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田家崮村西的尖子岭面积约有三千亩,岩体为砂页岩,岩性松软,坡度减缓,从坡上到坡下,坡度从三十多度减小到八九度。坡面覆盖有残积、坡积和冲积物,不易水土保持,成土过程差,不宜开垦种粮,但在其上可以种草,也可以栽植果树。

趁火打铁的陈浩在尖子岭建造围栏,准备建设养殖场。

陈浩对田红军说:“尖子岭面积够大,又有塘坝,适合建造养殖场。”

“陈总,村西的尖子岭是村里‘唯二’没有人愿意承包的小岭,建设养殖场有便利条件,怎么干我们全听您的。”田红军说。

陈浩说:“用钻孔机钻孔,竖钢螺旋桩当柱子,先建设围栏,再建造棚圈与工房。”

“行。”田红军说。

村民们一面建设围场,一面建筑生产路,生产路东通村西街,南通沿河路。

围栏封闭后,陈浩调来沂蒙黑山羊试养殖。

沂蒙黑山羊是SD省地方优良品种,是在山区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一个肉、绒、毛、皮多用型品种,属绒、毛、肉兼用型羊。其主要性能优于国内其他山羊,适宜山区放牧饲养。

2009年,沂源县获得农业部沂蒙黑山羊地理标志认证。

2011年,沂源县依托淄博市沂源黑/红山羊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沂蒙黑山羊原种场,并获得了SD省畜牧兽医局颁发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成为全省第一家沂蒙黑山羊原种场,确立了沂蒙黑山羊原种保护和品牌开发的话语权,原种场建设也列入了2012年农业部储备项目。

黑山羊共有“花迷子”、“火眼子”、“二粉子”和“秃头”四个品系。羊身躯高大,结构匀称,头短额宽,眼大有神,颌下有髯,多数有角;颈肩结合良好,背腰平直,胸深,肋较圆,四肢端正有力,尾短上翘;被毛有黑色、青灰色、棕红色,全身黑色的占70%左右,红色的占15%左右,其他颜色的占15%左右。

沂蒙黑山羊的肉营养丰富,羊肉细嫩,色红均匀,膻味小,食用时味香而不腻口。含脂肪比牛肉多2倍,热量超过牛肉1倍多,含钙量比牛肉多50%,和猪肉差不多,含铁质比牛肉多1倍多,比猪肉多4倍,胆固醇含量低。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肉食中的佳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声誉。

屠宰率为44%。好的山羯羊屠宰率达57.7%。一般每年在谷雨节前后抓绒、剪毛一次。沂蒙黑山羊的羔羊皮可制做裘皮大衣;成年羊皮厚度均匀富有弹性,是制裘、制革的上好原料,尤以制裘皮为佳。

母羊一般4~5月龄,公羊一般6~7月龄;初配年龄母羊一般在9月龄,公羊在1周岁。母羊发情周期为15~20天,四季均能发情。妊娠期150天左右,一般一年1~2胎或两年3胎,多数为单羔,双羔占7%~8%;繁殖率在140%以上,成活率90%以上。羔羊性别比例公羔占56%,母羔占44%。

现存黑山羊数量不多,因为其生长速度缓慢,产羔率低,一年一胎,最多两胎,每胎基本只有一只,这是沂蒙山黑山羊最显著的缺点。

黑山羊的优点是体格大、耐粗饲、适应性强,被毛大多为黑色,也有白色、青色和棕色,其体形大而呈长方形,四肢健壮结实,结构匀称,头小而清秀,上宽下窄呈三角形。

其中公羊角粗大,向上、向内伸旋,颈部粗短,前躯发达,雄性特征明显;母羊颈细长,前躯较窄,后躯发育良好,多数个体有角,角向后上方呈捻曲状伸出,尾短瘦,尖而上翘。

黑山羊力气大,耐力好,擅长登山,也能爬枝桠较低且多的树,常年放牧,故素有“山羊猴子”之称。它善于爬山,能在高山悬崖陡壁上放牧采食;喜高燥,爱干净,不吃污染饲草。

沂蒙黑山羊全身是宝。除肉供食用外,山羊绒又是一种高档纺织原料。山区养殖多在春季一次抓绒,公羊产绒六两左右,成年母羊年产绒四两左右。羯羊可产绒八两至一斤。其绒质量高、光泽好、强度大、手感柔软。唯一例外的是棕色被毛的山羊,特性相似,生长较快,羊绒较少。收购的羊绒多为一等绒。

黑山羊可以肉食,沂蒙山全羊汤为当地名吃,肉质色泽鲜红、细嫩、味道鲜美、膻味小,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的营养保健食品。一般放养的沂蒙黑山羊需要七年,九年的时候做成全羊汤的口味最佳,也是最佳的绿色食品。

