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戏志才二

  • 修魏
  • 淮东乡民
  • 3054字
  • 2023-11-27 10:26:08

“文若兄,多谢你为我明言此中内情,原本来之前还在想兖州之地地处中原为四战之地,而其中的太守刺史不过是些庸庸碌碌之辈,你怎能甘心辅佐。可现在我已知晓兖州这块地方有了曹使君,而曹使君对咱们的重要我也是明白了,只是还有一事不知文若兄可否相告之?”戏志才沉吟片刻,缓缓说道。

其实如果不是最终天下三分,曹魏仅得其中什州之地,以曹操所处的兖州为根基征伐天下,最终一统。这样的难度不会低于朱元璋的立根基于江南,北伐天下的。这只是很可惜,曹家最终没能一统天下,反倒让司马家得了去。

荀文若听闻戏志才还有疑问,不由得皱了皱眉头,问道:“不知道志才兄还有何种疑问,细细讲来。咱们以后是要一同辅佐曹使君的,心中不能留下顾虑。”

“文若兄,不必如此,我心中依然对曹使君没有了顾虑。只是担心对方是否会重用我,其次就是我又能否献上良计帮助使君。”

面对戏志才的担忧,荀彧笑道:“志才兄不必担心,曹使君为人恢弘大度,有知人善任之能。你的才干我是知道的,使君与你交谈必会细细考察你的才干,这点你且安心。更何况我推荐你来,怎么会让你明珠蒙尘?”

“至于你想说的献计策与使君,这点先不急。”荀彧抚了抚胡须,慢条斯理地说道。

“这是为何?”戏志才不解,要知道臣择君主,君亦择臣。如果不能留下一个深刻影响,那还怎么得到重视?

戏志才如此之想也不能说不对,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担当卧龙的角色,成为君主的主心骨。诸葛亮未出隆中,便定三分的本事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

荀彧叹了口气,再次开口说道:“志才兄,不要心急。金子即便被黑布蒙住,也是会有发光的一天,更何况我等颍川老乡帮扶?只是你来明公这里时间有点晚了,我与毛阶还有兖州士子程昱等人依然定下了决策,不容更改。

正因为如此,所以只能委屈你了,明公考教你的才学,你且用力回答就是,若是问你有何计策可以教他,你只需说暂时没有,并且您的身边的这些谋士提出的建议很好,不需要更改。”

戏志才默然,他明白荀彧说的是对的,曹使君创业初期是绝不能够三心二意,必须坚持一个正确的路线,不管困难有多大都要走下去,你这个时候提出其他路线,这不是在帮助曹使君,而是在增加曹老板的决策成本或者说添乱。

决策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政策的不连贯和不断地摇摆,这样你的发展速度就会大大慢于你的竞争对手。要知道身处乱世,你的实力增长缓慢就意味着别人认为你不足以对抗他,就会想方法吃掉你。

这不是危言耸听,历史正是这样演变的,建安元年年,袁绍一统河北,尽纳四州之地,可以说的上是神功大成,但是随之而来的不是公司爆火上市,而是里面各个高管争相邀宠,对付一个曹操竟然是一人一个主意,你不用我的主意,我就跟你闹腾,这就使得袁本初的发展速度开始缓慢起来。

而同样的曹操经历数次大战与挫折,终于在建安元年拿到了最重要的buff——汉献帝,从此汉室四百年的老匾开始给他保护和能量。同样的年份,不一样的待遇。曹操这边谋士以荀彧为核心,坚持一条路线不断扶正曹操的走位,最终在建安五年的世纪大对决中,以弱胜强,逆袭成功。

“不知道,文若兄你们给曹使君提了那些建议,做出何种规划?”戏志才有些不甘心地问。

“一开始是鲍信提出的规大河之南,以待天时,但是随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兖州为根基,南收豫州,东收淮泗,西收司隶。如此可有兖州,豫州,徐州,司隶,以及扬州荆州一部。以地域大小而论,已经不下他袁本初。在假以时日修治农桑,积储兵甲,必然可以北上争锋,一统北方。”

戏志才不由得心惊不已,如此规划确实是对曹使君最好的路线了,他不能也无力对这样的规划做出更改。

荀彧看到戏志才的表情,知道他也被这样的规划征服,于是继续放出一点猛料:“如此这般还只是硬实力可以与袁本初争锋,若是以后有机会当奉迎天子,以收天下民望。如此即便他袁本初再强大,也不过是烈火烹油,热闹一时罢了。

戏志才彻底被征服了,他起身作了一揖,说到:“曹使君有您这样的贤才辅佐,足以抵得上雄兵十万啊。”

接着戏志才起身继续说道“有这样的规划在,详绝不会随意更改,扰乱明公决策。依我之见必须要牢牢地跟着这样的路线走,不断地因时因事的做出细微的修改,并且在其他方面比如农事,甲兵,税赋,医疗等方面辅佐增强曹使君的实力。如此北方可定,天下可定!”

