主。栌叶入秋变得鲜红,这是一大特色。

“栌木”又为什么称“无患”?

晋人崔豹《古今注》中有一段注解:

“昔有神巫,曰淫眊,能作符劾百鬼,又以栌木为棒,得鬼则棒杀之。世人竞取此以为器,以厌邪魅。故‘栌木’曰‘无患’。”

原来,栌木枕同神巫的杀鬼棒有关,枕此,自然平安“无患”了!

古人为什么喜用动物造型的枕头?

角枕的神秘性,不但遗传给了某些方枕,也遗传给了某些肖生枕。

北宋定窑孩儿枕

唐三彩狮子枕

枕的形态,除方的、圆的、角形的、扁形的之外,最为多彩多姿的是肖生枕,形象多富情趣,乃枕中的艺术品。诸如:

鹧鸪枕。《杜阳杂编》记载:唐朝,同昌公主有鹧鸪枕,以七宝盒盛之。公主出嫁时,捧出之。显然,这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孩儿枕。唐代始烧制瓷质的孩儿枕,宋代广泛流行,其中不乏珍品。考古多发现,有的还流落异邦,均堪为国之珍宝。

龙虎枕。唐诗有句曰:“收取头边蛟龙枕”,宋诗人梅尧臣有句曰:“虎头雕枕剔空嵌”,分别提及“蛟龙枕”与“虎头枕”。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收藏的一宋代名枕,形为一龙一虎正在争斗,极为生动,名曰影青龙虎斗圆雕瓷枕。这种既有实用意义又有欣赏价值的艺术瓷枕,尚不多见。

在诸多肖生枕中,流行时间最长、地域最广的是老虎枕。老虎枕为今日民间的生活用枕,也是民间一种工艺品。

老虎枕起源于何时?

晋人王嘉《拾遗记》曰:三国时,魏宫中有玉虎枕。昔东汉时诛梁冀所得,云单池国所献。虎胸上有题记,云为“帝辛九年献”。

帝辛,即殷纣王。依此说,3000年前已有虎枕了。但此说乃宋人编造,并云纣与妲己曾共枕此枕等,实不足凭信。但是,若说魏晋时已有虎枕,则即为确据了。试想:作者若不曾见过虎枕,怎能编出这段传说来?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宋人赵令畤《侯鲭录》的记载:“李广兄弟射于宜人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虎头为枕,示服猛也。”又云:“铸铜象其形,为溲器,谓之虎子,示厌辱之。”

依此说,自李广始,方以虎头为枕,铸虎形溲器。考古已发现有战国的、汉代的青铜虎子。同时,此说最早见于《西京杂记》。该书所记西汉事不尽子虚。李广为汉代虎将,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19年。看来,中国为父母者多喜让孩子睡虎枕,希望孩子虎虎有生气的风俗,至少有史2100多年了。

其实,虎枕的作用,并不仅为示猛,还在于辟邪。《论衡》记有一则神话。

东海中有度朔山,山上有桃树,其枝叶所覆三千里,为众鬼所归之处。有两神人,名神荼、郁垒,看守众鬼。若有为恶者,则用苇索捆之,让老虎吃掉。

所以,汉代人画门神,门神旁画有猛虎。大概这神话的缘故,做父母的才为小儿穿上虎头鞋,戴上虎头帽,令其睡在虎枕上,那小儿不但形象威猛,且鬼不敢犯,得保平安。

与老虎枕类似的还有许多肖生辟邪枕。

据《旧唐书·五行志》载:唐中宗的皇后韦后有个妹妹,称“七妹”。她颇信肖生枕之神效,制有“豹头枕”“白泽(一种神兽)枕”“伏熊枕”等。据说,豹头枕可以辟邪;白泽枕可以辟魅;枕伏熊枕,多生男孩儿。这是古代的风俗。其实古人也不尽相信,有识之士,称之为“服妖”,不以为是。

大约在元代,绣花枕兴起,肖生枕的形象则衍变成绣枕两头的吉祥图案。如今枕上也多绣花,人们所追求的已经是艺术美,其原始的神秘性早已悄然而逝。

孙思邈靠药枕活到142岁?