黑山羊板皮面积大,成年公羊一般四平方米,厚薄均匀,有弹性。秋皮毛绒丰富,板质良好,是制裘的好原料,又是制作女鞋、手套、皮衣、提包的上等原料。山羊皮衣、板皮均可出口换汇。另外山羊的角、蹄、肠、油脂等,则是医药、轻工、食品工业的原料。山羊的皮、角、鲜肠衣,又是乐器中琴、弦、鼓皮和装饰的上等材料。

黑山羊粪尿是一种优质速效热性有机肥料、氮、磷、钾含量高,其肥份是各种家畜粪尿中含量最高的。一只羊年排粪尿750~900公斤,总含氮量8~9公斤,相当于硫酸铵35~40公斤,可施一亩多地。羊粪尿对于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防止板结,提高肥力,具有显着效果。

第一批羊养殖不理想,随后陈浩更换品种,改养殖杜泊羊与波尔山羊等,还养殖沂蒙黑猪。

沂蒙黑猪典型的体型外貌为:”金钱顶,罩耳朵,灰皮稀毛,双脊背”。

被毛全身被毛黑色、稀少,背部有鬃毛,皮肤灰色。体型中等,体质健壮,结构匀称紧凑,头大小适中,额部有金钱形或菱形皱纹,嘴中等长短微撅。

田家崮村山区面积广大,以中山和低山丘岭为主体,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形成了天地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自然环境。物种丰富,植被覆盖率高。该地区植物达100余科千余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地瓜等为主,为黑猪饲养提供了饲料资源。

山西气候四季分明,山地丘陵地带,涵养了水源,在两山之间的平缓地带形成了长年流水不断的小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水源充足,水质清洌甘爽。由于该地山区为片麻岩形成的山体,山下地下水源也较为丰富,而且山区养殖区内没有大、中、小型污染工厂,不含任何污染,使饲养黑猪的保障。

临沂养猪历史悠久,费县孔家汪墓群、沂南北寨汉墓出土文物中的“陶猪”、“滑石猪”,都佐证了临沂养猪的传统。

民国时期,沂蒙黑猪就已远销济南、青岛等地,产区还形成了春买仔猪,夏、秋放牧,入冬催肥出售的养殖方式。尤其在秋季,地瓜、花生收获后,随处可见野外放牧的黑猪群,俗称”放茬子”,还有着”赶不尽的蒙山猪”的美名。

经过数十年的自然与人工选育,临沂沂蒙黑猪先后建立了三个品系,完成了品系繁育工作,沂蒙黑猪先后被列入《中国猪品种志》、《SD省畜禽品种志》、《中国家畜地方品种资源图谱》。

猪羊自由的成长,村里的建设如火如荼,旧貌换新颜的田家崮村今非昔比。

坐拥青山绿水和红色旅游资源的田家崮村,山区属于暖温带阔叶林带,杂生针叶林,原始森林已被破坏,为次生植被所取代。今年来由于大搞封山造林,绿化面积有所上升。由于地形复杂,雨量较充足,因此植物种类繁多,是罕见的带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的天然杂木林汇集区。

用材树有杨、柳、榆、槐、桐、楸、栋、桑、柏、松等。

果树有桃、李、杏、柿、枣、梨、苹果、山楂、核桃、板栗、樱桃、葡萄、石榴、花椒等。

灌木有白腊、荆条、胡枝子、紫穗槐、玫瑰、酸枣、绣线菊等。

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地瓜、高粱、谷子、大豆、绿豆、荞麦等。

经济作物有花生、黄烟、棉花、麻类等。

蔬菜有大白菜、土豆、山药、黄姜、萝卜、芹菜、菠菜、豆角、云豆、韭菜、苔菜、葱、蒜、辣椒、茄子、芫荽、西红柿、甘兰、菜花等。瓜类有:西瓜、甜瓜、菜瓜、黄瓜、南瓜、冬瓜、丝瓜、搅瓜等。

田家崮崮顶面积约两公顷,土壤黑色,十分肥沃。植有松柏。长的十分茂盛,树下杂草丛生,荆棘遍地,崮下山麓,上部为人工营造的大面积的松柏,把整个西南面山坡遮蔽的严严实实,麓下部各种乔灌木数百种,散生于山麓的峭壁上下,形成保存良好的森林植物群落。

主要有槲栎、榛树、香榧、鹅掌楸、留香久等珍稀树种,还有橡、梓、楸、柘、康椴、黄栌、刺楸、葱木、黄莲木、五角枫等。村中有一株千年银杏,树干粗双人合抱,长的十分茂盛,树干挺拔,虬枝旁逸,枝叶繁密,宛如擎天巨伞,荫蔽道观数亩。

