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清除不法地主
- 明末,从救援扬州开始
- 追梦千里之外
- 2125字
- 2025-04-15 13:46:36
太湖军屯,刘秀得到了一份情报,一位清官的离世,病逝的消息传遍苏州城时,街头巷尾的百姓自发为其戴孝,送葬队伍绵延百里。
这位青天,至死只留下几件补丁官服,却用一生对抗了腐朽官场。情报里还保存着清官最后的奏折:“臣所辖乡村,豪强占田十之六七,而纳粮不及十一。”
这位传统的士大夫,自始至终都未曾忘记他的责任,死前还在挂念最致命的税收问题。
江南文人当然有内斗,是以工商业为主与大地主为核心的保守势力之间的权力博弈,暴露出不法地主难以逃脱的宿命。
钱谦益这次做了工商业的代表,他初次知晓徐家是来自史可法,他给钱谦益写信,当有推荐之意,说徐家主“学者罕能及,更与切磨之,无所不至也”,“材识明敏,文艺优通”,把他夸上了天。
一个人的话不具有说服力,那么一群人的话就可以当成事实了。除史可法外,东林党等地位名声显赫一时的人,也不断引荐。
所以说在刘秀上位以前,徐家主俨然已是位颇有时望的道德君子,他能得到东林党的重视,自然是花钱,这点很重要。
刘秀上位,钱谦益因此成为江南文人的核心,并且他们还配合默契,刘秀主笔奠定理论基础,钱谦益负责执行宣传。
在刘秀的默许下,钱谦益通过提拔亲信、安插党羽,构建起独立的政治势力。
这种“去东林党化”的举动,为权力斗争埋下伏笔。刘秀给的任务重,钱谦益拼命了,他不仅加快节奏,更通过激进政策重塑江南的税法。
这位清官就是钱谦益的学生,也是激进派,主张消灭一切大地主,当然被地主们集体抵制。
这位清官,因为松江总管不用他的方法,把陈子龙总管当做蠢猪,刘秀笑了,让人叫来陈总管,气得老陈当场摔碎茶盏,连喊三声,“该死!”
谁也没想到,平日里与清官素无往来的高太监,此时却撩起官袍,跪在冰凉的青砖上:“大帅,这是真的。”
刘秀当然没有责怪陈子龙,他做的很成功,至少稳定了江南地方,至于其他的自然有情报员负责。
另外,在太湖,刘秀可没有闲着,他建立了大批工厂,对于西方的新鲜事务,也有着强烈的兴趣,珐琅怀表,被他拆得七零八落研究机芯。
荷兰的望远镜,愣是让人改装成战船观测设备,他还在太湖设实验场,亲自操作蒸馏器提炼精油。
刘秀对西学的研究,不仅限于他本人和部分人。他把西学知识当成未来的大杀器,没有藏着掖着,他严令工匠加紧研究,希望江南也有工业革命。
为了推行技术进步,就必须解放工匠,提高他们的地位,于是刘秀下令废除跪拜,这是好事,没有想到还是遇到了阻碍。
没想到文人不同意,尤其是钱谦益这帮人,最魔幻的是礼仪之争,军队已经行单膝跪拜礼,文人非让三跪九叩,双方为这点虚礼扯皮,最后文人妥协了。
刘秀不由得笑了,钱谦益真是太保守了,还不如他的老婆,小样儿还挺倔,但大人有大量不跟你计较,这次就算了。
其实,文人这样的行为,也很好理解,在他们眼中,汉人就是世界之巅!这种自信程度也是没谁了。
另一方面,在他们看来,什么先进文化思想,什么先进技术,只要是对反清可能产生威胁的东西,通通不应该出现。
不过高太监愿意做事,刘秀也是给机会的,于是任命他为江南大臣,主要负责处理地主,其实就是吃大户。
为清官说话,当然要宣传,高太监为自己赢来了更多的好名声,当他以全权大臣身份到达时,松江的徐氏家族已织就庞大的网。
地方志里记载着,徐家通过“飞洒”手段将四十多万亩良田,分散登记在几百个生员名下,每年偷逃税粮达16万石。
更令人心惊的是,数百起针对徐家的田产诉讼中,竟有八成靠着《大明律》,不了了之。
高太监在衙门后堂徘徊整夜,案头摆着两封文书。一封是徐家的亲笔信,信中并没有明言什么,只是送来黄金万两,是个人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另一封是老百姓的血书,控诉徐家强占祖田。次日清晨,只见高太监正亲手把黄金打包,送到镇江光复军校,他对着围观的情报员说:“这里有棵大树,我们要连根拔起。”
这句双关语震动官场,百姓在茶楼传唱:“高青天磨刀霍霍,徐老财坐立难安”。
高太监先派衙役在各县张贴告示,声明“凡被豪强占田者,不分年限皆可申诉”,短短半月就收到两百多份状纸。
徐家带着家丁想着吓跑老百姓,他们估计错了形式,这可不是大明了,反被高太监当庭杖责。
眼看形势危急,徐家连夜派人送来田契,愿退田六万亩。高太监当然不会放过,却将使者拦在门外,带着丈量队伍直抵徐家田庄。
在高太监看来,刘秀已经要求除大户,在他的逻辑里,逼着徐家退出农田,其实可以真正保徐家平安。
当日衙门的算盘声彻夜未绝,高太监翻开泛黄的鱼鳞册,发现徐家庄田竟如变戏法般“缩水”。
士绅们发明了整套逃税体系,用“飞洒”虚报田亩,使万亩连片水田,在黄册上化作零星旱地。
还制作“阴阳契约”,真地契藏起来,用假文书应付官府核查。高太监早有准备,根本不和你扯淡,直接判了徐家谋反,然后抄家。
江南有富人,但是大部分还是穷人,十成耕地有六成这般偷逃税赋,而普通农户守着贫瘠的官田,却要扛起九成五的税粮重担。
当江南的绸缎商船,载着价值三百万两的货物驶向海外时,老农王老汉攥着刚织好的三匹棉布到市集,发现去年还能换二钱银子的棉布,如今只值六分。
这个时候的老百姓,也知道不能一直种地了,出去工厂干活也能养活一家,还过的很舒服。
刘秀为啥要除了徐家,原因很简单,他要反清需要后勤,而徐氏庄园,正用免税的“义田”收入大兴土木,十二万石租米堆满新修的粮仓,檐角铜铃在风中叮当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