据记载,唐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孙思邈活到了142岁,就是因为他自己有一个药枕。所谓药枕,就是把中药放进枕头里,通过中药独有的芳香气味,达到“闻香祛病”的效果。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治头项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色变,内囊中枕之。”

药枕,可医治眼疾、头痛、感冒、高血压、风湿病、老年慢性气管炎,以及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因之,其品类很多。诸如:

菊花枕。南宋诗人林亦之自述说,自己闭门读书二十年,弄得老眼昏花,秉烛夜读时竟连虫、鱼等字也分不清了。后经睡菊花枕,居然返老还童,又能读蝇头小字了。因此,他作有《菊花枕子歌》,有句曰:“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同时代诗人陆游,也于秋采菊,缝枕,并为之咏诗,流传颇广。菊枕之外,还有以荞皮、蚕沙、茶叶、决明子等为枕的,皆取其性凉,清脑而明目。

豆枕。唐代诗僧齐己《豆枕诗》有句曰:“豆枕依凉冷,莲峰入梦魂。”据《本草纲目》讲,“煮豆枕之”,可治“日夜不眠”。怪不得那位诗僧说,枕了豆枕,自己上了莲峰,成了佛,再也不失眠了。豆枕,多用绿豆,其性凉。亦有用赤豆、黑豆,也有以米为枕的。其药效则不尽相同。

麝枕。麝香有通络、开窍的功能。相传,枕内放入麝香,可令人安神,不做噩梦。可是,诗人陆游却怀疑此说,有诗句曰:“麝枕何曾解梦恶,玉壶空解贮啼红。”

相传,还有一种枕,能令人做美梦,飘飘欲仙,故名“游仙枕”。《开元天宝遗事》载:“龟兹国进一枕,色如玛瑙,温润如玉,枕之则十洲之岛、四海五湖尽在梦中。”此种游仙枕如何制得,未详其理。当代诗人流沙河,有诗咏《药枕》,即说:“医我失眠,载我远游,你是翩翩不系的木兰舟。赠给屈原一艘、杜甫一艘,请前贤伴我航天去,漂向月球。”诗人将那药枕喻为航天的木兰舟,还要乘舟去月宫,访问嫦娥呢!这或许可以作为那“游仙枕”的一个注脚吧!

《端阳故事图册·采药草》

【清】徐扬 绘

磁石枕。唐人著《云仙杂记》载:“益眼者无如磁石。以为盆、枕,可老而不昏。宁王宫中多用之。”宁王,乃唐玄宗之兄。明人著《遵生八笺》载:将磁石安枕上,枕之,可“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古人不但早就认识了磁石针指南的特性,也发现人的肌体与磁的关系。今日中国有售磁疗眼镜以治目疾者,或许有其科学的依据,值得研究。

琥珀枕。琥珀枕的历史较早。西汉时,“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在昭阳殿”,曾“遗飞燕琥珀枕”。时称“虎魄”,不知是否已知其药性。南朝初,宁州有人向宋武帝刘裕献琥珀枕,光泽甚丽。当时正兴师北伐,因之,刘裕大悦,命将枕捣碎,分给诸将,以治金疮。

古人在枕内储藏止血药物,不限于琥珀,也有的以荆芥、香蒲充枕,一旦有伤抓出即用。枕头成了备急药箱。

药枕始于何时?

南朝梁元帝谈及药枕起源时说:“泰山之药,既使延龄;长生之枕,能令益寿。”这里说的是泰山父枕。典出葛洪《神仙传》,文曰:“泰山父者,时汉武帝东巡,见父锄于道,头上白光高数尺。呼问之,对曰:有道士教臣作神枕……臣行之,转少,齿生。”泰山父者,即锄于泰山之下的老头儿。其所说为“神枕”,能令人延年益寿。梁人指出,其枕中有“泰山之药”。泰山父枕,实为“泰山药枕”。

若依此说,药枕始于泰山父。然而,此系神话,并非史实。

药枕,大概起源于古人的枕香草风俗。

南宋范浚有诗曰“独夜不眠香草枕”,南宋杨万里也有句曰“荼蘼为枕睡为香”。北宋晁次膺有词咏荼蘼花:“风不定,雨初晴,晓来苔上拾残英。连教贮向鸳鸯枕,犹有余香入梦清。”荼蘼花,一名独步春,也称佛见笑。二三月开花,大朵千瓣,雪白清香。春时折入书册,至冬取出,犹有余香。

这种枕草风俗由来已久。枕草犹如枕石,自古有之,《左传》载:古人居丧,则“居依草庐,睡苫枕草”,以艰苦度日,表示哀悼。其实,这是原始生活的一种回归,也是人类童年长期枕草的遗风。

