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顺治的暗中忍耐
- 明末,从救援扬州开始
- 追梦千里之外
- 2181字
- 2025-03-31 19:12:14
多尔衮的身体有问题,顺治早就知道,虽然在处理政务,不过明显有些心不在焉。
顺治帝,原名爱新觉罗·福临,出生于1638年3月15日。他的父亲是后金国的开国皇帝皇太极,母亲是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作为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福临的出生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当时,皇太极正忙于征战,为后金国的未来奠定基础。
福临的童年就是一个普通富家子弟,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尊贵和无忧无虑。
作为众多皇子中的一员,他的生活相对普通。皇太极虽然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对于子女的教育却并不十分重视。
福临和其他皇子一样,主要在宫中由太监和宫女照料,偶尔得到母亲的关爱。命运的转折点在1643年突然降临。
这一年,皇太极因病驾崩,后金国陷入了继承人危机。按照常理,皇位应该由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
在这个关键时刻,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也想登上高位,争执不下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方案,拥立年仅6岁的福临为帝。
不知道背后经过刀光剑影,多尔衮同意了,这一决定背后,一定有着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
八旗贵族也没反对,选择年幼的福临,可以避免八旗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维护国家的稳定。
作为摄政王,多尔衮虽然没有登顶,也掌握了实权,可以借此机会,掌控朝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就这样,1643年10月8日,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称帝,改年号为顺治。这一天,他从一个普通的皇子,一跃成为大清帝国的统治者。
然而,对于年幼的顺治来说,这个皇位更像是一个沉重的枷锁。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顺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皇帝,他必须每天早起上朝,学习国家大事。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实际掌控着朝政。他严格管控着顺治的一举一动,甚至连顺治的日常起居都要经过他的批准。
这种严格的管控,对年幼的顺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他不再有机会,像普通孩子那样玩耍,而是被迫学习繁琐的礼仪和复杂的政务。
同时多尔衮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甚至限制了顺治与母亲的接触,使得年幼的皇帝在精神上更加孤独。
然而,顺治并非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皇帝的权力和责任。
他开始暗中观察朝中大臣的言行,学习如何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虽然表面上顺从多尔衮的安排,但内心却在积蓄力量,等待亲政的时机。
孝庄太后去了多尔衮那里,虽然顺治确定多尔衮不会抢了皇帝,可还是担心出现意外。
皇后也在一边等着,她也同样担心。毕竟这不是以往,而是事关生死。
就在两人有些焦急的时候,孝庄太后回来了,再次出现,她也知道儿子会急。
“太后,可算回来了?”
顺治也过来问长问短,皇后连忙站起来说道,同时上下打量,看有没有事。
“别怕,没事!”
孝庄太后看出皇帝和皇后的担心,连忙说道,随后对身边人说道,“先出去守着,记住保密,要是消息泄露,扒了你们的皮!”
“是!”
随后孝庄太后的丫鬟婆子,就走了出去,她们知道皇帝要有事情。
“确认了吗?”
顺治问道,他们母子关系真的很好,没有那么多套路。
“确定了,太医说的是真的!”
孝庄太后也不隐瞒,就将多尔衮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说给两人听。
皇后感慨道,“皇上也不容易,要不是他一直低头隐忍,估计位置也没了!”
“是啊!”
顺治也很满意,虽然他一直都希望,他能坐镇京都,作为皇帝江山千秋万代,但心里很清楚,只要多尔衮活着,就有风险,毕竟不是他亲爹。
不过顺治也知道,多尔衮确实能力很强,要不是有他和多铎,只是凭借豪格,对上洪承畴的话,估计也是偏安一方的下场。
好在多尔衮力挽狂澜,看情况,北方没有大问题,他已经很满意了。
不过想到多尔衮飞扬跋扈,如果不在了,留下的烂摊子,顺治又有些怒气冲冲。
“多铎也是拎不清,要不是他的原因,八旗贵族也不至于做大到那个地步!”
孝庄太后没有顺着他,反而适得其反,认为多铎是个好人,她说道,“也不能全怪多铎!”
“要不是他搞得,江南早就稳定了,所以都是他的错!”
“行了,按你说的,多铎也不容易,一辈子都在为大清战斗。”
想到费扬古的结局,还在扬州没回来,皇后就有些难过。
“说到底还是多铎的原因,要不是他一直打压,又对费扬古不关心,也不至于到现在回不来!”
听着皇后的话,孝庄太后有些不好意思,说到底,还真有多尔衮兄弟的原因。
特别是多铎,想到费扬古,想想他还在对方军阀手中,就有些难过。
顺治也知道,生气解决不了问题,赶紧转移话题,“不过有些政策既然不合适,那咱们也需要改改,可不能继续犯错。”
“是啊,是得好好想想。”
皇后看两人不想接回费扬古,又想讨论其他,也不继续留在这里。
“摊丁入亩不错,咱们现在做不到他那个地步!”
孝庄太后点点头,“不错,虽然这样税收没有增多,但老百姓负担减轻不少!”
“还有就是给读书人的优待,还是要想想怎么办。现在读书人不足,而且北方普遍穷苦,没有优待,许多人读不起书。”
顺治有些苦恼,他还是很重视教育的,不给优待,穷苦人如何读书,特别是北方。
可想到现在的情况,多尔衮大权独揽,他也没有办法,他又有些不知该怎么办?
孝庄太后想了想说道,“要不这样,咱们把给有功名读书人的免税特权废了,增加一些禄米!”
“行吧,那就这样!”
“还有多铎他们,八旗贵族现在真不能动!”
“只能加强监管,咱们不能折腾,还有就是减少对汉人的限制!”
“儿子明白!”
随后孝庄太后说道,“儿子,你觉得咱们还要拉拢苏克萨哈吗?”
顺治一听就有些头疼,毕竟他可是因为这个头疼了很久。不过考虑到多尔衮的情况,他也觉得还是要早作准备。
“应天府过于偏南,而且太过富裕,很容易让人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