药用植物有:香附、益母草、野半夏、黄芪、茵陈、枸杞、石竹花、地黄、车前子、印山仁、薄荷、何首乌、小蓟、兔丝子、马齿苋等野生药用植物。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有牡丹、芍药、银花等。野生草本植物有:刺耳菜、茅草、狗尾草、灰灰菜、爬地秧、米蒿、猫耳眼、稗草、三棱草、黄白草、白菜草、羊胡子草、翻白草、野苜蓿、苦苦菜、荠菜、灯笼棵等。

田家崮主要以自然山体景观、森林景观为最,山势突兀,巍峨壮丽,崮顶沃土良田数十亩,茂盛的松柏,苍翠欲滴,天风吹拂,松涛阵阵,奇花异草,满崮烂漫。

稀有珍贵的植物,如八角枫、槲栎、榛树、香榧、鹅掌楸、留香久等,全国少有,世界罕见,成为天然植物园。文化资源则有山脚下原的有古庙两座,称之青莲寺、青云观,俗名上观、下观,旅游开发后重建了三清观和其它景观。半山处有洞数十个,名曰桃源洞、水帘洞等。瞻望四方,数百里尽收眼底。西南方有两处天池,每处长约4米,宽约3米,深约2米,碧水清潭,长年不涸,昔日有诗赞曰:“石潭洁如三更月。”

青云观始建于盛唐时期,是隋唐时期泰山以南直到苏北广大地区的道教中心,几经兴衰,历代均重修扩建,维持至民国初年,久负盛名。旧时寺院依山崖屏障,壁垒森严,楼阁峻伟壮观,大殿堂皇宏伟,僧舍庙宇数十间,庙地数顷,佃农佣户数十家,僧侣百余人,下辖徐州、台儿庄、韩庄等地名刹十余座,时为鲁南、苏北道教中心。观现存楼殿残壁断垣犹显其宏大规模。大殿遗址前的一株古银杏,双人抱粗,躯干苍劲,虬枝旁逸,枝叶繁茂,宛如撑天巨伞,荫遮数亩。银杏前,有壁碑两座,载抱犊崮景观及巢云观兴衰之演变。遗址之上已重建三清观。

会仙亭,青云观遗址北约百米处,一色青石砌成,小巧玲珑,亭内石桌,石凳,相传为各路仙人云集之处。亭东山崖处是水帘洞,洞门刻“泻月侵云”,洞内有泉,泉水涓涓,长年不干。

水帘洞东有一洞,曰桃源洞,洞西旁长着墨竹,北旁生着绿藤,洞口上端怪石、松柏,洞内平阔清凉,宛如一座小庙堂。桃源洞东南40米处是青华寺,俗曰下观。昔日规模可与巢云观媲美。清莲寺大殿旧址处建一人造洞,青石砌垒,呈正方形,可容纳百余人,是游客登崮观景后理想的休息佳处。

寺院占地约五千平方米,整体建筑由正堂和东西侧房及南侧下舍组成。1999年10月青莲寺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号称佛刹丛林,清虚盛景,相传为天下三十六福地之一。从寺中残存的碑文看,寺庙建于汉,为如来佛行宫,历代王朝“敕封榜渝”,几经修葺,现存遗址佛楼门匾上清雍正皇帝亲书“释迦文佛”。灵峰寺鼎盛时期,殿宇轩昂,气势宏丽,300余僧人咸集于此,拜佛诵经,香烟缭绕,后毁于战乱。现存有佛楼、钟鼓楼遗址。

山腰间,有处十八罗汉洞,洞内四周壁崖上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象。名曰十八罗汉,但谁至此也数不准,因有的大型佛像的手、脚、腿、肩、额等处雕有小型的佛像,如稍有马虎会遗漏,再数,数目则不同。故十八罗汉洞的神秘传说历代相传。

八路军田犊崮抗日纪念园,占地面积两万平方米,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该园建有八路军田犊崮抗日纪念馆、鲁南军区司令部、鲁南军区、鲁南区党委、115师政治部、鲁南行署、抗日夜校、鲁南时报社、军粮作坊、枪械所、八路军被服厂、八路军食堂、抱犊剧社、警卫室等。以军粮作坊为例,院门口有石碾,院内有石磨及支前队伍用的马车、挑子等,屋内放置矮桌板凳,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推磨、碾米、烙煎饼、煎鸡蛋等农事活动,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1920年(民国九年),境内有官办苗圃。原有天然林约500亩,1948年由北庄区人民政府收归国有,雇佣临时工管护山林。1950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建立田家崮林场,下设东庄寺和田家崮两个林区,场部设在田家崮北麓的东庄寺。

20世纪80年代初期,田家崮山区引进栽培的漆树,2005年,有10万余棵。平均高度15米,直径147厘米。

1972年从江西调进部分油茶、油桐,由于缺乏管理,引进的茶树几乎毁尽。

道教活动在建国前到处可见,建国初期已经消亡,但留下了许多宫、观、庙、宇的遗迹。如北庄镇抱犊崮山脚下的“巢云观”。这些观、庙有的归公使用,有的成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