草有香臭,枕之,自然选择气味芬芳的。从而,形成了古人枕香草的风俗。依文献考证,枕香草至晚在西汉时已流行。司马相如作《长门赋》,即有句曰:“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茝香。”这里的“若”,即“杜若”,别称“竹叶莲”,即为一种香气浓郁的药草,它可以治疗虫蛇咬伤。枕此,既可闻香,又备下了药物。

有趣的是,药枕的起源,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文献考证,均始自汉武帝时代,至今有2100余年了。更有趣的是,考古却发现了比神话传说还古老的药枕。那是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

药枕出于棺室的北边箱,作长方形,长45厘米,宽10.5厘米,高12厘米。枕的上下两面用的是香色绢,两侧用的是茱萸纹锦。枕因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有些部位已经糟朽开裂,填枕物露出。填枕物为佩兰。佩兰为菊科植物兰草的茎叶,性平、味辛,具有解暑化湿功能。佩兰全草含挥发油,叶含香豆精、香豆酸、麝香草等成分。这种香草枕当是用来以香辟秽的。这或许可以作为药枕起源于枕香草古风的一例佐证吧!

枕,除药枕闻香治病外,还有不加药物的种种健身枕,即医枕。如靠枕、穴枕、抱枕、竹夫人、凉枕以及诊脉所用的脉枕。

靠枕。靠枕也称“依枕”。依枕是一种软枕。白居易有诗句曰:“一团香絮枕,倚坐稳于人。”先秦两汉南北朝,席地而坐,多用凭几,以为依靠。大约从唐代起,有了靠枕。宋史中记载,在金人掳去的物品中,即有“红纻丝靠枕一”。它在沙发流行的今日,仍到处可见。您若游览北京故宫的殿堂,则仍可见到古代帝后所用的硕大的黄绫靠枕。

穴枕。也称“引枕”。其特点是枕上开有一穴,大可容耳,以便侧枕时,耳朵不受压挤。唐玄宗有句曰:“穴枕通灵气。”通什么灵气,不得而知。今日民间为幼儿制的布枕上,也有开“亚”字形孔穴者,其用途是有利于儿童耳朵的正常发育。

马王堆汉墓出土药枕

《槐荫消夏图》

【宋】佚名 绘

画中那位正在甜睡的文人,脑后枕着一个枕凳,双脚搭在一个细长的“懒架”上,好不惬意

抱枕。名虽曰枕,实则不以头枕,而是睡时抱在怀中。其长从胸至膝,约90厘米。内充以木棉、棉絮、海绵等。中国南方老幼多有抱枕而眠的习惯。它有利于小儿肢体的发育,以及治疗老年人的“睡僵”“五十肩”等肢体关节病症。

竹夫人。是夏季用的一种抱枕,是用竹编的空心长枕。唐人陆龟蒙有诗,称其为“竹夹膝”。宋代诗人则称之为“竹夫人”,也被叫作“竹几”或“青奴”。苏轼有诗道:“闻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原不解卿卿。”黄庭坚则道:“我无红袖堪娱夜,正要青奴一味凉。”

这种抱枕始于何时?未见确载。宋人张耒曾作《竹夫人传》,托称元狩年间(前122—前117)汉武帝避于甘泉宫,即有了竹夫人。该传乃文学作品。记此,以备一说。

凉枕。酷暑难眠,人多睡凉枕。凉枕有竹制的、漆制的、藤制的,还有瓷制的。此类枕具生活中常见,无须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瓷枕,上开有口,夏日可注入冷水,其枕冰凉;冬日也可以注入热水,其枕热烘烘。民间多有,称之冷暖枕。类似“汤婆子”的作用。汤婆子是一种瓷的暖水袋,也可放凉水,具有医用价值。

脉枕。中医切脉诊病,已有几千年历史。据说黄帝即令俞跗、岐伯等研究诊脉之理。西晋时,中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已问世。相传,“脉枕”比“脉经”还早,汉代医圣张仲景诊脉即用脉枕。然而,古代脉枕却少有传世的。令人欣然的是,医学上的缺憾为考古与文物界的成就弥补了。现已发现三方唐代脉枕。

一为三彩枕,长方形(长11.5厘米,宽9.5厘米,厚5厘米),两侧饰柿蒂纹,施白、绿、紫三彩,陕西洛川出土。

二为水晶枕,略呈梯形(上宽14厘米,下宽11厘米,侧边长10厘米,厚6厘米)。扶风县法门寺佛塔地宫出土。据载为唐僖宗礼佛之物。

三为青瓷枕,长沙窑烧制,长方形(长15厘米,厚8.5厘米,宽10厘米)。这是河北省文物商店收藏的一个唐代脉枕。瓷枕可能是位医生用的,枕面书有某宅院刘玉的妻子生一男孩,身上有毛。这个记有唐代毛孩儿的脉枕,成为脉枕研究的一段佳话。(《中国文物报》1991年9月1日报道)这几方脉枕的问世,表明中医诊脉用枕至少有一千几百年的历史了。

没有闹钟,古人如何准时起床?

