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百炼成钢
- 人在三国,开局盘点天下谋士
- 吾涟仰
- 2577字
- 2024-09-28 23:30:25
就在周瑜因为夏口之事郁闷不已之时,鲁肃却是兴冲冲奔走而来。
“公瑾,那韩遂马超联结武威太守张猛袭杀曹操雍州刺史邯郸商,并伙同关西十部诸侯自立,现已集结兵马,正式攻往潼关!”
“好!”周瑜闻言,顿时喜笑颜开“如此良机,曹贼无暇他顾,速速将此事禀报主公,立刻发兵,北伐渡江!”
……
江夏,大冶。
马良画完面前一份图纸,活动着已经有些发僵的颈椎,拿起一旁的简信直接躺在了床榻之上,休憩片刻的同时,也顺便了解一下近期发生的天下大事。
才入仲夏,方才平静了半年不到的天下大势便再度风云变幻起来,先是马超韩遂提前足足两年起兵,连同关西诸侯起兵反曹,声势浩大攻往潼关,随后江东之主孙权更是御驾亲征,直奔宿命当中的合肥而去。
正如马良一直所担心的那般,在自己开始有能力介入天下大事之后,历史的轨迹开始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开始逐渐偏离自己所熟知的那段历史,未来从原本的确定开始转向迷茫。
不过,就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对于自己所属的刘备一方,却也算不上是恶化就是了。
而在夏口城修建完成之后,如今兼任了将作丞的马良也是没有半点空闲的时候,再度接任了新的重担——制造兵器。
甚至为了防止马良对战事太过陌生,无法造出合用的兵器,关羽更是直接将关平和马谡指派到了大冶,方便随时进行沟通。
不过眼下,由于新一批铁尚未出炉,马良便索性派二人领着兵马前去找寻大冶附近的那处铜矿。
比起大冶的铁矿,大冶铜绿山铜矿可能在世界上更为出名,这里的发掘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小乙时期,哪怕截至到秦汉时期,也足有千年发掘历史,只是因为露头处的矿脉被采掘殆尽,方才逐渐隐没于世。
而或许是直到因为一场暴雨造成山体滑坡之后,原本被截断的铜矿再度暴露在世人眼前,方才再度被江东孙权发现,并于此再次开矿炼铜。
也因此,找寻铜绿山铜矿甚至都不需要任何找矿常识,只要寻到古人大规模开采的痕迹,便能顺藤摸瓜,找到这历来被称为江南聚宝盆的宝矿。
果不其然,很快关平与马谡便成功按照马良吩咐找寻到了这座铜矿,甚至还活捉了几十名在此偷掘矿石之人。
尽管这些被俘之人一直嚷嚷着自己是江东吏员,是奉吴侯命令于此采矿,还说刘孙两家乃是盟友,要将关平对待他们的无礼行径禀告关羽治罪,但却只换来了马良关平等人的冷笑。
卓膺一直跟随在马良身旁做事,自然也知晓了许多接触不到的秘闻,知晓两家这所谓的联盟却也只是表面和睦,私下却早已是势同水火一般,而在沙场征战多年的他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心慈手软之人,当即随着马良几人冷笑一声,随后直接愤然道:
“好一个牙尖嘴利的山越歹人,不仅敢越境害民,甚至还敢信口雌黄抵赖吴侯,来人,拉下去大刑伺候!”
眼看两旁手持利刃的卫兵围拢上前,这些江东来人便立刻识趣的改换了口风,当即跪地求饶道:“诚如大人所言,我等皆是越境山越,大人所问我等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求能免受皮肉之苦!”