“志才兄,你能够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今日我等便在这自娱自乐,明日一早带你去见明公。”荀彧高兴地说道。

然后两人聊起了过往的趣事,你一言我一句,推杯换盏之中时间逐渐走向深夜,第二日一缕阳光照进了房间,仿佛小孩子的手在刺挠戏志才的鼻子眼睛,让他感到痒痒的。最终戏志才被弄得半睡半醒,这时突然一个激灵爬起来,这天已经亮了啊,荀文若呢?

戏志才看看桌案上,已经被收拾妥当,早没了昨晚的残羹冷炙,桌上留了一片竹简也算是留言了。戏志才快步走上前拿起竹简细细察看,只见上面写着:志才兄安歇,我先去使君那里禀报此事,你且安心等待消息。”

戏志才无声地笑笑,荀文若的才华没得说,至少戏志才觉得在这汉末乱世比得上他的没几个,但是文若兄啊,你既然选择辅佐曹使君,为什么还想着匡扶汉室?难道你看不出来中兴汉室之后不过是走入一个新的循环,不断消耗元气的死循环?

这后汉十几位皇帝,活过四十岁的不过只有两个:光武帝刘秀六十三岁以及汉明帝刘章四十八岁。其余的这些皇帝没一个活过三十六岁的。这只能说明刘家皇帝的命格承担不了天命了。

更何况不说世家大族就说这桓灵以来,除了黄巾起义还有不少百姓起义公然称帝,足以见得刘氏江山在底层人心中不那么神圣了,戏志才默默的想着。

汉桓帝时期建和元年即公元147年,陈留人李坚起义,自称皇帝。

汉桓帝和平元年即公元150年,扶风人裴优起事,自称皇帝。

汉桓帝永兴二年即公元154年,蜀郡人李伯起事,自立为太初皇帝。

汉桓帝延熹八年即公元165年,渤海人盖登起义,自称太上皇帝。

汉灵帝熹平元年即公元172年,会稽人许昌起义,自称阳明皇帝。

以上这些都是桓灵以来各处称帝的叛乱事件,虽然都很快被扑灭,但是已经可以说明对于走投无路的小民来说,他们对于东汉政府不再抱有幻想。甚至可以说在底层百姓心中,已经有了改朝换代的决心。

至于没有打出皇帝旗号的起义,还有很多。虽然他们很快都被扑灭,如同流星一般。虽然他们规模都很小,就如同黑夜中的萤火虫那样。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狂风暴雨来之前的预兆,大汉江山已经在摇摇欲坠了。

随即戏志才无声地笑了,不知道是在笑自己,还是笑荀文若,又或者是在笑这个乱七八糟的世道。

荀文若代表的是传统的汉朝士子中最传统的那一类,他们扶危济困,他们直言敢谏。他们只相信大汉的明天会更好,他们愿意为了大汉的明天抛头颅洒热血,正所谓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的,诸葛丞相也是这样的一类人,后汉王佐,季汉卧龙,两者足以媲美。

戏志才虽不像他们这样充满理想,但是他也愿意为了自己选择的明主奉献一生,为终结乱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百姓安康天下太平努把力。或许这就是识时务的俊杰,他们不愿意为了大汉牺牲掉自己,或者说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才学,为自己为家族在新的王朝中谋得一块地方,高柔,蒋济,甚至司马懿都是这样的人。

这两种人很多,至少目前是这样,他们都继承了大汉的风骨,刚健不屈。后世所谓的魏晋风流,不过是后人美好的想象罢了。所谓风流不过是见证了曹魏代汉,紧接着司马家通过最恶心人的方式再次取代曹魏。连续两次的天命转换,而且是一次比一次的过分。于是士人们放弃了理想,什么忠孝节义,什么纲常伦理。都是放屁!

他们醉生梦死,他们服用五石散,他们只想活在自己构建的精神世界里,不再关心外面的事物的死活。从此神州天倾、赤县沉沦,天下遭受数百年的蹂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