何谓“警枕”?请读读下边的一些故事。

相传,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时,天天秉烛到深夜,凌晨又伏案提笔,十九年如一日。他怕因困乏睡过了头,就睡在一个光滑的圆木枕上,只要一翻身,头便落枕,即被惊醒,继续伏案,故名曰“警枕”。

同代人富弼,年轻时在故乡洛阳天宫寺内读书,亦勤苦奋勉,夜用圆枕,以求自警。后为宋代著名宰辅。

警枕,宋人多用之,然而,却不自宋代始。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勤于军政,未尝一日安寝,即以圆木为枕,时名之曰“折中不睡龙”。折中,即不偏不倚;不睡龙,即龙(指吴越王)不得安然熟睡。

“警枕”一词也不自五代始,早在东汉,学者蔡邕即曾作《警枕铭》,文曰:


应龙蟠蛰,潜德保灵。

制器象物,示其有形。

哲人降鉴,居安虑倾。


这里的警枕,不是圆的,而是蟠蛰的应龙之形,应龙为有翼的神龙。它的神力能遨游九天之上,可蟠踞蛰伏,一动不动,意在不显露自己的神异之德,而暗暗地保存自身的灵性。这警枕是以物象形,以形示警,告诫世人,居安思危,临高虑倾。

元镂空广寒宫影青釉瓷枕

东汉季世是动乱的年代。士人多隐逸蛰居,以求自保。作者蔡邕虽深谙此理,可是,他自己却蟠也不成,蛰也不成,终被卷入政治旋涡,为政敌所杀害,留下个孤女蔡文姬,使她受尽人间苦难。

警枕也有自身的演变、发展史。汉代是肖形的,起座右铭的作用。五代至宋,是圆木枕,是实用的。另外,还有一种,似乎也当列入警枕类,它的作用类似今之报时的闹钟,名曰“神鸡枕”。

《鸡鸣图》【明】陈嘉言 绘

《云仙杂记》载:唐代宣城(今属安徽)有个妓女,名叫史凤。她接客视人有差,特别看重的,令住迷香洞,有神鸡枕、锁莲灯;次者,则只予交红被、传香枕。

那神鸡枕有何奇异呢?原书未详。明人所著《华夷考》中却有较详细记述。

有名武孟者,得一瓦枕。枕之,闻其中鸣鼓起雷,一更至五更,次第不差,既闻鸡三唱而晓。至暮复然。武孟以为鬼物,举而碎之,见其中机局,以应夜气。有识者谓为“诸葛行军枕”。

同一传说,还有另一版本:

有渔翁从水中捞得一瓦枕,枕之,每至五更,即闻金鸡报晓。有一天,渔船旁停靠了一艘大粮船,粮商晨闻鸡鸣,却不见鸡影,便来问渔翁。翁以枕示之。粮商欲借一试,翁予之。果然,五更刚至,即闻枕中鸡声喔喔。粮商以为是件异宝,欲以全船粮食与渔翁交换。渔翁同意了,即将粮船换走。那粮商得了异宝,又试了几夜,分毫不爽。他很好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一天,竟将瓦枕打破了。结果,除了几片瓦砾外,还有一张字条,上写:


诸葛行军枕,雍正二年损。

渔翁发了财,粮商蚀了本。


这些传说,当属民间文学。然而,神鸡枕、鸡鸣枕以及诸葛行军枕的种种传闻,却反映了古人的科学幻想。这在今日已不难做到,连小小手表上都可以附装报时装置,制个装有录音的鸡鸣枕又有何难呢!可是,在古代,能提出这种科学幻想,也是难能可贵的吧?我六十贱辰,即有挚友送我一金鸡报晓闹表,置之枕侧,黎明之时,它即喔喔长鸣,可以说,古人那神鸡枕的梦想,早已成为现实。

(郭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