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老朋友

周敬循声看去,那是一个熟悉的身影。

叶良?

周敬看着这个曾经的好友,尘封的记忆逐渐苏醒。

想起来了,原来跟他是坐过邻桌的。

不过,这家伙以前的头发真多啊!

和后来那个秃顶油腻男相比,这时的叶良身材瘦削,头发浓密,正值青春年华。

唉,真是岁月催人老!

周敬还记得,当年两人是靠一本书结的缘。

2002年,指环王在国内上映,给当时的电影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一度掀起了一股西幻热潮。

看过电影后,周敬始终有些意犹未尽。他听说原著写得更加精彩,便想找来看一看,但当地图书市场却一直没货,这让他耿耿于怀。

这时,他发现班上有个家伙有这套书,还天天在上课的时候看。

于是,瞅准一个课间,周敬走到他身边,用尽全身力气憋出了一句话:

“这是......指环王吗?”

那家伙抬头看了周敬一眼,深沉地说:

“是的,不过同学,我更喜欢魔戒这个叫法。”

“这是......什么意思?”

面对这个毫无逻辑的回答,周敬瞬间大脑掉线了。

不过那家伙看上去并不在意,而是拿起书晃了晃:

“没什么,一个翻译问题,我随便说说而已。嗯,看样子你是看过电影了,但照我说,电影中省略了书里不少情节,比如老林子那一段,汤姆·邦巴迪尔这个角色就没了,我觉得非常遗憾......”

他把周敬晾在一旁,开始自顾自地说了起来,一直到上课铃响才停下。然后,他看着已经呆掉的周敬,把手里的书递了过去:

“你要看吗?”

“诶?”

周敬一时没反应过来。

“我觉得原著还是挺值得看的,如果你感兴趣,那就借给你吧,我正缺个能和我讨论剧情的人呢。”

说着,那家伙嘿嘿地笑了起来。

从此,周敬记住了叶良这个人。

话多,天马行空,是个怪人。

这就是他对叶良的评价。

不过,叶良的成绩并不好。中考后,他和周敬上了不同的高中,自此两人的人生轨迹也逐渐分开。等到工作之后,两人见面的次数更少了,好几年才能见上一面。

但在周敬心中,他一直把叶良当最好的朋友看待。

因为在他最自闭的时候,是叶良一直跟着自己,用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话题逗他说话。虽然有时候很烦,但如果没有叶良,他可能熬不过那段时期......

还是,很感谢他的。

......

见周敬只是呆呆地看着他,叶良又说了一遍:

“数学作业。”

同时一边伸手做了个“快点”的手势。

“数学作业?”周敬愣住了。

“是啊,等会早读完了要交的,快快!”

“那是什么?”

叶良看了他一眼:

“呵,我不得不承认,你讲了一个不错的笑话,但说实话,一点也不好笑。”

“我没开玩笑,我是真不知道!你得先告诉我数学作业是什么......”

周敬自己也很无语,先是座位,又是作业......谁重生回来还记得这么多细节啊!

见周敬不像开玩笑,叶良似乎有些无奈,只得默默把自己面前的练习递了过去。

“同步练习第80页,期末综合测试......”

周敬在自己的抽屉里翻了一阵,找到了同样的练习,翻开一看。

一片空白。

这......

周敬沉默了几秒钟,把自己的练习和叶良的一起递了回去。

叶良接过来一看,也沉默了。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叶良叹了一口气,把练习合上:

“算了,认命吧。”

他又看向周敬:“你竟然也没写,真让我有些意外。”

“呃,我忘记了。”

“忘了?”

叶良盯着周敬,目不转睛的那种,把周敬看得心里发毛。

“你在干吗?”

“嗯......感觉你有点奇怪,想观察一下。”叶良上下打量着,还摸了摸下巴。

“哪里奇怪了,是你的错觉吧。”周敬干笑两声。

“我也说不好,就觉得你没那么僵硬了,像换了个人一样......”叶良挠了挠头,“算了,就当是错觉吧。”

就在这时,早读结束铃响,各科代表开始收作业。

数学科代表钟家雄抱着一沓练习走到周敬前面,向他伸出了手:

“作业。”

他是一个白白胖胖的男生,眼睛小小的,长得很讨喜。

周敬摊开练习,不好意思地说:“那个,我忘记做了......”

“哎呀呀,这可有点伤脑筋。”钟家雄为难地看着他,“老李强调过一定要完成的。”

“既然这样,那我先补一补吧,等会我自己拿过去。”周敬对他抱歉地笑了笑。

“行吧。”钟家雄整了整手中的练习,“叶良,你的呢?”

“做了一半。”叶良一边应着,一边手脚麻利地把自己那本塞到了最下面。

“你可真是人才。”钟家雄摇着头走开了,走的时候还好奇地瞥了周敬一眼。

“怎么感觉他看我的眼神怪怪的。”周敬注意到了,不解地问叶良。

“可能是因为你长得帅吧。”叶良不以为意,从桌肚里掏出一本哈利波特看了起来。

叶良的书桌就像哆啦A梦的百宝袋,总是能掏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周敬对此心知肚明,倒是没感到太惊讶,而是准备起等会上课要用的课本。

作为一个离开学校多年的人来说,重新回到校园拿起书本,其实是有些不适应的。这种不适应倒不是指知识的难易程度,而是学习的心态问题。

学生时代,思维都比较单纯,老师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学,基本不会发散出太多东西。

而对于一个成年人,尤其是重生回来的成年人来说就不一样了。

周敬在自己看书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比如语文课本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讲的是宋濂作为元末明初赫赫有名的大儒对同乡马生的劝勉。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一下宋濂刻苦求学的精神,再体会一下他对后生的谆谆教诲就差不多了。

但周敬在读的时候就总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思维各种发散:

读到“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时,他在后世价值观的影响下,会觉得过于夸张,有点鼓吹苦难教育的嫌疑。

读到“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时,他又会想到自己刚工作没多久时去参加的商务宴会,身处各行各业大佬之中的那种窘迫感,不得不佩服宋濂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

而读完全文,再回头看第一句“余幼时即嗜学”,他才猛然发现宋濂传授的其实是一条普通人的改变命运之路,那就是“嗜学”。只有“嗜学”,名门大户才愿意借书给你摘抄;只有“嗜学”,才能让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孩子结识到更高层次的人,进而改变自身命运。

这也太真实了,所谓读书改变命运,真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这样思绪万千,可以一直发散下去。

问题是,考试可不考这么细节的东西,所以想这些并没什么用,还浪费了时间。

周敬对此也有些束手无策,只能慢慢调整了。