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亩产十石?

少府的冬小麦,如今已经是进入全面收割的时刻。

根据目前为止,少府方面的报告。

今年少府的冬小麦亩产,已经是大爆了!

最早收割的好田,平均亩产达到了七石多。

虽然没有一开始的亩产八石那么夸张,但,综合一乡两万多亩麦田,这个成绩和神话一样。

因为,目前的数据显示,仅仅是一个乡,就产出了超过十五万石的小麦。

比别人一个县一岁的产量还多!

而且,从李安澜亲自带回来,上贡给政哥,并由政哥赏赐给在京贵族、两千石的那些麦子来看。

这些少府的小麦,是非常优质的小麦!

粒大饱满皮薄,烘干脱壳磨粉后,得到的麦粉,纯白、香浓、筋道,做出来的东西,麦香浓郁,口感顺滑。

这种又好吃、产量又高的麦子。

瞬间征服了全咸阳的公卿。

同时也征服了全天下的地主贵族与商人。

现在,少府的麦价,已然涨到了两千钱一石以上。

就这,都还是有价无市。

很少有人肯售卖自己的麦子。

所有人都希望,可以从他们手里,得到一批这样的高产麦种。

影响,还不止如此。

少府的一切,都已经因此爆红!

曲辕犁、水车、耧车,供不应求。

少府人种田的方法和技术,更是成为了无数人争相学习和研究的事务。

涟漪更直接震荡到官场、政坛与学术界。

所有与少府有关的人或者物,一下子就受到了天下追捧与热议。

因为,哪怕是地处内地,与水田没得比的地方,土地情况在过去很不好。

但现在,这种地方目前已经上报的平均产量,就没有低于六石的。

膏腴之地,精心照料的官田的产量,甚至还有十余亩,放出了亩产十石的卫星!

而很快,原本是贫瘠之地,公认的山陵之区的骊乡之麦,也要收割了。

若骊乡的产量,也能维持在平均六石,甚至只需要五石的水平。

那么毋庸置疑,少府的模式,就马上会成为,将来全天下的标准。

其影响力,将不逊于当年鲁国率先出现的地主。

哪怕再迟钝的人,也能感觉到,时代的浪潮,正在拍击着地面,欲要汹涌而来的势头!

如今,政哥准备,将此事告庙,郑重的报告给列祖列宗,更加剧了这一浪潮侵袭的力度。

政哥笑意盈盈,看着群臣,内心无比爽快。

粮食大丰收啊。

没有人,会在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时间出来自讨没趣。

更不会有傻子,敢在这样的时候出来找死。

因为,少府冬小麦的大爆,注定会明载青史,垂于万世。

就像那三代之治一般!

就像傅说、伊尹、周公一样!

麦子这东西,只要能吃,麻烦算什么?

再难还能比得上啃树皮?

易子相食?

这玩意一旦普及下去,能救活多少人?

秦国一统天下最大的麻烦似乎也迎刃而解了。

能让底层平民吃饱肚子,单单这个就足以让秦国所向睥睨!

李安澜看向了黑白少司命,眼神有些灼热:“大王,此物虽然神奇,可阴阳家的术法却是更加神奇,竟能在三四天的时间里将种子催生到这个地步,不可思议。”

政哥赞同的点了点头,知道有用是一回事,亲眼看见是另一回事,单单这个能力,黑白少司命就是宝啊!

李安澜却在想,他可以试着让黑白少司命培育杂交水稻,理论知识他又不缺,他缺的是动手能力,以前是没办法,现在身边有一对开挂姐妹,很多问题似乎都可以解决了。

黑白少司命似乎还不清楚自己的能力有多么夸张。

“还得麻烦两位再催生几次,寡人希望明年开春,秦国范围内能够大规模种植此物,一旦普及开来,便无需麻烦二位了。”

政哥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用的两姐妹,态度极为温和的说道。

“诺!”

姐妹两对视了一眼,姐姐白便是看着政哥,轻声的应了下来。

因为此事不算难,无非就是筛选问题。

政哥以前对于阴阳术法有所耳闻,可兴趣并不大,而眼下粮食和阴阳术法结合,却衍生了这样的神迹!

如何能让人保持冷静。

李安澜在旁边道:“大王,接下来我们可以去看看磨麦子的过程,无非是需要一些人力而已。”

嗯,石磨这种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直接简单粗暴的上人力好了。

公输仇用机关术给弄出来一个水力磨坊。

但是李安澜觉得这玩意用处不大,因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水来安置这玩意。

......

最近一段时日,昌平君正在修身养性,也不整幺蛾子了,每日按点上班打卡,处理公务,有事干事,没事回家喝茶,小日子过得也算惬意。

倒不是他没有雄心壮志了,而是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事到如今,再急也无用,他已经感觉到了,政哥对他起了疑心,不负以往那般信任。

加上李安澜这厮在一旁虎视眈眈,昌平君现在是如履薄冰。

昌平君此刻正在书房内练字,自从李安澜改进了纸张之后,他没事就喜欢一个人练练字。

不论其他,单论纸张的改进,李安澜此人便可以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当然,昌平君对于李安澜自然没有赞赏之意,因为纸张的出现让他越发清晰的感受到秦国鲸吞六国的野心。

文字乃是一国文化和精神的载体,秦国欲灭七国文字,这不亚于灭了六国的根。

世上之事何曾有完美的。

站在秦国的角度上,李安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未来,可昌平君却不仅仅只是站在秦国的角度上,还要站在楚国的角度上,甚至以楚国王室宗族的目光来看待这一切。

想到此事,昌平君也没心情写字了。

正好这个时候,府内侍从疾步走来,站在门口,双手举着一封密信,道:“君上,宫内传信。”

宫内?

昌平君皱眉,走了过去,接过密信看了起来,只是一眼,目光便是凝固了,一个刺眼的数字直接亮瞎了他的眼睛。

亩产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