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皖南的闹剧战争

高家和阮小二不欢而散,高家不同意王夫之的决定,他们要求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

刘秀出了高家院子,直接下令护卫,执行下一步,既然谈不拢,那就物理解决。

阮小二作为年轻人,也受不了气,于是集合这几百护卫,突袭了高家堡垒,至于高家主,自然是人头落地。

刘秀还没回到镇江,就接到了浙江军团张存仁的战报,进展很顺利,他们拿下了徽州。

皖南的战争开始了几个月了,张存仁和傅青书第一站就是打广德,这属于浙江和黄山之间,清军的第一条防线。

张存仁进攻广德,想的就是围城打援,一方面以攻代守,防止清军进攻杭州,另外就是调虎离山,把徽州清军掉出来,最后还可以拿下广德,建立刘秀军的防线。

这是一个一箭三雕的好方法,刘秀也同意了这个打法,战略是刘秀决定,执行就是下面的将领。

在广德,刘秀军很顺利围了城。张存仁让傅青书的部队去埋伏,当然的打算就是围城打援,攻城很困难。

徽州这是清军的粮食基地,这是一块让人垂涎的宝地,清军不知道刘秀军的打算,当然不能放弃防线,于是将机动兵力全部派出。

现在刘秀的浙江军团,一听说清军来了,觉得捡到了天大的便宜,士气很高。

不费吹灰之力,张存仁打败了清军绿营,广德投降了,于是顾炎武接管了防御。

这次行动,刘秀担心傅青书不听张存仁的,于是也搞了锦囊妙计,就是仿照三国诸葛亮的锦囊。

杭州打徽州,如果不走北路,从南路的话,也是可以坐船顺流而上,一条是走水路,就沿着富春江直达徽州。

一条是在中途下船走山路。张存仁也犹豫,走哪一条路?

这个时候的浙江军团,有好多的这个绿营的奸细,张存仁也知道,甚至将领身边的人都有奸细。

于是浙江军团这个军队一出发,清军就接到消息了。徽州的这个绿营军队,也不是太多,两路都设防,没那么多人,只能就跟押宝似的守着一边。

守水路还是守守山路呢,清军判断刘秀军会走水路,于是在水路重点设防。

张存仁猜着了,军队还没出发,他就猜到,徽州肯定是守水路,于是选择走山路。

浙江军团直接下船走山路,准备偷袭,一下子就打到了徽州,差一点就成功了。

突然这个时候,徽州附近闹开了瘟疫。张存仁一看,那还打什么仗,就只能撤退了。

这次进攻就算是失败,浙江军团损失不大,刘秀后续就没有派援军给张存仁。

同时张存仁就发现,他们寸步难行,要什么没什么,别说壮大了,现在生存都是问题。

张存仁的浙江军团现在正闹病,让人揪心的时候,这个时候清军绿营又出事,内部不团结,有人也想反清。

三个月后,这个病过去了,徽州清军也知道守不住,于是派出大军进攻,进攻张存仁的浙江军团。

张存仁确实有眼力,看出了皖南的问题,真正的绿营,至少死忠的其实是个少数。

要和刘秀军决一死战的,完全跟着清军的二鬼子,有当然有,但是人数不多。

这清军二鬼子,死心塌地投降,这样的人都是脑残。虽然现在表面上,清军绿营强大,但只要一次战败,整个皖南就会顷刻间倒塌。

大部分二鬼子都是无耻的,有奶就是娘,这些人投奔了多少人,谁有能耐,他们就投谁。

看准了这一点,张存仁下令傅青书,开始第二次进攻,张存仁作为实际指挥,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绿营的军队打过来了,张存仁根据刘秀的锦囊,命令正面的军队,不理会绿营主力。

不理他们,而是绕过这支部队,向徽州方向全军急进,不带粮食,不带辎重,以最快的速度前进,攻克徽州城。

清军进攻的主力部队,粮食都囤积在徽州。浙江军团很害怕,现在的清军这么多啊,这要是被截住,不带这粮食,没法儿坚守,就得全军覆没。

别说没被截住,要是清军来一个坚壁清野,将这存粮放火这么一烧,刘秀军就是到了,恐怕也回不来了,都得死在回来的路上。

从军事上看啊,这是冒险,全军突击,这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傅青书,文化不高。在刘秀的手下,这个文化人特别多,他可能是少数几个,不会作诗的学生。

他不但不会作诗,他都不怎么识字,他写的文章啊,你得贴在墙上才能看。为什么要贴在墙上才能看呢?因为写的字特别大,比蒸锅还大。

你别看他没文化,但是打仗听话。这一次啊,刘秀要求拿下徽州,傅青书坚决要突袭。

只要两个主官坚持,他们根本不管清军,还坚壁清野,汉人不会听这个命令。

张存仁还解释,徽州看见进攻,跑的肯定比进攻还快,一定陷入混乱,顾不上这个反攻,只要动作快。

张存仁果然劫了清军的粮食,傅青书这个兴奋的,徽州和广德之间其实都是山,要过一道山谷,很长的一段山路。

傅青书作为先锋,命令军队就赶快穿过山谷,直接进攻。

浙江军团又害怕,就说这样的山谷,敌人会不会埋伏,还是慎重点,先试探一下,要是有人防守啊,就绕着走,不然中了埋伏,这会全军覆没的。

傅青书不以为然,他认为,清军都在山谷那边等着决战,就放心过,只是别等他们明白过来。

果然,浙江军团大军平安度过。一过山谷,果然好多清军绿营,都在那里排队,等着决战。

张存仁也到了,他没有立刻行动,而且传令扎营,他还要搞劝降。

徽州清军也没有进攻,张存仁派人把刘秀写的那些信,给迎面的这几个二鬼子送去。

刘秀的信就是承诺既往不咎,果然清军的二鬼子就是墙头草,几个绿营将领都是认识张存仁的,一看还可以继续带兵,于是杀了领头的二鬼子。

这样内讧之后,于是绿营就没了统一指挥,绿营就乱了,有的部队干脆就倒戈了,跑到刘秀军这边来了。

清军分裂了,除了投降的,还有一些小军阀,选择保存实力,不打了,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