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府赵大人的首肯下,张恪风风火火地投身到救灾行动中。天色刚破晓,浓稠的墨色还未完全褪去,一层淡淡的鱼肚白悄然爬上了天边。寒风裹挟着冰碴子,呼啸着席卷而来,肆意抽打着应天府的大街小巷。张恪伫立在衙门庭院中,刺骨的寒风穿透他的衣衫,冻得他脸颊泛红、手脚冰凉,可他心中那团为百姓谋福祉的炽热火焰,却丝毫未减。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地审视着眼前待命的衙役,大脑飞速运转,将整个救灾计划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又一遍,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万无一失。
“你们这组,速速前往各个城门,张贴告示,告知百姓衙门开仓放粮的地点与时间,务必要让每一个人都知晓!”张恪神色严肃,声音洪亮,每个字都掷地有声。他的眼神锐利如鹰,紧紧盯着面前的衙役,仿佛要将任务的重要性刻进他们的心里。衙役们领命后,迅速翻身上马,马蹄声哒哒作响,朝着城门疾驰而去,扬起一片尘土。
紧接着,他又转向另一组衙役,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你们负责维持放粮现场的秩序,一旦发现有人哄抢,立刻制止!百姓们生活艰难,我们必须保障每个人都能公平领到粮食。记住,这不仅是对百姓的责任,也是对我们衙门威严的维护。”这组衙役齐声应和,声音响彻庭院,他们手持长棍,身姿挺拔,步伐整齐地奔赴放粮场地。
安排妥当衙役,张恪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富商捐赠粮食的集中点。这里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一袋袋粮食堆积如山,搬运工人们光着膀子,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在寒冷的空气中升腾起阵阵热气。张恪穿梭在人群中,时而蹲下身子,仔细检查粮食的质量,抓起一把粮食,放在手心反复揉搓,查看颗粒是否饱满、有无霉变;时而与工人们交谈,了解搬运进度,询问他们在工作中是否遇到困难。
“大家加把劲,这些粮食可是百姓们的救命粮,早一刻送到,就能多救几条人命!”张恪大声鼓励着众人,声音在嘈杂的搬运现场格外响亮。工人们听闻,纷纷抬起头,看着张恪坚定的眼神,干劲更足了,搬运的速度也加快了几分,原本沉重的粮袋在他们手中仿佛变得轻盈起来。
一切准备就绪,放粮行动正式开始。放粮点前人山人海,百姓们扶老携幼,排着长队,队伍蜿蜒曲折,一眼望不到头。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焦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可眼中却闪烁着对粮食的渴望。张恪站在高处,密切关注着现场的每一个动态,他的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突然,队伍中传来一阵骚动。原来是几个年轻力壮的男子,试图插队哄抢粮食。他们身形矫健,在人群中横冲直撞,嘴里还喊着:“老子都快饿死了,还排什么队!”周围的百姓纷纷避让,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张恪见状,立刻带领衙役赶了过去,他的脚步急促而坚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制止混乱,维护秩序。
“都给我住手!”张恪大声呵斥道,声音如洪钟般响亮,在嘈杂的人群中格外清晰。“粮食人人都有份,谁也不许插队哄抢!”他的目光冷峻,如同一把利剑,扫视着那几个闹事的男子,充满威严。衙役们迅速将闹事者控制住,他们身手敏捷,动作熟练,将闹事者按倒在地,闹事者还在挣扎,嘴里不停地叫骂,但在衙役们的压制下,渐渐没了力气。
人群渐渐恢复平静。张恪亲自走到队伍中,安抚百姓的情绪:“大家放心,粮食充足,都会让大家领到的。大家按顺序来,很快就能领到救命粮了。”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百姓们的心。百姓们听了他的话,纷纷点头,脸上的焦虑与不安也渐渐消散,队伍又恢复了井然有序的状态。
在发放粮食的过程中,张恪发现一些老弱病残行动不便,难以顺利领取粮食。他们有的拄着拐杖,在寒风中摇摇欲坠;有的抱着年幼的孩子,眼神中满是无助。张恪立刻安排衙役,将这些特殊人群带到一旁,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优先为他们发放粮食。
“老人家,您别急,我们先给您和孩子发粮。”张恪亲自将粮食递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嘴唇颤抖着,想说些什么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只能紧紧握住张恪的手,那双手粗糙干裂,却传递着无尽的温暖与感激。
一天的放粮行动结束后,张恪累得腰酸背痛,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嗓子也因为不停地喊话变得沙哑。但他的心中却满是欣慰,看着百姓们带着粮食满意而归,他们的步伐不再沉重,脸上有了一丝血色,眼中有了希望的光芒,他知道,这一天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然而,他也清楚,救灾行动还远未结束,后续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统计受灾情况、安排后续的粮食供应、安抚百姓的情绪。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每一个百姓都能安然度过这场粮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