既能派遣来做挖掘铜矿这样的苦力,自然也不可能是什么显赫之人,分别拷问一番确认都是一些没有什么价值的小鱼小虾之后,马良也就对他们失去了兴趣,让他们也加入了劳动改造的行列之中。
虽然自己看上的铜矿被江东之人偷掘颇为不爽,不过却也并非没有好处,如此一来,也省的马良费力确定铜绿山其余的铜矿埋在何处,甚至坑道工具都已经备齐,直接派人前去接管便是。
刘备麾下本就有擅于铸币之人,再加上马良前世是守法本分的良民,并没有接触过铸币事宜,一切还要从头摸索,索性便直接将此事转交给旁人负责,并让关平、马谡领兵前去护卫。
至于马良自己,则是选择留在了大冶矿场,专心钻研起了铸造兵器。
虽然刘备和关羽的意思是,马良只需用大冶所产之铁铸造些制式兵器,以满足新募兵马列装所需,甚至还派遣了几十位熟练的铁匠前来进行协助。
不过碍于时代的局限性,即便是刘备关羽这样的顶级人杰,也不知道马良大费周章所搞出来的焦炭到底有着多么强大的效用,可远不只是燃烧温度高一些那么简单。
从战国时期开始,铁器便开始逐渐取代原本青铜器的地位,华夏大地也因此算是踏入了铁器时代,但在仅仅几百年后的东汉末年,铁器仍属于稀罕物品,远未走入寻常百姓之家,甚至由于众多矿藏未曾探明,南方许多地方的百姓更是仍在沿用木制耕犁。
而在铁器的铸造工艺方面,更是有着众多科技尚未点亮,就比如说灌钢以及淬火技艺。
由于继承自青铜器工艺的惯性使然,尽管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摸索出了锻制工艺,但往往在锻造铁器仍是采用范铸法。
也就是利用木炭降低铁的熔点烧熔之后倒入模具之中铸造成型,虽能提高不少产量,但却既无法处理铁矿当中的杂质不能平衡铁碳含量,使得最终铸造出的铁器当作器具尚可,但若是作为工具或是要求更高的武器兵刃,无论是硬度还是韧性都难以达到要求。
只有熟练的工匠,方才能在千锤百炼之中掌握锻制的技艺,通过千百次捶打去除铁器当中的杂质,使其逐渐达到熟铁的标准,摆脱原本质脆易断的尴尬处境。
在三国后期武侯军政一把抓的时期,甚至都曾出现过因为砍伐木制鹿角短期内损坏了上千柄刀斧,并险些因此酿成大祸,使得诸葛亮不得不亲自过问此事,方才打造出了质量合用的刀斧,并作《作斧教》以警后人。
而要想更进一步,在锻造不断加热的过程中吸碳入铁,并在不断捶打中使得铁器之中铁碳形成平衡,达到后世钢铁的标准,则已近乎是一个玄学的过程,唯有最勤奋以及天赋异禀之人才方才能够掌握,也就是所谓的百炼钢。
而百炼钢制成的兵器,在眼下这个时代已是宛如神兵宝物一般的珍稀存在,曹操曾一次炼得五口百炼钢制成的宝刀,就专程写了一篇《百辟刀令》以做纪念,几年之后又在《内诫令》中重提此事,才高八斗的曹植亦是为此而作《宝刀赋》,珍惜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汉末三国这个大争之世战火不断,有关铁器锻造的工艺也在迅速精进,不仅涌现出了蒲元这种对于百炼钢技艺掌握炉火纯青的能工巧匠,更是使得炒钢法不断进展,最终在南北朝形成了更为行之有效的灌钢法,使得百炼钢这种过于倚重工匠本身能力的技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除此之外,在锻铁完成之后的淬火阶段,这个时代更是只有水淬一种工艺,虽然上限更高,但却极难控制,稍有不慎便会使得好不容易锻制成的钢铁断裂,只能回炉重造。
而若是改为油淬,虽然硬度比之水淬稍逊,但却更好控制,熟练的工匠更是能够做到近乎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也是后世铁器能够广传于世的重要技艺。
作为一个熟读起点历史网文、以及爱好刷锻刀大赛视频之人,马良虽未亲自上手进行过锻造,但对这其中要领却早已是烂熟于心,随时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