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家灵性资本:理论溯源、研究框架与未来展望
- 顾建平等
- 4468字
- 2025-02-20 17:32:40
第一章 企业家灵性资本的内涵及标准
第一节 企业家灵性资本的概念
愿景是“组织战略的基础”(Senge,1990),灵性资本(Spiritual Capital)作为“在愿景、信仰、终极价值目标方面的素养”(Finke,2003),关系到企业家奋斗的原动力。Ayranci和Semercioz(2011)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灵魂需求三个层次,其中,与灵性资本相联系的灵魂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企业家的灵魂需求是企业家灵性资本的体现(Pandey,2016;Aven,2013;Caliendo和Kritikos,2011)。在创新驱动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剧了社会和组织变革,共同愿景、发展、领导、激励、目标、文化成为主要的挑战(Fry,2003)。企业创新愿景式管理理念和领导方式,对于强化企业创业导向、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企业家灵性资本问题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国内的现有研究还缺乏对企业家灵性资本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本书在对企业家灵性资本的内涵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对企业家灵性资本的测度、相关影响变量、作用和开发等进行了评述,以期能促进我国在此领域的深入研究。
一、灵性和工作场所灵性
灵性(spiritual)又称精神性,与有形的、物质的相对应存在。Moxley(1992)指出,完整的人类存在的本质至少包括物质、心灵、思想和精神四个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附于精神和物质,两者缺一不可。Fairholm(1998)认为,灵性激励着个体追求人生意义和成就卓越并显著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William(1998)将灵性界定为一种人类超越自身的过程体验。Fernando等(2009)将灵性定义为一种个人素质,能够鼓励个人朝着目标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人生价值。Pandey(2016)指出,灵性可以帮助人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Lean(2002)认为,灵性是对个体工作、行为、思维和成功而言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性的心理倾向和态度,是人类生命所拥有的一种无形的,但强有力的力量。其他有关灵性的定义大多是从国界、宗教信仰及它的起源方面给出的,但没有一致的观点。
从各学者对灵性的定义来看,灵性具有非物质性、意义性、内部知觉性、情感性与能动性五种基本特性。研究表明,灵性是深根于人体的内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对个体起着激励作用,能够无限地为个体提供能量。
对工作场所灵性的研究起源使企业组织不仅强调对员工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逐渐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即在工作场所中,组织成员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而是在乎内心的感受及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目前,有关工作场所灵性的定义尚存在争议。Vaill(2000)认为,工作场所灵性是指员工在工作中寻找工作能够赋予自身的意义和重要性。Adams(2002)认为,在具有灵性的工作场所中,员工的工作目标具有导向性,工作关系好,容易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Giacalone(2003)认为,工作场所灵性是一种组织价值体系,促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归属感。Wolf(2004)研究发现,拥有灵性的工作场所的组织环境是互助友好、相互平等、充满正能量和正义感的,这样的组织才能受到组织成员的喜爱。国内学者王明辉、郭玲玲和方俐洛(2009)梳理了关于工作场所的灵性概念后,将它定义为员工提升自我、成长和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不断探索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价值,与组织成员相互学习和帮助,重视自己的内心需求。另外,Marques(2006)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在人力资源实践中结合工作场所的精神性不仅有利于降低员工招聘成本,而且能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及团队合作的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工作场所的精神性之所以对员工满意度、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和组织绩效有积极的影响,是因为其满足了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灵性资本和企业家灵性资本
灵性资本又称信念资本。Zohar和Marshall(2004)认为,灵性资本能够激励人类探索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人类通过拥有的有关灵性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具有目标性。灵性资本是通过不断互动和参与从而获得的一种无形的资源。据研究,灵性资本能够提供一种超越性的支持系统,帮助人们获得健康,使人在面临困境时更加坚强,让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更具有意义(Brown等,2004)。国内学者一般认为,灵性资本是属于灵魂方面的需求,是个人从拥有的信仰中获得的,是对人生意义、目的、使命感和价值观的感悟与认知,通过构建的愿景和使命感来鼓励员工,使其在工作中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人生价值。Finke(2003)认为,灵性资本作为一种愿景、信仰、终极价值目标方面的素养,对企业家经营企业具有重大意义。
企业家灵性资本的概念最先是由Fry(2005a)提出的。此后,研究者们主要围绕天生(非天生)、静态(动态)、灵性资本测度的难易程度及创新之处四个方面对企业家灵性资本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内涵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灵性资本是一种创新精神、发展能力和激励企业家取得事业成功的非物质力量。Fry(2005)在熊彼特(1911)关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家的灵性资本是企业家个人的人生态度和发展能力,表现为企业家有能力创造一种憧憬,使员工感到生命和工作富有意义、感受到一种爱的素质。Baker和Watson(2010)认为,灵性资本高的企业家总是能超出当前的客观条件,做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社会性的决策,并且具有持续的创新精神。Malloch(2003)强调灵性资本经济方面的收益,他认为物质财富的增加是表现之一,企业家基于信仰进行创造性管理活动,学会关心他人和高效率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就是灵性资本的表现和积累。
