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村落中小农经济社会形态的延续,古老的牛郎织女传说仍在二十六个省区的广大农民群众的口头继续传承着,刘锡诚先生认为,这些传说流传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河南七个省区构成的“牛郎织女传说圈”。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的两个重要流传地山西省和顺县、山东省沂源县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 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也被列入了该传说保护地行列,其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地域的牛郎织女传说在当代还有广泛的流传和承递。本书集中展现的就是地处太行山中段腹地和顺县天河梁及周边村落世代传承着的牛郎织女传说的生态环境、存在样貌、传承情况及其保护历史与现状。

太行山脉是华北地区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顺县天河梁及周边村落背倚太行,是牛郎织女传说传承发展的重要流传地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在传承过程中与天河梁及周边村落的地名、风物名、景观名成为互文互构的关系,形成传说阐释地名、风物名、景观名,同时地名、风物名、景观名印证传说的关系。民众在讲述传说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地理地貌、地名、习俗、信仰等地方传统文化的习得,共同组成天河梁周边村落群民众的群体记忆和文化阐释系统。

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即由原始的和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耕文明和宗法社会,向着以现代化、市场化为主的现代文明的急剧过渡时期。随着社会转型,存在于乡土社会民间语境中的牛郎织女传说已然呈现出衰微趋势,具体表现为原有传说流传地域和传播群体萎缩,故事情节构成方面变异活力减弱。牛郎织女传说在现代条件下的遭遇,无疑是民间传说现代嬗变的文化个案。此次对山西和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生态、历史脉络、各类文本,传承人及传承状况,各阶段保护工作等内容的整理和研究,将促进我们对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代表的民间传说在现代社会传承延续和发展走向的深入思考。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等理念、政策推动下,将牛郎织女传说作为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同时,激发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