第二,灵性资本是一种关于人生信仰、使命感、目的感的终极力量。Zohar和Marshall(2004)将灵性概括为一种对意义、价值、根本目的、使命的认知。Fryling和Peterson(2010)认为,灵性资本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对宇宙和谐同一的追求、对爱和信仰的追求等。Finke(2003)指出,灵性资本是一种对个人、组织和社会具有的可度量的、有影响力的精神,包括信仰、网络制度所产生的效应。信仰式的终极力量是企业家实践的创业导向和创业动力的真正来源,而且这种力量更多是天生的、内化的和稳定的(Baker和Watson,2010;Rey,2004)。
第三,灵性资本是一种包括企业家个人自信心、求知欲在内的积极进取的心理素养。Luthans等(2007)认为,企业家灵性资本是作用于个人和组织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力量、影响和倾向,包括精神、信仰、知识和行为,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作用。Chu(2007)认为,可以将直觉、创造力、积极的人格特质、后天习得的认知和技能作为一种资产,进而投资形成灵性资本,而资本所有者能够获得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
第四,灵性资本是一种影响企业愿景的企业家个人素质、能力和影响力。Kouzes和Posner(2009)认为,企业家运用个人素质和能力让员工学会关心自己和他人,最终形成一种共享的愿景。拥有灵性资本的企业家有把信仰基础、价值体系和道德愿景融入组织中的能力,不断追求企业价值增加,带来效益(Middlebrooks和Noghiu,2010)。Zohar和Marshall(2004)认为,灵性资本就是一种能够被个体所使用的知识、技能、素质的存量,是可以用以生存的财富。
综上所述,研究者普遍认为企业家灵性资本是企业家在其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终极信仰方面的资本,能够引领企业家对组织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组合和运用,持续创造出企业价值。上述各种对企业家灵性资本内涵的界定与比较如表1-1所示。
表1-1 企业家灵性资本内涵的界定与比较

三、企业家灵性资本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一是企业家灵性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关系。Becker(1975)认为,人力资本包含技术、知识、能力、信誉等多种要素,是人际差异的决定因素。人力资本作为活动的资本,能够创造社会价值,拥有人力资本的个体越努力,人力资本的生产力就越高。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来源于组织当中,是在社交网络中发展的,可以创造人力资本、促进生产活动的一种社会行动资源。Bourdieu(1983)将文化资本定义为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教育或其他手段实现资本的分配,通过这种方式服务于主导阶层的利益。简单而言,文化资本是以教育或其他方法来拥有和保持社会地位的手段。
企业家灵性资本作为一种愿景和人生信仰,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子集,对企业家灵性资本的研究需要认识到它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由Becker、Coleman、Bourdieu等定义的文化资本的关系(Iannaccone和Klick,2003)。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灵性资本作为一种内在驱动力,其内涵和范围都要大于社会资本(Zohar和Marshall,2004;Baker,2009)。
总之,企业家灵性资本作为一种体现人生信仰、愿景和个人素质的新型资本,它的发展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密不可分。灵性资本作为一种“整合型”资源,能够激发企业家去帮助员工,从而让员工感受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分子,最终融入组织,创造绩效(Ganiel,2009)。拥有高灵性资本的企业家,在一定程度上拥有高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能够更大程度地推动企业目标和价值的实现。
二是企业家灵性资本与工作场所灵性的关系。Duchon和Plowman(2005)认为,工作场所灵性是指工作场所能滋养员工的内在精神生活,同时这种工作场所又能被有意义的工作所滋养。Giacalone和Jurkiewicz(2003)认为,工作场所灵性是一种价值观体系,员工身处其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和高的组织承诺。员工在工作中寻求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环境中,员工工作具有目标性,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归属感(Asrun等,2012)。在现有的关于组织层面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关注的是发展组织文化的灵性而不是发展企业家的个体行为,工作场所灵性与企业家灵性资本概念的内在本质之间似乎仍存在差距,因此需要探求企业家灵性资本对工作场所灵性的影响(Dierendonck,2011;Weinberg和Locander,2014)。
有学者通过分析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得出,企业家灵性资本会显著增加工作场所灵性,意味着企业家对于发展和维护工作场所灵性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家可以将自身的工作行为演变为组织中的行为标准(Duchon和Plowman,2005;Asrun等,2012)。企业家灵性资本能够增加工作场所灵性,这种氛围会进一步影响员工,使员工在组织中不断提升自我,与组织成员互帮互助,最终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Marques,2006)。
三是企业家灵性资本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方法对于探索企业家灵性资本具有启示意义。马克斯·韦伯(2010)借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将启蒙时期和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精神等同于勤奋、节俭、珍惜时间、讲究信用、诚实等,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的积累财富,而新教伦理孕育了资本主义精神。人们追求财富和利益,但他们是理性的,因为“赚钱不是为了物质享受”,在“天职观”的感召下努力工作,能够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精神一定要全面地进行分析,与封建思想和奴隶制思想相比,资本主义精神无疑存在积极的方面——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显示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社会主义精神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企业家灵性资本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奋斗、勤奋等具有相似的企业家特质,强调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对人类行动的决定作用(马克斯·韦伯,2010;Luthans等,2007)。企业家灵性资本作为企业家精神的一种体现,与马克斯·韦伯资本主义精神的“天职观”存在相协调之处。在认识到两者之间相似之处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决定的,具有一定的社会特征,而企业家灵性资本作为人生信仰、愿景、使命感,具有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特征和时代特点,更加强调对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